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公开课 名师讲授从零开始学懂中医》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瞿岳云主编
  • 出 版 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35788986
  • 页数:8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4篇60章,涵盖中医基础学、诊法辨证学、本草方剂学、疾病证治学等中医入门必读内容,对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和临床常见疾病的中医辨治作了通俗易懂的介绍,并附有《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等中医入门必读歌诀。

绪论 弘扬传统文化,为大众健康普及中医药 1

第一篇 登堂入门之基——基础理论 9

第一章 一分为二——阴阳学说 9

一、天地之道——阴阳的基本概念 9

二、对立统一——阴阳的基本特性 10

三、融汇贯通——借阴阳以释医理 11

第二章 物以类聚——五行学说 14

一、系统归纳——五行的概念 14

二、抽象概括——五行的特性 16

三、天人相应——五行的归类 16

四、相资相制——五行的生克规律 17

五、太过不及——五行的乘侮规律 18

六、以五为用——借五行以释医理 19

第三章 视外知内——藏象学说 21

一、取象思维——中医认知方法论 22

二、以象论脏——藏象学说的形成 23

三、中医妙用——控制论黑箱方法 24

四、以脏分系——独特的五脏系统 24

五、各谋其政——五脏各自的功能 25

六、协助行政——六腑各自的功能 34

七、辅助执政——奇恒之腑的功能 37

八、协同配合——脏腑之间的关系 39

第四章 生命之要——气血津液学说 47

一、无形有形——气血 47

二、雨露滋润——津液 50

三、如影相随——气血津液的关系 52

第五章 病各有因——病因学说 54

一、六气逆乱——外感病因 54

二、情志过度——内伤病因 58

三、病理产物——继发病因 63

第六章 人体网络——经络学说 67

一、纵横交错——经络系统 67

二、网络主干——十二经脉 68

三、相辅相成——奇经八脉 76

四、调节平衡——功能应用 79

五、攻其一点——腧穴与针刺 82

六、得气病除——穴位与主治 86

第七章 病变机制——病机学说 110

一、邪正斗争——发病基本原理 110

二、正胜邪退——影响正虚因素 111

三、一般规律——基本病机 112

第八章 超前一步——防治学说 117

一、防患未然——未病先防 117

二、既病防变——阻断病进 118

三、遵循原则——基本治则 119

第二篇 收集病理信息——诊法学 127

第九章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 127

一、得神者昌——望神 128

二、察颜观色——望色 129

三、审脏之苗——望舌 130

四、观人之首——望头面 136

五、五脏外应——望五官 137

六、人之主干——望躯体 140

七、手足形态——望四肢 142

八、隐蔽下窍——望二阴 143

九、查看肤表——望皮肤 144

十、分泌排泄——望排出物 146

第十章 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诊 148

一、听话听音——音变而病生 148

二、嗅气嗅味——异味可察病 150

第十一章 问而知之谓之工——问诊 151

一、冷暖自知——问寒热 151

二、水液代谢——问汗出 153

三、痛定思因——问疼痛 154

四、喝水吃饭——问饮食 156

五、诸多不适——问头身胸腹 157

六、耳目视听——问耳目 158

七、失眠嗜睡——问睡眠 159

八、代谢糟粕——问二便 160

九、妇女特事——问经带 162

第十二章 切而知之谓之巧——脉诊 164

一、心脉一体——脉诊原理 164

二、寸口之脉——诊脉部位 166

三、持脉有道——诊脉方法 166

四、以常衡变——正常脉象 168

五、以脉测病——病理脉象 168

六、区别相似——脉象鉴别 174

七、复合相兼——相兼病脉 174

第三篇 探求疾病本质——辨证学 180

第十三章 纲举目张——八纲辨证 180

一、表里寒热虚实——基本证候 180

二、相兼错杂转化——证候关系 184

第十四章 审症求因——病因辨证 188

一、六淫外感——六淫辨证 188

二、情志内伤——情志辨证 190

第十五章 气血不和——气血津液辨证 192

一、气不和顺——气病辨证 192

二、血不周流——血病辨证 193

