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
二 研究现状与学术史回顾 4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四 学术创新与研究不足 16
第一章 信用合作在山东的早期实践 18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山东信用合作(1928—1937) 19
一 华洋义赈会的诱致性倡导 20
二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安排 24
三 社会团体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携手联合 29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信用合作(1940—1949) 34
第二章 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化的实现 42
第一节 国家政策的必然选择 43
一 活跃农村金融的迫切需求 43
二 引导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在需求 50
三 构建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4
第二节 山东省农村信用合作化的实现过程 60
一 重点试办阶段 60
二 普遍推广阶段 64
三 整顿巩固阶段 66
四 “随乡并社”阶段 69
第三节 初露“异化”端倪的合作金融 71
一 信用合作原则的历史考察 72
二 合作金融“异化”端倪的初露 83
第三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变动:从合作金融到集体金融 93
第一节 体制变动的序曲:“大跃进”背景下的“三社合一” 94
一 “三社合一”的逻辑起点:农业生产“大跃进” 95
二 “三社合一”的实施:并入农业生产社,成为农业社信用部 101
三 “三社合一”对信用合作体制的影响 104
第二节 合作金融“异化”为集体金融 108
一 “两放、三统、一包”的财贸管理体制 109
二 信用社集体金融产权的逐步确认 119
第四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再变动:从集体金融到国有金融 128
第一节 “四清”运动下的信用社整顿 129
一 农村信贷领域的阶级斗争 129
二 信用社的初步整顿 135
三 从“清”信用社干部到“整”社内“走资派” 138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贫管”模式的实行 145
一 无政府状态下的信用社 145
二 “贫管”模式的推行 152
第三节 信用社国有金融体制的确立 160
一 信用社的再整顿 160
二 国家银行职能的恢复 163
三 国家银行对信用社领导的加强 165
第五章 对信用社体制变动的全面剖析 169
第一节 政策环境对信用合作原则的掣肘 170
一 信任的差序格局、交往的阶级差别与信用的有限合作 171
二 阶级话语、群众运动与信用合作自愿原则的阙如 175
三 计划经济体制与政府对信用产权的垄断追求 179
第二节 外部组织与信用合作社之间的“非对等”互动 183
一 生产社与信用社:由表面上的相互平等走向实质上的领导与附属 184
二 国家银行与信用社:从业务指导变成部门领导 189
第三节 国家强力主导下的信用社体制变动 195
结语 209
参考文献 217
后记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