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焕泽主编;献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01015215
  • 页数:783 页
图书介绍:

总述 1

大事记 8

第一篇 建置 28

第一章 位置 28

第二章 建置沿革 29

第三章 境域 30

第四章 县城 31

第一节 古乐城 31

第二节 古乐寿 32

第三节 今县城 32

第四节 其它古城 32

第五章 区划 33

第一节 清代以前 33

第二节 民国时期 33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 33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 33

第五节 建国初期 34

第六节 人民公社化时期 37

第七节 现行区划 38

第六章 乡镇概况 38

第一节 乐寿镇 38

第二节 西城乡 39

第三节 本斋回族乡 39

第四节 韩村乡 40

第五节 商林乡 40

第六节 孔庄乡 41

第七节 垒头乡 41

第八节 东村乡 42

第九节 十五级乡 42

第十节 陌南乡 43

第十一节 段村乡 43

第十二节 臧桥乡 44

第十三节 淮镇 44

第十四节 郭庄乡 45

第十五节 徐留高乡 45

第十六节 临河乡 45

第十七节 张村乡 46

第十八节 河城街乡 46

第十九节 万村乡 47

第二十节 小平王乡 47

第二十一节 南河头乡 48

第二十二节 双岭乡 48

第二十三节 三堤口乡 49

第二篇 自然环境 50

第一章 地质 50

第一节 演变 50

第二节 地层 50

第三节 构造 51

第二章 地貌 52

第三章 气候 52

第一节 四季特征 52

第二节 日照与气温 53

第三节 降水 54

第四节 霜冻 54

第四章 野生动植物 54

第一节 野生植物 54

第二节 野生动物 55

第五章 矿物及地热 58

第一节 石油和天然气 58

第二节 地热 58

第六章 自然灾害 58

第一节 水灾 58

第二节 旱灾 61

第三节 干热风 61

第四节 大风 61

第五节 连阴雨 62

第六节 冰雹 62

第七节 雾、雾凇 64

第八节 虫灾 64

第九节 震灾 66

第三篇 人口 67

第一章 人口数量 67

第一节 建国前 67

第二节 建国后 68

第二章 人口分布 72

第三章 人口构成 73

第一节 民族 73

第二节 性别 74

第三节 年龄 74

第四节 文化 75

第五节 职业 76

第四章 人口素质 77

第一节 身体素质 77

第二节 道德素质 78

第五章 人口变动 79

第一节 自然变动 79

第二节 社会变动 81

第六章 生育控制 82

第一节 晚婚教育 82

第二节 生育政策 83

第三节 节育、绝育 83

第四篇 水利 84

第一章 水源 84

第一节 地上水 84

第二节 地下水 87

第二章 防洪 88

第一节 开挖新河 89

第二节 河道治理 90

第三章 排涝 95

第一节 清南区 95

第二节 黑龙港区 96

第三节 滹滏区 96

第四章 灌溉 99

第一节 地上水灌溉 99

第二节 地下水灌溉 107

第三节 节水灌溉 109

第四节 提水器具 109

第五章 治碱 111

第一节 盐碱地分布 111

第二节 盐碱地治理 111

第六章 献县泛区 112

第一节 形成 112

第二节 治理 113

第三节 现状 114

第七章 献县枢纽工程 120

第一节 工程布局 120

第二节 施工 121

第三节 管理运用 122

第五篇 农业 124

第一章 生产关系 124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124

第二节 经营管理 125

第二章 生产条件 127

第一节 土壤 127

第二节 气温、日照 134

第三节 水源 134

第四节 农机具 135

第五节 种子 137

第三章 种植业 138

第一节 农作物 138

第二节 农技农艺 140

第三节 植物保护 142

第四章 林果业 143

第一节 林木种类及分布 143

第二节 造林 144

第三节 果树栽培 146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149

第五节 林业科技 149

第五章 畜牧业 150

第一节 畜禽 150

第二节 疫病防治 153

第三节 科技推广 153

第六章 效益 154

第六篇 金丝小枣 156

第一章 栽培历史 156

第二章 品种 157

第一节 圆身枣(大、小圆身) 157

第二节 长身枣(大、小长身) 157

第三节 苹果枣 157

第四节 脆枣 157

第三章 育苗 158

第一节 全园育苗 158

第二节 开沟育苗 159

第三节 归圃育苗 159

第四章 栽植 159

第一节 季节 159

第二节 模式 160

附:金丝小枣的管理与除害 162

第五章 生态环境 167

第一节 地上 167

第二节 地下 167

第六章 发展格局 168

第七章 农家枣食品 168

第一节 馅类 169

第二节 糕类 169

第三节 茶粥类 170

第八章 营养与药用 170

第七篇 工业 173

第一章 机构 173

第二章 所有制构成 173

第一节 私营工业 173

第二节 集体工业 173

第三节 全民工业 174

第三章 工业门类 174

第一节 纺织工业 174

第二节 机械工业 175

第三节 建筑工业 175

第四节 建材工业 176

第五节 电子工业 177

第六节 工艺美术工业 177

第七节 印刷工业 178

第八节 其它工业 179

第四章 先进厂家与名优产品 180

第一节 先进厂家 180

第二节 名优产品选介 180

第五章 工业管理 181

第六章 效益 183

第八篇 乡镇企业 186

第一章 发展状况 186

第一节 产生 186

第二节 发展 187

第二章 经营管理 18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88

第二节 生产经营 189

第三章 产业门类 191

第一节 工业 191

第二节 农副产品加工 192

