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密度测量技术及测量误差分析 1
第一节 几何条件、表面特性与密度测量值的关系 1
一、反射率及透射率 1
二、透射测定 2
三、反射测定 3
第二节 印刷的彩色密度测量种类 4
一、光谱窄带色密度 4
二、宽带滤光色密度 5
三、视觉密度 5
第三节 密度计 5
一、密度计应满足的技术条件 5
二、密度计常用滤光片的特性及应用 7
三、密度计的标定 9
第四节 密度测量误差分析 10
一、朗伯-比尔定律与反射密度测定 10
二、对数运算误差 12
三、亮调测量误差 12
四、小反差表面的测量误差 13
五、不同密度计之间的示值差异 14
第二章 色度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16
第一节 色度测量在印刷工业中的应用 16
第二节 色彩的量度 16
一、从三刺激值向匀色系统转换 16
二、常用表色系统比较 18
第三节 色度测量的类型及仪器 20
一、两种色度测量方法比较 20
二、色度测量标准化的三要素 22
三、分光光度计与三滤色片色度计 24
四、步距、光泽度与测量误差的关系 27
第四节 用印刷色匹配一个已知色彩的方法 28
一、用样本系统匹配 28
二、根据工艺条件用数学方法匹配 29
三、采用查表法转换 32
四、工序间的同色异谱问题 32
第三章 复制流程中的质量控制 36
第一节 印刷品质量和印刷图像质量 36
一、印刷品质量的概念 36
二、印刷图像质量的概念 36
第二节 阶调(层次)的最佳复制 38
一、控制图像阶调的重要性及复杂性 38
二、黑白图像的最佳阶调再现 39
三、彩色图像的最佳阶调再现 42
第三节 彩色的最佳复制 46
一、为什么实现灰平衡后还必须校色 46
二、理想色空间和实际色空间 46
三、根据材料与工艺条件优化实际色空间 48
第四节 工序间的衔接及图像质量 48
一、工序间的衔接 48
二、彩色打样的重要性及打样工序的标定 51
第四章 影响印刷图像质量的变 56
第一节 印刷工艺的优化 56
一、印刷变量 56
二、检测、抽样和调节 57
三、优化印刷工艺的方法 57
第二节 印刷色序和叠印率 57
一、叠印率对印刷色彩的影响 58
二、叠印率的测定 58
三、叠印的理论基础 59
第三节 网点增大 61
一、网点增大的种类 61
二、实地密度与网点增大的关系 62
三、光渗现象与网点增大的关系 63
四、影响网点增大量的其它因素 65
五、加网线数对网点增大的影响 66
第四节 实地密度 67
一、实地部位的物理性质 67
二、最佳实地密度与相对反差 70
三、油墨量的控制及控制模型 71
四、墨层厚度和反射密度的关系 73
五、胶印墨层厚度的测量 75
六、单、双色印刷机墨层厚度的确定 78
第五节 光泽度 79
一、基本概念 79
二、光泽的测量 81
三、影响印刷品光泽的因素 82
第五章 印刷图像质量测控技术 88
第一节 印刷图像色彩的控制 88
一、控制色彩的方法 88
二、控制色彩的步骤 88
三、彩色打样的重要性 89
四、主要控制参数 89
五、密度计在色彩控制中的应用 90
第二节 采用密度检测的控制系统 90
一、概述 90
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91
三、印刷品质量控制条 94
四、印刷专家系统 97
第三节 采用色度检测的控制系统 101
一、色度测控的优胜之处 101
二、色度测控中的基本数学公式 103
三、色度测控基本原理 104
第四节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结构原理 107
一、联机密度检测原理 107
二、图像缺陷检查装置 111
第五节 胶印生产标准化 113
一、基本概念 113
二、三原色油墨实地密度的确定 114
三、印刷标准化的内容 115
第六章 印刷图像质量评判 120
第一节 与印刷品质量评判相关的因素 120
一、美学因素 120
二、技术因素 120
三、一致性因素 121
第二节 印刷品质量评判法应满足的要求 121
第三节 印刷质量评判方法分类 122
第四节 质量参数分类 123
一、印刷图像的非信息面 123
二、评判图像优度的依据 124
三、印刷图像的信息面 124
第五节 主观评判方法 125
一、多维标度法 125
二、多维标度技术在印刷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127
三、心理加权的向量解析 128
四、成对比较法 129
五、彩色产品的评价方式 133
六、彩印产品的主观评价 135
第六节 客观评判方法 137
一、阶调(层次)再现的评价 137
二、色彩再现的评价 139
三、清晰度再现的评价 145
四、彩印产品表观质量的评价 146
第七节 综合评判方法 146
一、综合评判的特点 146
二、综合评判的步骤 147
三、印刷质量特性参数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