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智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010073996
  • 页数:565 页
图书介绍:书稿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30年的社会变迁为基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核心内容,概览和解析对中国改革开放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社会思潮、学派、人物的思想流变,全方位、立体地再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若干规律性。

总论 新的伟大革命 新的历史飞跃 1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

(一)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3

(二)改革开放是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6

(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9

(四)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2

(五)改革开放决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命运和前途  16

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18

(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大国  19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2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24

(四)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27

(五)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30

(六)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33

三、改革开放30年思想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36

(一)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  3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43

(三)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6

四、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思潮激荡、思想理论纷争 48

(一)大浪淘沙,各种社会思潮争相涌现  49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50

五、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55

(一)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的研究定位  56

(二)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60

(三)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的研究意义  62

上篇 以邓小平理论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和奠基时期(1978— 1992

引言 71

第一章 改革开放思想的酝酿 78

第一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行探索 78

一、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79

二、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失误  82

第二节 1975年整顿:邓小平理论的酝酿 84

一、“三项指示为纲”  85

二、“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87

三、“各方面都要整顿”  89

四、“要全面宣传毛泽东思想”  91

五、三个著名文件包含的改革开放思想  92

第三节 思想解放的先声 97

一、从“文化大革命”中觉醒  97

二、革命家和理论界的思考  100

第二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07

第一节 邓小平率先批评“两个凡是” 108

一、“左”倾指导思想的继续与“两个凡是”的提出  108

二、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  112

第二节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14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  115

二、围绕真理标准问题的思想交锋  116

三、真理标准问题补课  122

第三节 邓小平北方谈话:“解放思想,打破禁区” 124

一、“到处点火”,号召要解放思想  124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动脑筋,一切从实际出发  125

三、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29

四、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  131

第四节 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133

一、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思想交锋  134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37

第五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的起点 140

一、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0

二、提出改革开放搞活新方针  144

第三章 改革开放起步与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147

第一节 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48

一、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  148

二、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讨论  149

三、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53

第二节 拨乱反正与建国以来重大是非问题的澄清 156

一、叶剑英国庆三十周年讲话  156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59

三、平反冤假错案  167

第三节 改革开放起步时期的争论与社会思潮 169

一、“包产到户”引发的争论  169

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讨论  174

三、“西单民主墙事件”  178

四、人生观大讨论  179

五、文艺界的新气象及引发的争论  181

第四节 邓小平、陈云关于改革开放的初步思考 183

一、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  183

二、大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85

三、创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  188

四、关于计划和市场问题的初步思考  190

五、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3

六、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196

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198

第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与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展开 201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时期理论界的探索 203

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讨论  203

二、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  218

第二节 清除精神污染 225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展开 228

一、“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28

二、“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236

三、“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240

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45

第五章 改革开放的全面推开与邓小理论轮廓的形成 252

第一节 改革开放全面推开时期的活跃思想 252

一、“新启蒙主义”  253

二、传统文化热  258

三、西方文化热  265

第二节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蔓延 273

一、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思潮  273

二、“政治多元化”思潮  275

第三节 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77

一、邓小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述  278

二、中共中央发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通知  280

三、理论界批驳资产阶级自由化  281

第四节 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283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283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86

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293

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97

五、“三步走”战略  301

六、“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308

七、“两个文明一起抓”  315

八、“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322

第六章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与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24

第一节 深化改革引发的思想论争 324

一、关于中期改革思路的讨论  325

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讨论  333

三、新权威主义论争  338

第二节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 341

一、《河殇》风波  342

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  348

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总爆发  350

四、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  354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十年改革的反思与总结 355

第四节 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59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60

二、“改革开放政策不变”  362

三、“中央要有权威”  365

四、“稳定压倒一切”  367

五、“真正反对腐败”  371

六、“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374

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  376

八、“最大的失误在教育”  378

九、“四个坚持的对立面是资产阶级自由化”  379

十、“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380

第七章 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 385

第一节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再讨论 385

一、“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实质性意义”  386

二、“社会主义经济可能而且必须有计划地发展”  392

三、薄一波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思考  397

第二节 八九政治风波之后的争议 399

一、关于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争议  399

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404

第三节 新的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南方谈话 406

一、“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07

二、“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408

三、“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409

四、“发展才是硬道理”  420

五、“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22

六、“要注意培养人” 423

七、“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426

第四节 邓小平最后的思考 427

一、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42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  428