第三节 商贸服务业 193

附:优秀厂家及产品介绍 193

第四章 效益 195

第一节 经济效益 195

第二节 社会效益 195

第九篇 基础设施建设第一章 交通运输 197

第一节 道路 197

第二节 桥梁 202

第三节 运输 210

第四节 管理 213

第二章 电力 21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14

第二节 网电建设 215

第三节 电力供应 217

第四节 电力管理 219

第三章 邮电 220

第一节 机构 220

第二节 邮政 222

第三节 电信 227

第四章 城乡建设 230

第一节 城镇建设 230

第二节 乡村建设 233

第三节 房产管理 233

第四节 环境保护 234

第十篇 商业 237

第一章 机构 237

第一节 商业局 237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238

第三节 粮食局 239

第四节 物资局 240

第五节 对外贸易局 240

第二章 所有制构成 241

第一节 私营商业 241

第二节 集体商业 242

第三节 国营商业 242

第三章 市场 243

第一节 铺店 243

第二节 集市 243

第三节 庙会 244

第四节 商场 244

第五节 金丝小枣集散地 244

第四章 生活资料购销 244

第一节 日用百货购销 245

第二节 粮油购销、储运 247

第五章 生产资料购销 252

第一节 农机具、耕畜、化肥、农药 253

第二节 石油 253

第三节 建材、化轻、机电 254

第六章 对外贸易 258

第一节 经营方式 258

第二节 出口商品 259

第十一篇 财税金融 261

第一章 财政 261

第一节 机构 261

第二节 财政收入 263

第三节 财政支出 269

第四节 决算 271

第五节 财政管理 275

第二章 税务 276

第一节 机构 276

第二节 税制 277

第三节 税种 279

第四节 税收减免 281

第五节 征收管理 282

第三章 金融 284

第一节 机构 285

第二节 货币流通 286

第三节 存款 287

第四节 信贷 290

第五节 债券 294

第六节 保险 295

第七节 银行会计 297

第八节 结算 298

第十二篇 经济综合管理第一章 计划 299

第一节 机构 299

第二节 计划管理 300

第三节 经济计划工作 300

第二章 工商行政 301

第一节 机构 302

第二节 市场管理 302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303

第四节 经济监督检查 303

第五节 企业登记管理 303

第六节 广告、商标管理 304

第三章 物价 30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04

第二节 物价演变 304

第三节 价格管理 305

第四节 审计和物价检查 306

第五节 明码标价 307

第六节 物价信息 307

第七节 农本调查 307

第四章 财务审计 312

第一节 机构 312

第二节 审计工作 312

第五章 标准计量 314

第一节 机构 314

第二节 计量制度 315

第三节 计量器具及其生产 315

第四节 检定、检测 316

第六章 统计 318

第一节 机构 318

第二节 统计管理 318

第三节 统计调查 320

第四节 统计服务 320

第五节 计算器具 321

第十三篇 政党 32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献县地方组织 323

第一节 创建与发展 324

第二节 历次会议 331

第三节 组织机构 332

第四节 统一战线 340

第五节 制度建设 342

第六节 监督体系 343

第二章 重大政治运动概略 344

第一节 土地改革 344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347

第三节 “肃反”运动 349

第四节 三反五反 350

第五节 农业合作化 351

第六节 整风反右 352

第七节 “大跃进” 354

第八节 反对“右倾机会主义” 355

第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56

第十节 “文化大革命” 358

附:中国国民党献县地方组织 361

三民主义青年团献县地方组织 365

第十四篇 政权、政协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366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66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368

第三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370

第二章 县衙、政府 373

第一节 县衙 373

第二节 民国政府 379

第三节 民主政府 382

第四节 人民政府 383

第三章 政协 390

第一节 机构 390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392

第三节 委员提案 396

第四节 文史资料征集 397

第十五篇 人民群众团体第一章 工人组织 398

第一节 献县工人抗日救国会 398

第二节 献县总工会 400

第二章 青少年组织 402

第一节 青年组织 402

第二节 少年组织 403

第三章 妇女组织 404

第一节 组织沿革 404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04

第四章 农民组织 405

第一节 农民抗日救国会 405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405

第五章 工商业组织 406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 406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406

