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 3
1.3本书的研究框架 6
第2章 供给侧改革与政企关系研究 8
2.1有关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研究视角 8
2.1.1和东亚的经验相联系的视角 9
2.1.2世界银行的视角 9
2.1.3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10
2.1.4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 11
2.1.5转轨经济学的理论视角 11
2.1.6“国家发展推动论”的视角 12
2.1.7“市场增进论”理论的视角 12
2.2日本关系依存型政企关系模式的形成过程 13
2.2.1解散财阀 14
2.2.2制定反垄断法 14
2.2.3实施“道奇计划” 14
2.3日本政府企业间关系的特征 15
2.3.1“政产复合”是基本特征 15
2.3.2“铁三角”相互制约 17
2.3.3各产业界介入产业团体 17
2.3.4官僚机构为主导 18
2.3.5“促进者”而非“管制者” 18
2.3.6“内部人控制”模式 19
2.4政府企业关系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25
2.4.1“护送船团”维护金融秩序 26
2.4.2运用各种手段调节企业行为 27
2.4.3政府以产业政策为核心 27
2.4.4限制外部市场收购 28
2.4.5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和计划 28
2.4.6建立内生的创新机制 29
2.5日本政府和企业关系弊端 29
2.5.1没有与时俱进 30
2.5.2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 30
2.5.3产业政策带来寻租行为 30
2.5.4政府的管理能力有限 31
2.5.5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 31
2.6日本政企关系的改革方向及启示 31
2.6.1要防止不切实际的高增长目标 32
2.6.2要防止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 32
2.6.3要防止“大企业病” 33
2.6.4要转变政府职能 33
第3章 供给侧改革的产业政策研究 34
3.1供给侧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34
3.2中国的供给侧产业政策 39
3.2.1中国产业政策的内涵 39
3.2.2产业政策的发展阶段 40
3.2.3产业政策的手段 42
3.2.4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 43
3.2.5对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的评析 44
3.3日本的供给侧产业政策 45
3.3.1日本产业政策的内涵 45
3.3.2日本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46
3.3.3日本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 47
3.3.4日本政府规制的制定 50
3.4日本执行产业政策的经验教训 52
3.4.1日本经济学界对产业政策的评价 52
3.4.2日本执行产业政策教训 52
3.4.3日本执行产业政策的经验 55
3.4.4供给侧改革的产业政策转型相关建议 57
第4章 “二战”后(20世纪40年代)日本供给侧改革发展的历程 58
4.1第一次供给侧改革(1945~1955年) 58
4.1.1第一次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58
4.1.2第一次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59
4.1.3第一次供给侧改革的效果 59
4.2第二次供给侧改革(1973~1978年) 60
4.2.1第二次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60
4.2.2第二次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改革措施 61
4.3第三次桥本内阁“财政结构改革”(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 63
4.3.1供给侧财政结构改革的背景 63
4.3.2财政结构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64
4.3.3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容及效果 67
4.4第四次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2001年4月~2006年9月) 67
4.4.1改革的背景 68
4.4.2改革的主要内容 69
4.4.3小泉时期的邮政民营化改革 71
4.4.4小泉改革的成效 79
4.4.5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80
4.5第五次安倍内阁的“新经济增长战略”(2012年至今) 81
4.5.1安倍内阁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 82
4.5.2安倍内阁供给侧结构改革面临的挑战 87
4.5.3安倍内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效果 88
4.5.4日本供给侧改革的经验教训 91
第5章 “安倍经济学”与供给侧改革 95
5.1安倍经济学的难题 95
5.1.1日本GDP的组成 99
5.1.2短期成功,长期效果不确定 99
5.1.3消费税率上涨后日本经济走势 103
5.2安倍经济学的弊端 105
5.2.1债务黑洞的制约 105
5.2.2征税的“双刃剑”效应 106
5.2.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 107
5.3日本非常规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货再膨胀 109
5.3.1日本央行的零利率政策实践 111
5.3.2日本非常规利率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114
5.3.3日本非常规利率政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分析 123
5.3.4结论 128
5.4日元国际化对日本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129
5.4.1研究综述 129
5.4.2日元国际化现状分析 131
5.4.3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货币政策 133
5.4.4日元国际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136
