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为什么要修订课程体系 1
第一节 一项毕业生调查分析 2
一、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问题 4
二、问题的普遍性 5
第二节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8
一、教师对通用能力的认识 8
二、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分离 9
三、来自教师问卷的其他发现 11
第二章 课程体系是什么 15
第一节 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15
一、课程的概念 15
二、课程价值取向及类型 18
第二节 课程与专业和学科 19
一、专业及其与课程的关系 20
二、学科及其与课程的关系 22
第三节 基于系统视角的课程体系概念 25
一、关联关系:课程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 26
二、整体性:高质量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29
第三章 课程体系设计的分析框架 36
第一节 课程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36
一、以学科发展为中心组织课程 37
二、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组织课程 42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组织课程 44
四、课程组织原则与学生中心案例 47
第二节 课程体系设计研究现状 49
一、课程编制理论研究现状 49
二、课程体系设计模式简介 52
三、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模型示例 59
四、成果导向课程体系设计简介 66
第三节 怎样设计课程体系:一个设计分析框架 71
一、确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 72
二、课程及知识生成: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 74
三、目标与课程对应:培养目标落实的关键 77
四、单门课程的设计 84
第四章 如何设计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87
第一节 培养目标设计的三个案例 88
一、一个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 89
二、我国“台湾大学”培养目标分析 97
三、汕头大学培养目标设计案例 104
第二节 学习成果及其设计原则与方法 117
一、学习成果与基于成果教育 118
二、学生学习成果的设计 125
三、学习成果制定原则与行为动词 130
四、邓迪大学医学教育的三圈模型 134
第三节 为什么要选择基于成果的教育 142
一、目标导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142
二、问题导向、补齐短板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143
第五章 如何选择课程及其内容 147
第一节 由学科知识生成课程知识 147
一、从学科知识到专业知识 148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生成 150
三、课程知识的生成 155
第二节 选择课程:哪些课程更重要 159
一、毕业生对课程的认识分析 160
二、教师与毕业生对课程认识的比较 163
三、究竟哪些课程更重要 165
第三节 顶点课程与综合课程建设 167
一、美国高等教育的顶点课程 168
二、启示与我国高校顶点课程建设 178
第六章 如何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保障实施质量 185
第一节 课程体系审核与课程大纲规范化 185
一、课程体系实施前的审核与调整 186
二、美国高校的课程大纲 190
三、我国台湾高校课程教学计划格式 196
四、我国大陆高校课程大纲的反思与建议 204
第二节 教师发展与隐性课程建设 207
一、教师发展与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208
二、人才培养共识与隐性课程建设 213
第七章 如何设计学业测评及评价量表 218
第一节 学业测评现状及改革 218
一、学业测评现状及问题 218
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业测评 221
三、直接测量与间接评价 223
第二节 评价量表及其制作步骤 227
一、评价量表概念与成分 227
二、评价量表的创建步骤 233
第三节 评价量表的应用 239
一、用评价量表进行评分 239
二、评价量表促进自主学习 246
三、体验式学习评价量表案例 248
第四节 用评价量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水平 255
第八章 课程地图用于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管理 262
第一节 课程地图概述 262
一、课程地图起源与发展 263
二、课程地图概念讨论 265
三、课程地图主要形式 268
第二节 课程地图的功能 275
一、课程管理的有力工具 275
二、学生中心资源整合工具 278
三、不同用户沟通交流平台 281
第三节 我国台湾高校课程地图 283
第九章 应该由谁来设计课程体系 287
第一节 课程体系设计主体分析 287
一、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动力 287
二、究竟由谁来设计课程体系 290
第二节 课程委员会与高校教指委 295
一、美国高校课程委员会 296
二、我国台湾地区高校课委会 299
三、我国大陆高校教指委及其职责讨论 300
第十章 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模型 302
第一节 系统及课程体系的概念 302
一、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 302
二、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 305
三、课程体系子系统与分系统 307
四、课程关联矩阵算法研究 310
第二节 整体性与反馈原理及系统偏差 314
一、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314
二、课程体系的反馈原理 317
三、反馈原理应用:结构性失衡与系统偏差 319
结语 323
附录 校友调查问卷 329
后记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