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学书法教育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向彬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520308427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章 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 7

第一节 课程开设情况 7

第二节 教材使用情况 12

第三节 教师配备情况 15

一 做好书法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17

二 做好书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20

三 最大范围地聘请书法教师 21

第四节 教学设施与投入情况 22

第五节 教学效果评价 26

第二章 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目标要求 29

第一节 如何理解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 29

一 中小学书法教育基本理念的定位 29

二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面向全体 32

三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二:硬笔与毛笔兼修 32

四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三:遵循规范而关注个性 33

五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之四:提高书写技能与文化素养 34

第二节 如何理解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目标 35

一 中小学书法教育目标中的书写层次 36

二 中小学书法教育目标中的审美层次 40

三 中小学书法教育目标中的品格层次 43

第三节 硬笔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48

一 硬笔学习的目标 48

二 硬笔学习的内容 50

第四节 毛笔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53

一 小学3—4年级阶段毛笔书法的学习内容与要求 53

二 小学5—6年级阶段毛笔书法的学习内容与要求 56

三 初中阶段毛笔书法的学习内容与要求 59

四 高中阶段毛笔书法的学习内容与要求 61

小结 63

第三章 古代蒙学书法教育对当代小学书法教育的启示 64

第一节 我国古代蒙学书法教育状况 64

一 古代蒙学书法教育的发展简况 64

二 古代蒙学书法教育的特点 67

第二节 古代蒙学书法教育对当代小学书法教育的启示 69

一 教学方法的启示 69

二 学书次第的启示 73

三 评价机制的启示 75

第三节 受古代蒙学书法教育的启示,当代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设想 76

一 教学内容的设想 76

二 教学方法的设想 79

三 课程设置的设想 81

四 评价机制的设想 83

第四章 小学生书法学习心理 84

第一节 书法学习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85

一 书法学习与小学生心理发展关系概述 85

二 小学生书法学习与学业成绩、问题行为的调查分析 90

第二节 小学生书法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93

一 小学生感知、记忆发展特点与书法学习特点的契合 93

二 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与书法学习特点的契合 97

第三节 小学生书法学习的行为调节过程 105

一 小学生书法学习的需要与动机分析 106

二 小学生书法学习兴趣分析 109

三 小学生书法学习中的情绪情感分析 110

第四节 基于小学生书法学习心理的教学启示 114

一 信息加工视野中的书法教学启示 115

二 行为调节视野中的书法教学启示 118

三 镜像神经元视野中的书法教学启示 121

小结 124

第五章 小学书法教育中的书写技能教学及教学设计 126

第一节 小学“描红”阶段书法教学内容 126

一 “描红”在小学生书法学习中的目的以及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对“描红”的适应要求 126

二 “描红”阶段书法教学内容中例字的选择探析 128

三 “描红”阶段书法教学内容中书法文化知识的选择探析 130

第二节 小学书法教育中的经典楷书范本分析 131

一 对小学书法教育中技法内容研究的紧迫性 131

二 欧体成为小学书法教育中技法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分析 132

三 “欧、颜、柳、赵”四家楷书的主要风格特征 135

四 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与书法教育内容接受水平探讨 137

五 小学书法教材具体内容安排的探索 138

第三节 小学低年级书法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141

一 教学设计的相关概念 141

二 低年级的书法课堂教学内容安排 142

三 低年级的书法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145

四 低年级的教学评价设计 149

五 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149

第四节 小学中年级书法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151

一 小学中年级的书法课堂教学内容安排 151

二 小学中年级书法课堂教学方法安排 154

三 小学中年级的书法教学目标 154

第五节 小学高年级书法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155

一 小学高年级教学内容的安排 155

二 小学高年级教学方法设计依据 158

三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书法教学评价 159

第六章 小学书法审美教育内容分析 161

第一节 审美在小学书法教学内容中的必要性 163

一 书法审美促进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 164

二 书法审美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 168

三 书法审美是辅翼德育的主要形式 171

第二节 小学书法审美内容分析 172

一 小学书法审美内容设置原则 174

二 小学书法教学中审美的主要内容 177

三 小学书法审美内容呈现方式 187

第三节 书法审美内容在小学各年级的梯度安排 189

一 三年级书法审美内容安排分析 190

二 四年级书法审美内容安排分析 193

三 五年级书法审美内容安排分析 194

四 六年级书法审美内容安排分析 196

小结 198

第七章 初中书法教育中的书法技能内容 200

第一节 初中书法教育概述 200

一 初中阶段书法教育的现状——以山东省为例 200

二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初中书法教育的目标解析 203

第二节 初中阶段书法技能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 206

一 小学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 206

二 初中阶段书法技能的教学内容安排 209

三 初中阶段书法技能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 213

第三节 初中阶段书法技能教学内容安排的理论依据 217

一 学书次第的依据 217

二 三个字帖的主要风格特征 221

三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分析 226

第四节 技能教学过程中的建议 227

一 初中阶段书法专业术语的合理应用 227

二 对书法教学的其他建议 229

小结 231

第八章 初中书法技能之外的教学内容 232

第一节 初中书法技能之外的教学内容及必要性 233

一 初中书法技能之外的教学内容 233

二 初中书法教育开设技能之外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234

第二节 初中书法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238

一 古代与现代书法教育内容简单比较 238

二 初中书法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238

第三节 初中书法技能之外的教学内容——书法文化 241

一 书法文化中的汉字演变 241

二 书法文化中的书法形制 244

三 书法文化中的书法家 247

第四节 初中书法技能之外的教学内容——书法审美 249

一 名帖赏析中的书法审美教育 249

二 实践活动中的书法审美教育 256

小结 261

第九章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书法教学方法探究 262

第一节 生本教育理念与初中书法教育的契合 262

一 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初中书法教学的要求 263

二 生本教学的基本观点与初中书法教学的特点 265

第二节 影响初中书法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 268

一 《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书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269

二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272

第三节 生本教育理念与初中书法教学方法 274

一 常见的初中书法教学方法 274

二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书法教学方法 275

第四节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进行初中书法教学方法探索的意义 287

一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287

二 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88

三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89

第十章 中小学书法教师的素质 291

第一节 现职中小学书法教师现状 291

一 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形势 291

二 我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发展的现状以及对中小学书法教师的要求 292

第二节 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基本素质 293

一 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先决条件 295

二 中小学书法教师应具备相对专业的书法技能 299

三 中小学书法教师应掌握设置书法课程的能力 302

四 中小学书法教师应掌握独特书法教学方法 304

五 中小学书法教师应有较全面综合修养 307

第三节 中小学书法教师如何实现其任职条件 308

一 官方教育机构对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 308

二 专业的书法机构对中小学书法教师技能培训 309

三 中小学书法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研究 310

四 中小学书法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与专业技能 310

小结 311

第十一章 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原则和方式 312

第一节 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原则 312

一 科学性与方向性原则 312

二 客观性与激励性原则 313

三 可行性与实效性原则 314

四 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原则 315

五 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原则 315

第二节 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方式 316

一 中小学学生学习书法的定性与定量评价 316

二 中小学学生学习书法的多主体评价 316

三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形成性、综合性与总结性评价 317

第三节 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内容 320

一 对中小学书法教材的评价 320

二 对中小学学生学习书法的评价 323

三 对中小学书法教师的评价 326

四 对营造中小学书法学习环境的评价 328

第四节 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机制研究的价值 329

一 诊断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 329

二 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及激励学生 330

主要参考文献 332

后记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