5.4.5结论 142
第6章 日本供给侧改革与处理僵尸企业问题的经验教训 145
6.1相关研究述评 145
6.2僵尸企业的理论及内涵 148
6.2.1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 148
6.2.2僵尸企业的内涵及识别方法 149
6.3日本僵尸企业的概况 153
6.3.1僵尸企业占日本企业的比例 153
6.3.2日本僵尸企业的行业特征 154
6.3.3各行业中的僵尸企业资产占比 155
6.4日本僵尸企业产生的原因 157
6.4.1泡沫经济的后遗症 157
6.4.2政府不恰当的扶持政策 158
6.4.3银行信贷不当 158
6.4.4政府和银行之间的政企合谋 159
6.5僵尸企业问题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160
6.5.1僵尸企业问题的负外部性迟滞了日本经济的恢复步伐 160
6.5.2僵尸企业的存在导致金融、劳动力等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化 161
6.5.3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阻碍了全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 161
6.5.4僵尸企业的存在虽然暂时降低了对就业率的破坏性,但也阻碍了就业率的创造 163
6.6日本处理僵尸企业问题的主要做法 164
6.6.1实施政府宏观政策 164
6.6.2强化企业的内部治理 166
6.6.3银行的支持 167
6.6.4政府、银行、企业联手处置僵尸企业 168
6.7日本处理僵尸企业问题的效果 170
6.7.1总体效果 170
6.7.2行业效果 171
6.8日本处理僵尸企业问题的经验教训 174
6.8.1处理僵尸企业问题要找时机,政府要果断出手,尽快制定路线图 175
6.8.2及时成立专门机构,依法处理僵尸企业问题 175
6.8.3“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密切配合处理僵尸企业问题 176
6.8.4政府和银行通力合作处理僵尸企业问题,强化银行的预算硬化 176
6.8.5妥善处理好规模庞大的僵尸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 177
6.8.6鼓励僵尸企业兼并重组,尽量少采取使其破产的措施 177
第7章 日本供给侧改革与去产能 178
7.1日本处理产能过剩问题的历程 178
7.1.1第一阶段: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20世纪40~50年代) 178
7.1.2第二阶段: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启动内需来化解产能过剩危机(20世纪60~70年代中期) 179
7.1.3第三阶段: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国内制造业产能向海外转移(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180
7.1.4第四阶段:制定“科学领先、技术救国”方针,建设知识密集产业(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至现在) 181
7.2日本化解产能过剩危机的措施 182
7.2.1扩大内需、化解产能过剩危机 182
7.2.2推动产业向海外转移,消化过剩产能 183
7.2.3强化产业政策的运用,淘汰落后产能 184
7.2.4“减量经营”,降低能耗、利息、劳动力成本 185
7.2.5政府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大力疏解产能过剩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186
7.3日本的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效果 187
7.3.1日本成长为制造业强国 187
7.3.2产业结构顺利完成优化升级 187
7.3.3经济“稳定增长” 187
7.4主要产业去产能的实施效果 188
7.4.1钢铁产业 188
7.4.2造船业 188
7.4.3石化工业 189
7.4.4机械产业 189
7.4.5汽车产业 190
7.5日本造船业去产能的经验 190
7.5.1日本造船业的发展历程 190
7.5.2造船业不况对策 192
7.5.3特定不况产业调整政策 193
7.5.4日本“计划造船”政策下法律制度建设 197
7.5.5对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98
7.6日本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对我国的启示 201
第8章 经济转型与日本供给侧改革:“脱虚向实” 203
8.1日本的“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进程 203
8.1.1日本的“去工业化”进程 203
8.1.2日本的“再工业化”进程 207
8.2美国的“去工业化”“再工业化”:对日本的影响 209
8.2.1美国的“去工业化”进程 209
8.2.2美国“再工业化”进程 210
8.2.3两种价值取向的较量与美国“去工业化”“再工业化”进程的政策、行动的偏离 212
8.2.4美国“去工业化”“再工业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216
8.3日本的“去工业化”“再工业化”:模仿中的偏离与放大 217
8.3.1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形成虚拟资本脱离实际经济的独特运动 217
8.3.2“去工业化”“再工业化”:加重了日本的产业空心化 220
8.3.3“去工业化”“再工业化”:日本制造业大溃败 221
8.3.4“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后遗症:日本造假事件、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222
8.4日本“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经验教训与启示 224
8.4.1要牢固确立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的发展理念 224
8.4.2强化制造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225
8.4.3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226
8.4.4要防控重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的出现 228
8.4.5要对“再工业化”浪潮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有充分认识 228
参考文献 230
后记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