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欧洲与中国 1
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 2
二、何为“欧洲” 5
三、欧洲与中国 8
四、异国形象、他者和身份认同 16
五、影响研究与跨文化传播学 23
第一章 欧洲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传播的主体和媒介 29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考察 30
一、20世纪30年代留学欧洲的基本格局 30
二、留学欧洲的跨文化传播意义 60
第二节 中国对欧洲文学的译介 70
一、译介概况 71
二、译介的总体特征 83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欧洲形象 92
第一节 游记文学中的欧洲 93
一、晚清到“五四”游记文学中的欧洲 95
二、20世纪30年代游记文学中的欧洲形象 103
三、欧洲形象背后的自我投影 115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欧洲 125
一、巴金《复仇》中的欧洲形象——他者与自我的混杂 126
二、从《二马》到《断魂枪》——老舍对自我东方主义的突破 142
第三章 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流变 163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综合化走向 164
一、现代主义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小说 165
二、从茅盾的《子夜》看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178
第二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民族化走向 186
一、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187
二、戴望舒诗歌的“欧化”与“民族化” 199
第四章 作为他者的欧洲 216
第一节 文化利用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 217
一、欧洲人道主义在30年代中国的流变 220
二、启蒙理性在中国的工具化 240
第二节 文化利用与变异的原因探析 246
一、从“立人”到“立国”的感时忧国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合流 247
二、对欧洲现代性的反思与本位文化身份的认同 251
三、深层的乡土文化推动 256
四、来自话语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压力 260
结语 268
参考文献 271
后记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