第一部分 英语教学词典的设计特征 1
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分类与结构 13
2.1 引言 13
2.2 使用者特征:母语、外语学习词典 14
2.3 目标语特征:初级、中级、高级学习词典 15
2.4 语类特征:单语、双语、双解学习词典 19
2.5 功用特征:通用与专用、理解型与表达型学习词典 21
2.6 检索特征:形—义型、义—形型 22
2.7 结构特征:宏观与微观 24
2.8 结论 26
第二部分 英语教学词典设计特征的产生与发展 29
第3章 20世纪的英语学习词典及其设计特征的形成 29
3.1 引言 29
3.2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的源起与发展 30
3.2.1 源起:霍恩比的奠基性贡献 30
3.2.2 整体发展状况:出版周期 30
3.2.3 个体发展历程:1948到1995 32
3.3 四部高阶学习词典的对比分析 33
3.3.1 语言技术基础 33
3.3.2 宏观结构特点 34
3.3.3 中观结构:词目的确立及其依据 35
3.4 《牛津高阶》个案分析:词条信息结构 36
3.4.1 《牛津高阶》的六个“肖像(learn)” 36
3.4.2 微观结构:义项中心的词条信息结构模式 38
3.5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基本矛盾 38
3.5.1 收词与详解 39
3.5.2 理解与表达 39
3.5.3 编者与学习者 40
3.5.4 描写的主观与客观 41
3.6 结束语 41
第4章 21世纪初的英语学习词典及其设计特征的完善 43
4.1 引言 43
4.2 加快的出版周期 44
4.3 光盘版飞速发展 44
4.4 两部新词典 47
4.4.1 《兰登书屋韦氏高阶》(2001) 47
4.4.2 《麦克米伦高阶》(2002) 49
4.5 六部新(版)词典对比 49
4.5.1 宏观结构特点 50
4.5.2 微观信息结构 53
4.6 结束语 54
第三部分 设计特征个案分析 59
第5章 《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 59
5.1 前言 59
5.2 《英语成语与句法词典》的设计特征 60
5.2.1 借鉴《简明牛津英语词典》(第3版1934) 60
5.2.2 创新设计特征 63
5.2.3 设计特征的发展与完善 72
5.3 《牛津高阶》(1948—)义项认定与排列的发展 81
5.4 结束语 88
第6章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的设计特征 89
6.1 引言 89
6.2 《一版》、《二版》的简要回顾和评述 90
6.3 以认知为中心的《三版》 91
6.3.1 对当代英语的新描写 91
6.3.2 以认知为中心的单词语言信息编排 92
6.4 几点看法 96
6.5 结束语 98
6.6 附论:《朗文当代》(第4版2003) 98
第7章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 105
7.1 引言 105
7.2 词条结构设计上的创新 107
7.2.1 义项检索菜单 108
7.2.2 义项层级排列 109
7.2.3 义项共现词语 111
7.2.4 微观结构小议 112
7.3 宏观结构设计:几个特色栏目 113
7.3.1 隐喻 113
7.3.2 避免冒犯 114
7.3.3 商务、学术写作 115
7.3.4 其他 116
7.3.5 宏观结构小议 117
7.4 新版(2007)的新做法 118
7.4.1 常规更新 118
7.4.2 新特征创新 120
7.4.3 光盘版 121
7.5 余言 122
第8章 《朗文语言活化词典》的设计特征 124
8.1 引言 124
8.2 从《活化词典》的命名谈起 124
8.3 《活化词典》的一席之地 126
8.3.1 《活化词典》与分类词库 126
8.3.2 《活化词典》与同义词典 127
8.3.3 《活化词典》与双语词典 128
8.4 《活化词典》的特色 129
8.4.1 英语语言系统中核心概念的筛选和划分 129
8.4.2 有效的概念—词汇检索 130
8.4.3 科学、实用的语义分析 131
8.4.4 其他几个特色 132
8.5 结束语 133
8.6 附论:《朗文活化》(第2版2002) 134
第四部分 设计特征专项研究 141
第9章 教学词汇表与词典收词量 141
9.1 引言 141
9.2 桑戴克:三部《教师用词书》 142
9.3 奥格登:基础英语850核心词与《通用基础英语词典》 145
9.4 威斯特:新教法、《新方法词典》与《通用英语词表》(GSL) 146
9.5 帕尔默和霍恩比:《千词英语》、《英语词语法》、《英语成语与句法词典》 147
9.6 词表与词汇教学 150
9.7 词表与词典 151
第10章 收词:更新与完善 154
10.1 引言 154
10.2 早期收词:OALD1-3及LDOCE1 154
10.2.1 OALD1-3的收词 154
10.2.2 LDOCE1的收词 160
10.3 20世纪80年代末的LDOCE2、COBUILD1、OALD4 160
10.3.1 LDOCE2的收词 160
10.3.2 COBUILD1的收词及具体确定 160
10.3.3 OALD4的收词 163
10.4 1995年的“四巨头” 164
10.5 新世纪初的收词 165
