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概述 1
第一节 绿色建筑节能基础知识 1
一、建筑节能的定义和内涵 2
二、建筑节能的特征及范围 2
三、建筑节能概念的链接 4
四、建筑节能设计中常用术语 5
五、“十三五”建筑节能目标 7
第二节 建筑节能设计重要性 8
一、建筑节能设计是大气环境保护的需要 8
二、建筑节能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9
三、建筑节能设计是改善室内热环境的需要 9
四、建筑节能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9
第三节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措施 10
一、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0
二、绿色建筑照明的设计 10
三、绿色建筑节能构造设计 11
四、科学设计建筑的朝向 11
五、窗的设计方法 12
六、阳台的设计技术 12
第四节 实现绿色建筑节能潜力 13
一、北方地区城镇供热计量改革 13
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 13
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14
四、推广住宅全装修和装配式施工 14
五、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14
六、绿色建筑的示范推广 15
第五节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要求 15
一、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设计要求 15
二、建筑单体的节能设计要求 17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对策 18
第六节 绿色建筑节能工作要点 19
一、建筑规划与节能设计要点 19
二、建筑单体通风与节能设计要点 20
三、建筑外遮阳运用与节能设计要点 21
四、热桥问题与节能设计要点 22
第七节 绿色建筑节能基本途径 23
一、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 23
二、住宅建筑中节能设计的应用 24
第二章 建筑节能设计要求 27
第一节 绿色住宅建筑能耗分析 28
一、建筑体形系数对能耗的影响 28
二、建筑朝向对能耗的影响 34
三、窗墙比对能耗的影响 38
第二节 绿色建筑室外计算参数 40
一、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的确定 40
二、围护结构夏季室外计算温度的确定 40
三、夏季太阳辐射照度的取值 41
第三节 建筑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 44
一、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 44
二、公共建筑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节能设计指标 49
第四节 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 51
一、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 51
二、建筑物热工设计要求 52
三、不同热工分区建筑节能设计原理 53
第五节 绿色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57
一、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的确定 58
二、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措施 59
三、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及保温措施 60
四、采暖建筑地面的热工要求 60
五、窗户保温性能、气密性和面积的规定 61
第六节 绿色建筑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64
一、围护结构隔热设计要求 64
二、围护结构隔热措施 66
第七节 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 68
一、围护结构防潮的重要性 68
二、围护结构的防潮措施 75
第三章 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 76
第一节 建筑选址与建筑布局 76
一、建筑选址 76
二、建筑布局 78
第二节 建筑体形与建筑朝向 80
一、体形系数的含义 81
二、最佳的节能体形 81
三、体形系数的控制 82
四、建筑形态与气流 83
五、建筑朝向 84
第三节 建筑间距与建筑密度 88
一、建筑间距 88
二、建筑密度 91
第四节 室外风环境优化设计 92
一、冬季防寒冷风的设计方法 93
二、夏季建筑通风的设计方法 95
三、建筑风环境辅助优化设计 96
四、强风的危害和防止措施 97
第五节 环境绿化与水景设计 97
一、调节空气的温度,增加空气的湿度 98
二、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空调的能耗 98
三、绿化的遮阳防辐射作用 99
四、降低城市噪声污染 100
五、控制区域气流的路径 100
六、防尘及净化空气 100
第四章 绿色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102
第一节 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因素 102
一、严寒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特点 102
二、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特点 109
三、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特点 116
四、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特点 127
五、温和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特点 135
第二节 绿色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 142
第三节 绿色建筑墙体节能设计 145
一、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设计 145
二、建筑外墙内保温系统设计 153
三、建筑物楼梯间内墙保温设计 155
四、建筑物变形缝的保温设计 156
五、建筑物外墙的隔热设计 157