三、代谢障碍——津液病辨证 195

第十六章 “宫廷”问责——脏腑辨证 197

一、君主之官失职——心病辨证 197

二、相傅之官失职——肺病辨证 200

三、仓廪之官失职——脾病辨证 203

四、将军之官失职——肝病辨证 206

五、作强之官失职——肾病辨证 209

六、腑官失职——腑病辨证 212

七、脏腑相累——脏腑兼病辨证 215

第四篇 百草皆能治病——中药学 223

第十七章 吃药必知药——中药知识 223

一、产之有地——地道药材 223

二、采之有时——中药采集 223

三、制之有规——中药炮制 224

四、名正言顺——中药的命名 227

五、独特之性——中药气味归经 228

第十八章 解表药 232

一、发散风寒药 232

二、发散风热药 238

第十九章 清热药 243

一、清热泻火药 243

二、清热燥湿药 248

三、清热解毒药 252

四、清热凉血药 266

五、清泻虚热药 269

第二十章 泻下药 271

一、攻下药 271

二、润下药 273

三、逐水药 274

第二十一章 祛风湿药 277

一、祛风寒湿药 277

二、祛风湿热药 281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285

第二十二章 利水渗湿药 288

一、利水消肿药 288

二、利水通淋药 292

三、利湿退黄药 296

第二十三章 化湿药与温里药 300

一、化湿药 300

二、温里药 303

第二十四章 理气药、消食药与驱虫药 308

一、理气药 308

二、消食药 316

三、驱虫药 319

第二十五章 止血药 322

一、凉血止血药 322

二、化瘀止血药 325

三、收敛止血药 327

四、温经止血药 329

第二十六章 活血化瘀药 331

一、活血止痛药 331

二、活血调经药 334

三、活血疗伤药 338

四、活血消癥药 340

第二十七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343

一、温化寒痰药 343

二、清化热痰药 347

三、止咳平喘药 352

第二十八章 安神药 358

一、重镇安神药 358

二、养心安神药 360

第二十九章 平肝熄风药 363

一、平抑肝阳药 363

二、熄风止痉药 366

第三十章 补虚药 370

一、补气药 370

二、补阳药 376

三、补血药 384

四、补阴药 387

第三十一章 收涩药 393

一、固表止汗药 393

二、敛肺涩肠药 394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 397

第三十二章 开窍药与涌吐药 401

一、开窍药 401

二、涌吐药 403

第五篇 配伍协同妙用——方剂学 407

第三十三章 用方必知方——方剂知识 407

一、合群妙用——方剂的配伍 407

二、君臣佐使——方剂的结构 408

三、汤丸散膏——方剂的类型 409

四、用必得法——汤剂的煎服 410

第三十四章 解表剂 411

一、辛温解表剂 411

二、辛凉解表剂 416

三、表里双解剂 419

第三十五章 清热剂 423

一、清气分热剂 423

二、清热解毒剂 424

三、清营凉血剂 425

四、清脏腑热剂 427

五、清泄虚热剂 430

第三十六章 泻下剂 432

一、寒下剂 432

二、温下剂 434

三、润下剂 435

四、峻下剂 436

第三十七章 和解剂 438

一、和解少阳剂 438

二、调和肝脾剂 439

三、调和胃肠剂 441

四、调和截疟剂 442

第三十八章 温里剂 443

一、温中祛寒剂 443

二、回阳救逆剂 445

三、温经散寒剂 446

第三十九章 祛风剂 448

一、疏散外风剂 448

二、平熄内风剂 450

第四十章 祛痰剂 453

一、燥湿化痰剂 453

二、清热化痰剂 454

三、温化寒痰剂 455

四、祛风化痰剂 456

第四十一章 祛湿剂 458

一、清热祛湿剂 458

二、利水渗湿剂 461

三、芳香化湿剂 463

四、温化水湿剂 464

五、祛风除湿剂 466

第四十二章 润燥剂 469

一、轻宣外燥剂 469

二、滋润内燥剂 471

第四十三章 理血剂 473

一、活血祛瘀剂 473

二、收敛止血剂 476

第四十四章 理气剂 480

一、行气剂 480

二、降气剂 483

第四十五章 消导剂 486

一、消食导滞剂 486

二、健脾消食剂 487

第四十六章 补益剂 489

一、补气剂 489

二、补阳剂 491

三、补血剂 492

四、补阴剂 494

第四十七章 安神剂 496

一、滋养安神剂 496

二、重镇安神剂 498

第四十八章 开窍剂 499

一、凉开剂 499

