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待拓展的中国佛教仪式研究 1
二、佛教仪式的分类和本书切入点 4
三、本书的资料和研究方法 9
四、本书的目的和结构 13
第一章 斋、斋僧与斋供仪式 18
第一节 斋 18
一、中国传统意义的“斋” 18
二、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斋” 19
第二节 斋僧 20
一、斋僧的背景 21
二、斋僧的理论基础 22
三、斋僧的不同称名和表现形态 25
四、随喜咒愿 30
第三节 作为斋僧翻版的斋供仪式 33
一、斋须精洁 34
二、请僧用疏 36
三、圣僧证盟 37
本章小结 41
第二章 道安三例 44
第一节 道安三例与斋僧 44
一、道安三例及研究史 44
二、道安三例的背景 45
三、道安三例的目的 48
第二节 行香唱讚 50
一、香为佛使 50
二、烧香呗 53
三、行香法 54
第三节 安佛设座 57
一、安设佛像 58
二、设高座 62
三、定坐次 63
四、坐具与坐法 66
第四节 诵经转读 71
一、受请诵经 71
二、转读程序 73
三、诵读懿声 76
四、随因缘读 78
第五节 讲经论义 79
一、如法讲经 80
二、三分判经 86
三、讲经职事 88
四、论义 102
附录 敦煌遗书中的论义文 119
第六节 布萨忏悔 128
一、应赴授戒 128
二、布萨二义 128
三、八关斋戒 130
四、忏悔受戒 135
第七节 附论 137
一、待解的斋讲 138
二、从道安三例看斋讲 139
三、斋讲非俗讲 140
本章小结 140
第三章 唱导研究 142
第一节 唱导的背景 144
第二节 唱导行实 146
一、宣名致礼 146
二、升座说法 153
三、辩斋意 161
第三节 斋意的不同名称 167
一、咒愿与达嚫 168
二、行香咒愿 174
三、叹佛咒愿 175
四、表白 181
五、庄严 184
六、回向 186
七、发愿 188
第四节 斋意文 190
一、敦煌遗书中斋文的性质 192
二、斋文的结构 194
三、《斋琬文》与《斋文》 198
第五节 俗讲新考 206
一、什么是俗讲? 208
二、俗讲仪式 213
三、俗讲话本 217
四、俗讲与唱导的关系 218
本章小结 219
第四章 斋供仪式的分类与程序 221
第一节 斋供仪式的分类 221
一、斋供仪式的罗列与斋意分类法 221
二、斋供仪式的分类 227
第二节 斋供仪式的程序 252
一、设斋供僧 252
二、讲经说法 262
三、受戒 265
四、综合类 275
本章小结 279
第五章 水陆法会 281
第一节 无遮大会与水陆法会的关系 282
一、无遮大会为大施会 283
二、无遮大会为斋僧会 285
三、水陆法会称无遮大会 289
四、小结 294
第二节 水陆法会历史源流——以道场仪为中心 295
一、梁武帝创仪 297
二、唐代英禅师续作 301
三、唐末五代变革 305
四、宋代兴盛和发展——以杨锷《水陆仪》为例 328
五、小结 351
第三节 水陆法会的实践 352
一、水陆法会辨识 352
二、水陆法会与瑜伽焰口的关系 358
三、水陆法会的配置 364
四、小结 377
本章小结 378
第六章 预修斋供 380
第一节《十王经》与预修生七 380
一、关于《十王经》 380
二、预修生七 389
第二节 《受生经》与填还寄库 396
一、《受生经》文本及内容构成 396
二、填还寄库 414
第三节 预修类经典的源流及其影响 425
一、预修类经典的源流 425
二、预修类新经典唐代出现的背景及时间 430
三、预修类经典的影响 433
本章小结 441
结语 443
鸣谢 447
附录一 走进斋供——我的学思历程(1984—2009) 450
附录二 斋供仪式文献《意旨了然集》 467
与本书相关的已发表成果 479
后记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