第六章 其它群众组织 406

第一节 献县科学技术协会 406

第二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 407

第十六篇 公安司法 408

第一章 治安 408

第一节 清末,民国警察组织 408

第二节 人民公安 409

第二章 检察 417

第一节 机构 417

第二节 职能 417

第三章 审判 418

第一节 审判机构 418

第二节 审判制度 420

第三节 案件审判 421

第四节 申诉复查 422

第四章 司法行政 423

第一节 机构 423

第二节 法制宣传 423

第三节 律师事务 424

第四节 公证 425

第五节 民事调处 425

第十七篇 民政 426

第一章 机构 426

第二章 救济、自救 427

第一节 国家救济 427

第二节 生产自救 428

第三章 扶贫 429

第四章 优抚 430

第一节 拥军优属 430

第二节 国家抚恤 431

第三节 孤老烈属和复员军人赡养 432

第四节 定期定量补助 432

第五节 军工烈属优待 433

第五章 退伍军人安置 433

第一节 复退军人安置 433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434

第六章 婚姻管理 434

第一节 婚姻登记 434

第二节 晚婚教育 435

第七章 殡葬管理 435

第八章 褒扬 436

第九章 信访、信息 436

第一节 机构 437

第二节 办信接访 437

第三节 信息反馈 437

第十八篇 劳动人事 439

第一章 机构 439

第二章 干部队伍 440

第一节 干部结构 440

第二节 干部来源 440

第三章 干部管理 441

第一节 任免与调配 441

第二节 奖惩、培训 442

第三节 干部离休、退休、退职 442

第四节 干部编制 443

第四章 劳动就业 443

第一节 招工 443

第二节 自谋职业 444

第三节 劳务输出 445

第五章 工资、福利 445

第一节 工资、奖金 445

第二节 劳动保护 447

第三节 职工福利 448

第十九篇 军事 451

第一章 驻军 451

第一节 清代 451

第二节 民国 451

第三节 建国后 452

第二章 地方武装 455

第一节 土匪武装 455

第二节 游杂武装 456

第三节 抗日武装 456

第四节 人民武装 457

第三章 兵役 462

第一节 招募 462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462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 462

第四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463

第四章 民兵 463

第一节 组织设置 463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64

第五章 兵事 466

第一节 古代 466

第二节 民国时期 467

第二十篇 教育科技 471

第一章 教育 471

第一节 教育管理 472

第二节 旧制教育 475

第三节 普通教育 477

第四节 专业教育 482

第五节 业余教育 484

第六节 人才培养 486

第二章 科技 486

第一节 机构 487

第二节 队伍 487

第三节 科研 488

第四节 技术引进 492

第二十一篇 卫生体育第一章 卫生 494

第一节 地方病、传染病防治 494

第二节 卫生防疫 499

第三节 检疫免疫 500

第四节 妇幼保健 501

第五节 医疗 501

第六节 药政 506

第七节 中草药生产 507

第二章 体育 507

第一节 群众体育 507

第二节 学校体育 508

第三节 竞技体育 509

第四节 武术 517

第五节 人才培养与输送 519

第六节 场地设施 519

第二十二篇 文化艺术第一章 馆、站建设 521

第二章 文学艺术 522

第一节 文学创作 522

第二节 美术、摄影 524

第三节 书法 篆刻 525

第四节 戏剧 526

第五节 音乐舞蹈 529

第六节 曲艺杂技 530

第七节 电影 531

第八节 谣谚传说 533

第三章 广播电视 554

第一节 机构 554

第二节 设施 555

第三节 节目 555

第四章 报刊报道 556

第一节 报刊 556

第二节 报道 556

第五章 图书 557

第一节 图书阅览 557

第二节 图书发行 558

第六章 档案 559

第一节 机构 559

第二节 管理 560

第三节 馆藏 561

第七章 文物 562

第一节 古建筑 562

第二节 古墓 564

第三节 古遗址 567

第四节 纪念地 568

第八章 诗文选录 569

第九章 史志编修 574

第十章 方言 581

第一节 导言 581

第二节 语音 586

第三节 词汇 593

第四节 语法 606

附:献县孔庙、献王祠祭祀古乐 616

第二十三篇 社会民情第一章 婚姻家庭 618

第一节 婚姻 619

第二节 家庭 622

第二章 姓氏 622

第一节 概况 622

第二节 姓氏录(以人数多少为序) 623

第三章 生活 624

第一节 农民生活 624

第二节 职工生活 630

第四章 民俗 633

第一节 物质民俗 633

第二节 社会民俗 635

第三节 精神民俗 638

第五章 良风美德 639

第二十四篇 宗教 642

第一章 天主教 642

第一节 教区演变 642

第二节 传入和发展 642

第三节 教堂及传教神甫分工 643

第四节 教务机构 646

第二章 伊斯兰教 650

第一节 传入 650

第二节 教民分布 650

第三节 清真寺 650

第三章 道教 653

第四章 佛教 654

第五章 耶稣教 654

第二十五篇 人物 655

第一章 人物传略 655

第二章 录表 689

第一节 献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689

第二节 封建时代职官 770

第三节 地师级以上人员表 775

第四节 高级职称人员表 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