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现象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岩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308181013
  • 页数:2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旁观者不是作恶者,但他是作恶者的帮凶,是受害者之所以受害的间接责任人。作为一种“善”的缺乏,旁观行为的本质特征表现为道德认知失调、道德同情感悬置、道德意志力薄弱。本书即以“旁观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其出现原因,从消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变迁、现代技术发展等社会层面,以及个体心理因素、个体道德品质、突发情景特点等个体层面,展开研究和阐释。除理论研究外,本书还开展实证调查,表明败德现象并未泛滥成灾,人们对未来发展也充满信心。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作者进而提出,要有效转化旁观者,既要从个体的角度注意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提升与增强、道德自我的限制与反省、道德生活的投身与体验、道德信仰的培育与确立;也要从社会的角度,着力培育和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推进公民意识教育,尤其要注重全面构建公正的社会制度。本书论证详实,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

二、旁观现象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3

三、研究方法与逻辑思路 9

第一章 “旁观者”的内涵、类型与本质 12

第一节 旁观者的内涵、特征及概念辨析 12

一、旁观者的内涵 12

二、旁观者的主要特征 14

三、旁观者相关概念辨析 18

第二节 旁观者的主要类型 23

一、不同行为能力的旁观者 24

二、不同职责义务的旁观者 27

三、不同情感体验的旁观者 31

第三节 “旁观”行为的本质 36

一、道德认知失调 36

二、道德同情感悬置 40

三、道德意志力薄弱 45

第二章 旁观现象的道德批判 50

第一节 旁观现象道德批判的理论基础 50

一、互助进化论基础 51

二、人道主义理论基础 53

三、社会公德理论基础 56

四、后现代伦理学理论基础 58

第二节 旁观现象道德批判的历史考察 61

一、中国近代学者对旁观现象的道德批判 61

二、西方近代学者对旁观现象的道德批判 67

第三节 旁观现象的现实危害 72

一、“旁观”不利于个体自身的生存发展 73

二、“旁观”不利于形成和谐社会道德秩序 77

三、“旁观”不利于实现国家的独立与繁荣 81

第三章 公民见义勇为观的实证研究 83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的总体说明 84

一、见义勇为的伦理意义 84

二、调研内容与对象的说明 86

第二节 公民对社会整体道德氛围的认知 88

一、败德现象并未泛滥成灾 88

二、党员干部道德深刻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90

三、英雄流血又流泪现象依然存在 91

四、良好社会风气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维护 92

五、我国社会文明程度将明显提高 94

第三节 公民对人际间道德价值观的态度 95

一、近三成受访者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96

二、九成以上的受访者赞同“助人为快乐之本” 98

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理念深入人心 100

四、敬佩英雄,但自己很难做到 102

第四节 公民助人意愿与旁观原因的调查 104

一、公民助人意愿的调查 104

二、公民旁观原因的调查 110

第四章 旁观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 119

第一节 社会环境与旁观现象的发生 119

一、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二重性理论 119

二、道德同情感的产生与环境的影响 122

第二节 旁观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126

一、道德义务自身的模糊性 126

二、明哲保身的传统文化基因 128

三、个体主义文化的当代盛行 131

第三节 社会结构变迁与旁观现象的产生 135

一、市场经济的“理性经济人” 135

二、全民弱势心态引发的“社会焦虑” 137

三、陌生人社会的道德“钝化” 140

四、现代科层制下的人性弱化 143

第四节 现代科技发展与旁观现象的产生 146

一、技术主义的极度张扬 147

二、精细化分工导致“责任漂流” 149

三、远距离行为模式下的“同情疲劳” 151

四、媒体选择性放大的“助人蒙冤症” 154

第五章 旁观现象产生的个体原因 159

第一节 人性与道德旁观问题发生 159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二重性理论 160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利益二重性理论 162

三、道德的产生与人的利益二重性理论 166

第二节 突发情景的特点与旁观者介入的决策 168

一、突发事件的情景特征 168

二、旁观者介入的决策程序 170

三、突发性紧急事件对旁观者介入的影响 172

第二节 个体心理因素与旁观现象的产生 175

一、基本的归因错误 175

二、旁观者效应 177

三、消极的道德情绪体验 179

第四节 个体道德品质与旁观现象的产生 182

一、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 182

二、助人行为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185

三、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社会基础 190

第六章 旁观者行为的责任认定 195

第一节 旁观者对意志自由认识的误区 195

一、对意志自由概念的误解 196

二、对自由与责任关系的误解 197

三、对法律自由与道德自由的混淆 199

第二节 旁观者法律责任的认定 201

一、国外关于旁观者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201

二、关于旁观者法律责任的理论争议 205

三、旁观者法律责任的义务依据 207

第三节 旁观者道德责任的认定 210

一、责任大小与旁观者意志自由能力成正比 212

二、责任大小与旁观者承担的社会义务成正比 213

三、责任大小与救助受害者的困难程度成反比 214

四、责任大小与受害者伤害程度成正比 216

五、责任大小与事件本身的社会影响范围成正比 217

第七章 有效转化旁观者的实践路径 219

第一节 见义勇为精神的价值分析 219

一、见义勇为的道德哲学依据 220

二、见义勇为的个体道德价值 224

三、见义勇为的社会道德价值 227

第二节 旁观者向见义勇为者转化的个体之为 231

一、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提升与增强 231

二、道德自我的限制与反省 235

三、道德生活的投身与体验 237

四、道德信仰的培育与确立 241

第三节 旁观者向见义勇为者转化的社会之举 244

一、见义勇为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245

二、公民意识教育的深度推进 249

三、社会公正制度的全面构建 256

四、法律规范调控的合理适度 260

结束语 268

参考文献 270

附录一 当代公民见义勇为观调查问卷 282

附录二 当代大学生见义勇为观调查问卷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