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帆,魏纪东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64549060
  • 页数:3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高等教育医药学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多媒体融合创新教材。以绪论、细菌学篇、病毒学篇、真菌学篇为构架进行编排,详述了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使读者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兼顾知识的基础性与先进性。

绪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1

一、微生物的特点和种类 1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发展简史 3

第一篇 细菌学 6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6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6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6

二、细菌的结构 7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新陈代谢 14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 14

二、细菌的新陈代谢 17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18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 20

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2

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22

一、细菌染色体 22

二、质粒 23

三、噬菌体 23

四、转位因子 25

五、整合子 26

第二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26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27

一、基因突变 27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28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中的意义 30

第三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33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33

一、正常菌群 33

二、机会致病菌 35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35

一、细菌的毒力 35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39

三、细菌侵入的部位 39

第三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39

一、固有免疫 40

二、适应性免疫 42

三、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44

四、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44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45

一、传染源与传播 45

二、传播方式与途径 45

三、感染的类型 46

第五节 医院感染 47

一、医院感染的分类 47

二、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征 47

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48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49

第四章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和防治原则 51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 51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52

二、标本直接检查 52

三、分离培养与鉴定 54

四、血清学诊断 55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56

一、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56

二、细菌感染的治疗 59

第五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 61

第一节 消毒和灭菌 61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62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63

第二节 生物安全 65

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65

二、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正确处理 67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 69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69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69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71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72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74

第七章 球菌 75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75

一、葡萄球菌概述 75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81

第二节 链球菌属 82

一、链球菌的分类 82

二、A群链球菌 83

三、肺炎链球菌 85

四、其他链球菌 87

第三节 奈瑟菌属 89

一、淋病奈瑟菌 89

二、脑膜炎奈瑟菌 90

第四节 肠球菌属 92

第八章 肠杆菌科 95

第一节 埃希菌属 96

第二节 志贺菌属 99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01

第四节 其他肠道杆菌 105

第九章 弧菌属 108

第一节 霍乱弧菌 108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110

第十章 螺杆菌属和弯曲菌属 112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 112

第二节 弯曲菌属 114

第十一章 分枝杆菌属 117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17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23

第三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125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127

第一节 厌氧芽孢梭菌 127

一、破伤风梭菌 128

二、产气荚膜梭菌 129

三、肉毒梭菌 130

四、艰难梭菌 132

第二节 无芽孢厌氧菌 132

第十三章 与医学相关的其他细菌 136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136

一、白喉棒状杆菌 136

二、百日咳鲍特菌 138

第二节 芽孢杆菌属 140

一、炭疽芽孢杆菌 140

二、蜡样芽孢杆菌 142

第三节 鼠疫耶尔森菌 142

第四节 布鲁氏菌属 144

第五节 假单胞菌属 145

第六节 嗜血杆菌属 146

第七节 军团菌属 147

第八节 不动杆菌属 148

第十四章 支原体 151

第一节 支原体概述 151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154

一、肺炎支原体 154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155

第十五章 衣原体 157

第一节 衣原体概述 157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160

一、沙眼衣原体 160

二、肺炎嗜衣原体 162

三、鹦鹉热衣原体 163

第十六章 螺旋体 164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164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166

第三节 疏螺旋体属 168

一、伯道疏螺旋体 168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170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172

第一节 立克次体属 173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175

一、普氏立克次体 175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177

三、恙虫病东方体 178

第十八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81

第一节 放线菌属 181

第二节 诺卡菌属 182

第二篇 病毒学 184

第十九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184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85

一、病毒的大小 185

二、病毒的形态 185

三、病毒的结构 186

四、病毒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188

第二节 病毒的遗传 189

一、病毒的复制过程 189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192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193

第三节 病毒的变异 193

一、病毒性状的变异 193

二、病毒变异的机制 194

三、病毒变异的实际意义 195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96

一、物理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96

二、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96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197

一、病毒分类的依据 197

二、医学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197

第二十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00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 200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200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01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203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203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204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205

四、病毒与机体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205

五、病毒与肿瘤 206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206

一、固有免疫 206

二、适应性免疫 208

三、抗病毒免疫持续的时间 209

第二十一章 病毒感染的检测与防治原则 210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测 210

一、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 211

二、病毒感染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211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15

一、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措施 215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原则 216

第二十二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220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220

第二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 224

第三节 冠状病毒 226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 228

一、麻疹病毒 228

二、副流感病毒 229

三、腮腺炎病毒 230

四、腺病毒 231

第二十三章 胃肠道感染病毒 234

第一节 肠道病毒属病毒 234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235

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237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239

一、轮状病毒 240

二、肠道腺病毒 242

三、杯状病毒 242

四、星状病毒 243

第二十四章 肝炎病毒 244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4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47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53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56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57

第六节 肝炎相关病毒 258

一、庚型肝炎病毒 258

二、单负链环状DNA病毒 259

第二十五章 虫媒病毒 261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61

第二节 登革病毒 263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 264

第四节 西尼罗病毒 265

第二十六章 出血热病毒 266

第一节 汉坦病毒 266

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268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270

第二十七章 人类疱疹病毒 274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275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77

第三节 人巨细胞病毒 278

第四节 EB病毒 279

第五节 其他人类疱疹病毒 281

一、人疱疹病毒6型 281

二、人疱疹病毒7型 281

三、人疱疹病毒8型 282

第二十八章 逆转录病毒 283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83

第二节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288

第二十九章 其他重要病毒 291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291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293

第三节 风疹病毒 295

第四节 细小DNA病毒 295

第三十章 朊粒 297

第三篇 真菌学 301

第三十一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 301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302

一、真菌的形态与细胞结构 302

二、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 306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307

一、真菌的致病性 307

二、抗真菌免疫 308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308

第三十二章 病原性真菌 311

第一节 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311

一、皮肤感染真菌 311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313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314

一、致病性真菌感染 314

二、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 315

参考文献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