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汽车产品与产业分析 3
第1章 汽车产品 3
1.1 汽车的定义及分类 3
1.1.1 汽车产品的定义 3
1.1.2 汽车产品的分类 4
1.2 整车技术构成 5
1.2.1 动力装置 6
1.2.2 底盘 9
1.2.3 车身 11
1.2.4 电器与电子设备 12
1.3 汽车产品成本构成 12
1.3.1 汽车的经济学属性 12
1.3.2 传统燃油车成本模型 14
1.3.3 纯电动汽车材料成本模型 16
第2章 汽车产业链 21
2.1 汽车产业链概述 21
2.1.1 产业链概述 21
2.1.2 汽车产业链概述 23
2.1.3 汽车产业链构成 24
2.2 汽车产业链的组织形式 28
2.2.1 汽车产业链纵向一体化 29
2.2.2 汽车产业链纵向分解 38
2.3 汽车产业链发展趋势 43
2.3.1 全球供应链整合和全球采购 44
2.3.2 新型汽车产业链变革 45
第3章 汽车产业布局 48
3.1 产业布局概述 48
3.1.1 产业布局理论 48
3.1.2 产业布局机制 49
3.1.3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51
3.2 汽车产业布局的发展 52
3.2.1 20世纪80年代前汽车产业布局的发展 53
3.2.2 20世纪80年代后汽车产业布局的发展 57
3.3 中国汽车产业布局 63
3.3.1 中国汽车工业产量空间分布 64
3.3.2 中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 66
3.3.3 汽车工业园区 74
中篇 汽车行业竞争力分析 79
第4章 汽车行业市场竞争策略 79
4.1 汽车市场竞争力研究 79
4.1.1 汽车市场集中度 79
4.1.2 汽车产品差异化 81
4.1.3 汽车产业进入及退出壁垒 84
4.2 汽车产业反垄断问题 87
4.2.1 垄断的含义及种类 87
4.2.2 垄断的目的及获取 93
4.2.3 垄断的计量方法 94
4.2.4 汽车产业反垄断研究 95
4.3 汽车产业规模经济 96
4.3.1 规模经济概述 96
4.3.2 汽车产业产能规划 99
4.3.3 汽车产业供应体系设计 100
4.3.4 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比较研究 103
4.4 汽车企业研发与创新 106
4.4.1 汽车企业创新目的与方法 106
4.4.2 企业创新的指标 107
4.4.3 汽车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108
4.5 汽车企业兼并收购 111
4.5.1 企业兼并收购 111
4.5.2 汽车企业兼并收购现状及趋势 115
4.5.3 汽车企业兼并收购的成本与收益 117
4.5.4 兼并收购案例分析 118
4.6 汽车企业的合资 120
4.6.1 合资企业 120
4.6.2 汽车企业合资现状及趋势 120
4.6.3 汽车企业合资成本与收益 122
第5章 汽车企业价格策略 124
5.1 汽车产品定价方法 124
5.1.1 汽车价格的含义 124
5.1.2 汽车产品价格构成 124
5.1.3 影响汽车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 125
5.2 汽车产品定价策略 127
5.2.1 成本加成定价法 127
5.2.2 目标定价法 127
5.2.3 价格歧视 128
5.3 汽车产业价格竞争行为 130
5.3.1 限制性定价 130
5.3.2 掠夺性定价 131
第6章 汽车产业绩效分析及竞争力评价 133
6.1 汽车产业绩效评价研究 133
6.1.1 汽车产业绩效变量分析 133
6.1.2 S-C-P绩效评价模型 141
6.1.3 中外汽车产业绩效对比分析 142
6.2 汽车产业竞争力 143
6.2.1 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 143
6.2.2 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146
6.2.3 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147
6.2.4 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综合分析 151
第7章 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157
7.1 汽车产品技术发展方向 157
7.1.1 汽车平台化趋势 157
7.1.2 汽车轻量化趋势 160
7.1.3 汽车电动化趋势 162
7.1.4 汽车智能网联化趋势 165
7.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166
7.2.1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战略 166
7.2.2 中国汽车“以市场换技术”战略 170
7.2.3 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战略 173
7.2.4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175
下篇 汽车应用环境分析 185
第8章 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 185
8.1 ISBCG理论 185
8.1.1 充换电基础设施 186
8.1.2 运营维保 186
8.1.3 商业模式 186
8.1.4 消费者 187
8.1.5 政府 187
8.2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 187
8.2.1 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 188
8.2.2 充换电基础设施政策 189
8.2.3 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192
8.2.4 充换电基础设施标准及规范 194
8.2.5 运营与服务保障机制 196
8.2.6 教育培训机制 198
8.3 新能源汽车运营维保体系 199
8.3.1 建立运行维保体系的必要性 199
8.3.2 新能源汽车安全保障 201
8.4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 211
8.4.1 面临的困难 211
8.4.2 电动公交商业模式 213
8.4.3 电动出租车商业模式 215
8.4.4 电动专用车商业模式 217
8.4.5 私人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 218
8.4.6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环节商业模式 220
8.5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接受度 221
8.5.1 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 221
8.5.2 提高接受度的产品策略 224
8.5.3 提高充电设施的策略 225
8.5.4 提高接受度的政策策略 226
8.6 新能源汽车地方政府支持系统 227
8.6.1 支持系统概述 228
8.6.2 支持系统建设 231
第9章 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布局 236
9.1 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36
9.1.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236
9.1.2 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 243
9.2 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布局 249
9.2.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概述 249
9.2.2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布局 252
9.3 地方政府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布局 254
9.3.1 充换电基础设施模式对比研究 255
9.3.2 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分析 257
9.3.3 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布局 260
第10章 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 265
10.1 建立评价体系的目的、评价步骤、评价方法及意义 265
10.2 新能源汽车评价模型 266
10.2.1 新能源汽车评价模型概述 266
10.2.2 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72
10.2.3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275
10.2.4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277
10.3 新能源汽车评价结果 278
10.3.1 技术效率评价 278
10.3.2 新能源汽车综合指数 279
第11章 汽车行业标准与政策 281
11.1 汽车行业标准 281
11.1.1 传统燃油车行业标准 282
11.1.2 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 283
11.2 汽车不同阶段产业政策 285
11.2.1 汽车行业准入管理政策 285
11.2.2 汽车生产阶段产业政策 287
11.2.3 汽车销售阶段产业政策 289
11.2.4 汽车使用阶段产业政策 290
11.3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292
11.3.1 新能源汽车中央政策 292
11.3.2 新能源汽车地方政府政策 299
附录 309
附录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 3730.1—2001)关于汽车的分类和定义 309
附录2 汽车整车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标准 314
附录3 汽车节能标准 318
附录4 车辆动力学标准 319
附录5 电动车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标准 320
参考文献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