二、温开剂 501

第四十九章 固涩剂 502

一、固表止汗剂 502

二、固肠止泻剂 504

三、固精止遗剂 505

四、固经止带剂 506

第五十章 驱虫剂与涌吐剂 508

一、驱虫剂 508

二、涌吐剂 509

第五十一章 痈疡剂 511

一、外痈剂 511

二、内痈剂 513

第六篇 衷中参西治本——疾病证治学 517

第五十二章 内科疾病 517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 517

二、慢性支气管炎 520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523

四、冠心病 526

五、原发性高血压 529

六、慢性浅表性胃炎 532

七、慢性萎缩性胃炎 536

八、慢性胆囊炎 539

九、溃疡性结肠炎 542

十、肠易激综合征 545

十一、反流性食管炎 547

十二、消化性溃疡 550

十三、胃下垂 553

十四、肝硬化 555

十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59

十六、脂肪肝 561

十七、高脂蛋白血症 564

十八、慢性肾小球肾炎 567

十九、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570

二十、肾病综合征 573

二十一、IgA肾病 576

二十二、慢性肾衰竭 580

二十三、慢性肾盂肾炎 583

二十四、类风湿关节炎 586

二十五、糖尿病 590

二十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93

二十七、白细胞减少症 596

二十八、脑动脉硬化症 599

二十九、老年性痴呆 602

三十、癫癎 606

三十一、紧张性头痛 610

三十二、三叉神经痛 613

第五十三章 外科疾病 617

一、胆石病 617

二、泌尿系结石 620

三、颈椎病 623

四、腰椎骨质增生症 626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629

六、膝关节骨关节炎 632

七、脑外伤后综合征 637

八、血栓性静脉炎 639

九、痛风 642

十、坐骨神经痛 645

十一、慢性荨麻疹 648

十二、银屑病 651

十三、过敏性紫癜 654

十四、白癜风 658

第五十四章 男科疾病 662

一、慢性前列腺炎 662

二、前列腺增生症 665

三、阳痿 669

四、不射精症 673

五、精液液化不良症 675

六、精子异常不育症 678

七、免疫性不育症 681

第五十五章 妇科疾病 685

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685

二、痛经 688

三、闭经 691

四、多囊卵巢综合征 695

五、盆腔淤血综合征 698

六、慢性盆腔炎 701

七、子宫内膜异位症 703

八、子宫肌瘤 707

九、卵巢囊肿 710

十、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713

十一、免疫性不孕症 716

十二、不明原因不孕症 720

十三、围绝经期综合征 723

十四、先兆流产 727

十五、习惯性流产 729

十六、乳腺增生症 732

第五十六章 儿科疾病 737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737

二、病毒性心肌炎 740

三、流行性腮腺炎 744

四、百日咳 746

五、麻疹 749

六、注意缺陷障碍 752

七、抽动秽语综合征 755

八、小儿腹泻 758

九、小儿厌食症 761

十、小儿遗尿症 764

第五十七章 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 767

一、睑腺炎 767

二、眼干燥症 769

三、结膜炎 772

四、角膜炎 775

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778

六、化脓性中耳炎 780

七、梅尼埃病 783

八、慢性鼻炎 787

九、变应性鼻炎 789

十、慢性咽炎 792

十一、慢性喉炎 796

十二、白塞病 798

十三、复发性口腔溃疡 801

附录 中医入门必读歌诀 809

附录一 医学三字经&[清]陈念祖撰 809

附录二 濒湖脉学&[清]李时珍撰 815

附录三 药性歌括四百味&[清]龚廷贤撰 826

附录四 汤头歌诀&[清]汪昂撰 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