三、“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  429

四、“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  430

第五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432

一、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433

二、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434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37

中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和丰富时期(1989— 2002

引言 443

第八章 继往开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 449

第一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450

一、“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450

二、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的根本界限  452

三、新形势下的新思考  455

第二节 治理整顿同深化改革相辅相成 456

一、克服当时经济困难的重大举措  457

二、“治理整顿绝不是倒退,绝不是不要改革”  458

三、“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462

第三节 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64

一、要长期不懈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64

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正是为了更好地改革开放”  466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469

第四节 把党的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 472

一、充分认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72

二、“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是全民党”  475

三、“要认真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  476

四、“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478

五、“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479

第五节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481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本结论  481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  483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485

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步展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产生 488

第一节 体制大变革中的思想论争 489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改革是不是核心?  489

二、围绕分配问题的争论:效率还是公平?  492

三、所有制结构变化:公有制地位如何看?  495

四、人文精神大讨论:躲避崇高还是精神危机?  496

五、大众文化的兴起:走向大众化还是守望精神家园?  499

六、告别革命:究竟告别什么?  500

第二节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502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  503

二、江泽民倾向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  504

三、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及其内涵  506

四、描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512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  514

第三节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的工程” 518

一、积极应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挑战  518

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的工程”  524

三、探索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529

四、“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  531

第四节 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关系 534

一、“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535

二、江泽民系统论述现代化建设的十二大关系  536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539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540

五、正确处理东中西部关系  542

六、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543

第五节 破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课题” 544

一、提出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  545

二、在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历史性课题”  549

三、十年后又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决议  550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552

第六节 国防外交等领域中的理论创新 554

一、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554

二、军队建设思想的新发展  556

三、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探索  559

四、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和新思路  563

第十章 高举旗帜面向新世纪,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567

第一节 十五大召开前后的理论争论 567

一、伟人去世后,中国举什么旗?  568

二、市场经济:要不要问姓“社”姓“资”?  569

三、股份制:姓“公”还是姓“私”?  57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 574

一、“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57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发展  577

三、完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578

第三节 面向21世纪的全面战略部署 579

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79

二、依法治国: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586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588

四、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  591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形成 595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思潮较量 595

一、两种人权观的斗争  596

二、抗洪精神彰显民族精神的新发展  599

三、弘扬科学精神,坚决反对迷信  601

四、小企业放开放活不是一卖了之  603

五、“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理解  605

六、中国“入世”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利大还是弊大?  607

七、知识经济:机遇还是挑战?  60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611

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611

二、扩大内需长期战略方针的提出  613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  615

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617

第三节 面向新世纪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618

一、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  618

二、“三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探索  620

三、“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624

第四节 政治军事外交思想的新进展 626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626

二、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628

三、军队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打得赢、不变质”  631

四、开创外交新局面的战略思考  633

第五节 总结历史经验,形成新的思想 635

一、改革开放20年的主要历史经验  635

二、20年军队建设和10年军委工作的历史总结  639

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10年历程的全面回顾  640

第十二章 积极应对新世纪新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阐发 643

第一节 世纪之初的理论纷争 644

一、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讨论  644

二、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的争论  647

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651

四、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  653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655

一、广东考察和“三个代表”的提出  655

二、苏浙沪考察和对“三个代表”认识的深化  657

三、西北五省区考察阐述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659

四、在党和国家重要会议上对“三个代表”的强调  660

五、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对“三个代表”的阐发和强调  662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学习和研究的初步展开  664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阐发 671

一、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进行系统阐发  671

二、国防大学讲话: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676

三、“5·31”讲话:又一篇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  678

四、江泽民著作相继出版  681

第四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理论创新 682

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思路  682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685

三、“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687

四、党的作风建设理论新进展:“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688

五、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692

六、提出并科学回答“四个如何认识”  695

七、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697

八、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  701

第十三章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发展 703

第一节 新的时代条件,新的思想氛围 703

一、新的形势特点,新的历史方位  70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日益深入  705

