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2
第一章 耳穴疗法起源 2
一、先秦时期 2
二、晋唐宋时期 4
三、元明清时期 4
四、现代时期 5
第二章 耳穴疗法治疗皮肤病的机制和功效 7
第一节 作用机制 7
一、生物电学说 7
二、生物控制论学说 8
三、生物全息律学说 8
四、免疫学说 9
五、德尔他反射学说 10
六、神经体液学说 10
第二节 功效 11
一、耳穴优点 12
二、耳穴贴压适应证 13
第三章 耳穴疗法现代研究进展及创新 16
技法篇 20
第四章 耳穴分布、定位及主治 20
第一节 耳廓正面解剖名称 20
一、耳廓正面解剖名称 20
二、耳廓背面解剖名称 22
三、耳穴分布与人体的对应规律 23
第二节 耳穴名称、定位及主治 24
第五章 耳穴选穴处方原则 34
一、按相应部位取穴 34
二、根据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取穴 34
三、按西医学理论取穴 35
四、按临床经验取穴 36
五、按穴位功能取穴 36
第六章 耳穴操作 38
第一节 操作常规 38
一、物品准备 38
二、操作方法 39
第二节 耳穴贴压常见反应 45
一、耳部反应 45
二、患部反应 45
三、经络反应 46
四、全身反应 46
五、“闪电”反应 46
六、连锁反应 46
七、延缓反应 47
八、适应反应 47
九、迟钝反应 47
第三节 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 48
一、注意事项和禁忌 48
二、意外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49
临床篇 52
第七章 变应性皮肤病 52
第一节 湿疮(湿疹) 52
第二节 瘾疹(荨麻疹) 58
第八章 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64
第一节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 64
第二节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69
第九章 皮肤附属器性皮肤病 74
第一节 粉刺(寻常痤疮) 74
第二节 白屑风、面游风(脂溢性皮炎) 79
第三节 酒渣鼻(玫瑰痤疮) 84
第十章 病毒性皮肤病 88
第一节 蛇串疮(带状疱疹) 88
第二节 扁瘊(扁平疣) 94
第十一章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99
第一节 白疕(银屑病) 99
第二节 风热疮(玫瑰糠疹) 105
第十二章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110
第一节 黧黑斑(黄褐斑) 110
第二节 白驳风(白癜风) 116
附录 121
参考文献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