10.6 收词量的限量 168
10.7 结束语 169
第11章 立目:原则和准则 173
11.1 引言 173
11.2 国外英语学习词典的词目确立 173
11.3 英汉学习词典词目确立的基本原则 176
11.4 英汉学习词典词目确立的一般操作准则 178
11.5 结束语 180
第12章 义项:认定与排列 181
12.1 引言 181
12.2 义项的认定 181
12.2.1 义项的确定 182
12.2.2 义项划分的精细化趋向 183
12.2.3 义项与词目 184
12.3 义项的排列及其一般原则 184
12.4 义项排列原则的应用与发展 186
12.4.1 OALD(1948—)的义项认定与排列 187
12.4.2 《朗文当代》(1978—)的语法优先 190
12.4.3 《柯林斯》(1987—)的频率优先 192
12.4.4 《剑桥国际》(1995—)的语义优先 193
12.4.5 《麦克米伦高阶》(2002—)的义项层级 193
12.5 义项排列的语言学理据 196
12.5.1 语法优先与语言信息处理机制 196
12.5.2 “一义一词”与词义习得 197
12.5.3 义项使用频度与语用强化 197
12.5.4 义项层级排列与多义词认知语义结构 198
12.6 从词典的功能看义项的排列 200
12.6.1 义项检索 200
12.6.2 义项的描写 201
12.7 结束语 202
12.7.1 结论 202
12.7.2 余论 204
第13章 示例:分类、功用与排列 207
13.1 引言 207
13.2 示例的概念界定、来源及分类 208
13.3 示例的作用 210
13.3.1 示例的目的 210
13.3.2 示例的焦点 211
13.3.3 示例的功用 213
13.3.4 示例的来源 214
13.3.5 示例的限制 215
13.4 示例选配及其指导原则 216
13.5 示例的排列方式 218
13.6 结束语 220
第14章 搭配:研究与描写 221
14.1 引言 221
14.2 搭配研究的进展 222
14.3 搭配的语言学研究 223
14.4 基于语料的搭配研究 225
14.5 搭配的识别 227
14.6 搭配的界定与分类 229
14.7 英语单语学习词典中的搭配处理 230
14.8 英汉学习词典中搭配信息的分类与排列 232
14.9 结束语 236
第五部分 多义词义项特征研究 239
第15章 多义词义项的认定与划分 239
15.1 引言 239
15.2 义项认定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240
15.3 义项认定和划分的复杂性 241
15.4 释义者的地位与作用 242
15.5 释义对象和内容的主观表征 242
15.6 释义的基本方法 245
15.6.1 基于用例 245
15.6.2 部分替换法 246
15.7 结束语 248
第16章 认知语义学背景下的多义研究 249
16.1 引言 249
16.2 范畴化模式下的多义现象 250
16.2.1 充分必要条件 250
16.2.2 家族相似性与原型理论 252
16.3 隐喻与转喻关系下的多义现象 254
16.4 语法化关系下的多义现象 255
16.5 多义性的认知研究案例 256
16.5.1 从“谎言”谈起 256
16.5.2 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式:“母亲” 258
16.5.3 Fillmore的原型多义:“攀爬” 259
16.6 结束语 261
第17章 多义词认知语义框架的固定性和变动性 262
17.1 引言 262
17.2 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词汇语义研究 263
17.3 词的认知语义框架 265
17.4 词的认知语义框架的结构 266
17.5 对词典学研究的启示 269
17.6 词典使用者的认知视野及其与词的认知语义框架的关系 270
17.7 多义词义项划分的粒度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 273
17.8 结束语 276
第18章 多义词义项划分与释义的两级认知模式 278
18.1 引言 278
18.2 认知的基本原则与两级模式的提出 278
18.3 本义的确定 280
18.3.1 认知语义学的本义 280
18.3.2 中国学者研究的本义 283
18.3.3 词义引申 284
18.4 义项间的关系 285
18.5 义项确定和描写的认知语义学标准 287
18.6 结束语 288
第19章 多义词义项的共时描写 290
19.1 引言 290
19.2 辞书中“打”的语义研究 290
19.3 《现汉》对“打”的研究 292
19.4 “打”出的问题 294
19.5 两级模式下对现当代汉语中动词“打”的语义分析 295
19.6 结束语 301
第20章 多义词义项的历时描写 302
20.1 引言 302
20.2 “打”的出现及其语义结构分析 303
20.3 宋代“打”的语义结构 305
20.4 清初“打”的语义结构 307
20.5 当代“打”的语义结构 311
20.6 “打”的语义衍变的方向性 316
20.7 结束语 318
第21章 结束语 324
参考文献 328
主要参考词典 328
主要参考文献 338
索引 355
主题索引 355
著者索引 406
后记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