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时代意义 1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时代意义 3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1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 19
一、开放、发展和批判、革命的学说 19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24
三、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31
第一节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31
一、世界的物质性 31
二、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 34
三、物质决定意识 36
第二节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41
一、意识的结构及能动作用 41
二、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 43
第三节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 45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46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49
三、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52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观 55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55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55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56
三、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 57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59
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9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0
三、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61
第三节 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63
一、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发展 63
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65
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和趋势 67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69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69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69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1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3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79
一、质、量、度 79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82
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形式 84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86
一、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86
二、辩证的否定 88
三、否定之否定 90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94
一、原因和结果 94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96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98
四、内容和形式 101
五、现象和本质 104
第五章 实践和认识 108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108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产生是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108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 112
三、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119
第二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1
一、真理是主客观的统一 121
二、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24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7
第三节 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129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灵魂 129
二、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 134
三、坚持真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135
第六章 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137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37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37
二、历史过程的基本特点 138
三、物质生产方式是历史进程的决定力量 141
第二节 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143
一、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143
二、人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144
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145
第三节 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和人的发展 150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150
二、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过程 152
三、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156
第七章 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 161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161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161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66
三、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17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73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及其解决自身矛盾的途径 173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75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78
第三节 改革与社会主义发展 179
一、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80
二、改革的性质及其价值判断 184
第八章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 186
第一节 社会意识 186
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86
二、社会意识的构成 193
第二节 社会精神文明 197
一、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 197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人的现代化 205
一、精神文明建设是伟大的育人工程 205
二、培育“四有”新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