三、十三年的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710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根本要求 711

一、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712

二、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714

三、以一系列新范畴新思想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15

第三节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718

一、从“三步走”到“小三步走”战略目标  719

二、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720

三、“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722

第四节 十六大以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发展 725

一、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725

二、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72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730

下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时期(2002— 2008

引言 739

第十四章 新阶段的思潮激荡 746

第一节 关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论争 746

一、关于新自由主义  746

二、围绕新自由主义经济观的论争  747

第二节 关于国企改革的论争 751

一、国有企业改革论争的由来  751

二、公有制经济及国企产权改革大辩论  754

第三节 关于改革的论争 758

一、改革论争的来龙去脉  758

二、主流经济学之争引发关于改革的论争  761

第四节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论争 765

一、民主社会主义论争的缘起  765

二、民主社会主义争论的主要内容  768

第五节 围绕《物权法》的争论 773

一、《物权法》进入立法程序  773

二、《物权法(草案)》引发争议  774

第六节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论争 781

一、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  781

二、围绕历史教科书的争论  785

三、围绕某些电视历史剧与历史政论片的争论  789

第七节 关于新儒学思潮的论争 792

一、什么是“新儒学”  792

二、“大陆新儒家”的主要主张  793

三、围绕新儒学思潮的争议  797

第十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形成 799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酝酿 799

一、新时期新阶段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799

二、科学发展观的酝酿过程  803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丰富 807

一、科学发展观首次明确使用  807

二、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正式文件中  808

三、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第一次正式阐发  811

四、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充实  813

五、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发  817

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820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 822

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823

二、提高执政能力  825

三、解决重大民生问题  826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828

五、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829

第十六章 十六大以来经济建设的基本思想 8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 83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完善  830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认识  832

三、“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835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838

第二节 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 844

一、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845

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849

三、“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  854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 859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  859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862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创新发展 866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认识 867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867

二、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874

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886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新发展 890

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890

二、以“依法行政”为主要特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893

三、“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901

第十八章 新阶段文化建设理论 906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0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与形成  906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908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911

第二节 文化发展的新思想 914

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  914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想  920

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思想  922

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的思想  925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927

一、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先进文化  927

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929

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931

四、文化发展的方针原则与目标  934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9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93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与理论根据 9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945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945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947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948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948

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949

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950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主要特征及总体目标 95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951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952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953

第五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意义及相关课题 954

第二十章 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 959

第一节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 960

一、十六大首次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960

二、不断提高党的“五种执政能力”建设  964

三、“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体系”  970

第二节 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 973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提出  973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科学内涵的不断丰富  977

三、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979

第三节 党的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发展 981

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981

二、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985

三、反腐倡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988

第四节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994

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994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具体思路  996

第二十一章 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003

第一节 “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 1003

第二节 “和谐世界”思想的主要内涵 1008

一、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1008

二、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1009

三、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1010

四、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1011

五、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1012

第三节 “和谐世界”思想指导下的全方位外交 1012

一、同主要大国加强合作,增进了信任,扩大了共识  1013

二、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果  1014

三、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开创了新局面  1016

四、成功举办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  1017

五、在解决热点问题上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1018

余论 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发展的规律性 1020

一、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1021

(一)历史转折的关头: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021

(二)贯穿一条红线:党的思想路线是精髓、灵魂  1024

(三)始终围绕一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27

(四)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1030

(五)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1033

二、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发展的基本结论 1035

(一)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036

(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  1037

(三)“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1039

(四)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政治保证  1042

(五)“十个结合”:取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  1044

三、改革开放30年社会思潮激荡的基本特点 1047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占主导地位  1048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潮最活跃、理论纷争最激烈  1051

(三)思想领域斗争越激烈,越要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  1053

(四)敌时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意识、安全意识  1055

(五)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1058

四、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的基本启示 1060

(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061

(二)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才能正确引领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  1063

(三)只有坚持“四个坚定不移”,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67

(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防止两极分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1071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1075

大事记 1090

参考文献 1149

重要名词术语 1157

附录 英文目录 1163

后记 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