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新生与巨变 1
第一章 新文化形态的整合与建构 1
第一节 延续与更新——新文化与延安文化 1
第二节 内在的延续性——新文化与“五四”现代文化 3
第三节 潜在的关联性——新文化与传统文化 4
第四节 接轨与渗透——新文化与苏联文化 5
第二章 三次文代会——新时代语境下的文艺活动 8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9
第二节 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准则 14
第三节 第三次文代会及其文艺政策的调整 28
第三章 红色经典——激情燃烧岁月的艺术瑰宝 42
第一节 生机盎然——新中国十七年文学艺术 43
第二节 感光时代——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 61
第三节 好戏连台——新中国十七年话剧艺术 74
第四节 优美华章——新中国十七年舞蹈艺术 81
第五节 时代律动——新中国十七年音乐艺术 84
第六节 丹青竞彩——新中国十七年美术 88
第七节 争奇斗艳——新中国十七年杂技艺术 92
第八节 推陈出新——新中国十七年戏曲艺术 95
第九节 去粗取精——新中国十七年曲艺艺术 104
第十节 民族风情——新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文艺活动 112
第四章 “灰色记忆”——挥不掉的政治运动阴影 119
第一节 对《武训传》的批判及社会影响 119
第二节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及其后果 124
第三节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126
第五章 兴奋与焦虑——主体资格认定与角色转换 135
第一节 主体资格认定的区域性因素 135
第二节 党的政策对角色转换的影响 141
第六章 十七年文艺创作模式及特点 150
第一节 集体写作——政治化的创作机制 150
第二节 潜在写作——特殊环境下的创作模式 158
第三节 民间文化——来自民间的创作动力 162
第四节 “知青文学”——特定时代的创作题材 175
第七章 十七年文艺载体与生产制度 183
第一节 十七年文艺载体与出版体制 183
第二节 以《文艺报》为代表的文艺报刊 191
第三节 文艺期刊“大一统”模式及影响 194
第八章 新中国十七年文化交流活动 205
第一节 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205
第二节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整合 206
第三节 文化组织的建构与演出活动 209
结语 211
主要参考资料 214
后记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