第四节 绿色建筑门窗节能设计 159
一、建筑门窗作用及要求 159
二、建筑物外门节能设计 160
三、建筑物外窗节能设计 161
第五节 绿色建筑屋面节能设计 170
一、建筑物屋顶的保温设计 170
二、建筑物屋顶的隔热设计 173
第六节 绿色建筑地面节能设计 178
一、地面的分类及要求 179
二、建筑地面的节能设计 181
第五章 绿色建筑供热采暖节能设计 184
第一节 绿色建筑供热系统概述 184
一、建筑供暖系统的分类方法 184
二、建筑供暖系统的工作原理 185
三、供热采暖系统的节能途径 186
第二节 绿色建筑供热节能设计 187
一、供热锅炉选型与台数 188
二、鼓风机和引风机的选择 189
三、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选择 189
四、计量与监测仪表的选择 190
五、管网铺设与保温设计 190
六、室内供暖系统的设计 190
第三节 绿色建筑采暖节能设计 193
一、建筑采暖节能的原理 194
二、建筑采暖节能的方法 195
第四节 绿色建筑供暖运行节能技术 198
一、采用连续供暖辅以间歇调节的运行制度 198
二、提高集中锅炉房供回水系统一次水参数 198
三、对锅炉实行仪表监测或微机监控 199
四、采用科学方法对锅炉除渣清灰 199
五、提高供热锅炉负荷率 200
六、采用热管省煤器和热管空气预热器 200
七、采用重力移位分层给煤装置 200
第五节 绿色建筑地板辐射供热节能技术 201
一、地板辐射供热的适用范围 201
二、地板辐射供热热负荷的确定 202
三、地板辐射供热控制系统 203
四、地板辐射供热系统常用管材及性能 204
第六章 通风与空调节能设计 206
第一节 绿色建筑通风节能设计 206
一、通风节能设计的一般规定 206
二、自然通风 209
三、机械通风 212
四、事故通风 214
五、隔热降温 215
六、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216
七、通风设备选择与布置 217
八、风管及其他 218
第二节 绿色建筑空调节能设计 220
一、一般规定 220
二、负荷计算 222
三、空气调节系统 225
四、空气调节水系统 226
五、气流组织 228
六、空气处理 229
七、空气调节冷热源 230
第七章 绿色建筑照明节能设计 240
第一节 绿色建筑光环境基本知识 240
一、光的性质和度量 241
二、视觉与光环境 242
三、建筑的天然采光 245
四、建筑的人工照明 246
第二节 绿色照明的现行标准 250
一、绿色照明的基本内涵 250
二、绿色照明标准 251
第三节 绿色建筑采光与节能设计 253
一、采光的标准 253
二、地下建筑采光的方法 257
第四节 绿色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 260
一、建筑照明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260
二、建筑照明节能的技术措施 261
三、建筑照明节能的评价标准 265
第五节 绿色照明系统效益分析 270
一、寿命周期成本(LCC)方法概述 270
二、绿色照明系统全寿命周期成本因素分析 272
三、绿色照明系统寿命周期成本估价的目标 273
四、绿色照明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273
第八章 绿色建筑其他节能技术 275
第一节 绿色建筑太阳能利用技术 275
一、太阳能的转换形式 276
二、被动式太阳光利用 277
三、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及建筑一体化 290
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298
五、光伏建筑一体化 308
六、光伏发电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 309
第二节 绿色建筑热泵节能技术 313
一、地源热泵技术概述 313
二、地源热泵系统的分类 315
三、地源热泵系统的特点 318
四、地源热泵应用注意事项 321
第三节 绿色建筑风能利用技术 324
一、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 325
二、风电建筑一体化 326
第九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329
第一节 既有建筑室外物理环境控制与改善 329
一、既有建筑室外环境的基本要求 330
二、室外风环境的控制与改善 331
三、室外热环境的控制与改善 332
四、室外光环境的控制与改善 334
五、室外声环境的控制与改善 336
第二节 既有建筑墙体节能改造 337
一、既有建筑的复合墙体类型 337
二、既有建筑墙体节能改造方法 339
第三节 既有建筑门窗节能改造 344
一、我国既有建筑门窗的现状 345
二、既有建筑门窗节能改造的方法 346
三、既有建筑门窗节能改造实例 350
第四节 既有建筑屋面节能改造 351
一、国内既有建筑屋面节能改造概述 352
二、既有建筑屋面节能改造的一般方法 353
三、典型建筑屋面节能改造具体方法 356
第五节 既有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控制与改善 365
一、室内空气环境控制与改善 365
二、室内热环境控制与改善 367
三、室内声环境控制与改善 368
四、室内光环境控制与改善 370
第六节 既有建筑暖通空调的节能改造 373
一、采用高效热泵 373
二、空调输送系统变频改造 374
三、蓄冷蓄热技术 375
四、新风系统节能技术 376
五、空调末端节能改造 376
六、智能控制与分项计量 378
第七节 既有建筑改造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79
一、太阳能热水的应用 380
二、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 380
三、浅地层热泵的利用 381
第十章 节能建筑设计实例 384
第一节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实例 384
一、建筑平面和体型节能设计 384
二、超低能耗围护结构设计 385
三、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节能 389
四、新型高效节能空气调节技术 390
五、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392
第二节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实例 395
一、寒冷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实例 395
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实例 403
参考文献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