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模糊语词对法治的贡献 1
二、学说的碰撞与发展 4
(一)西方法学界的深思 4
(二)中国学者的理论继受与创新 9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 13
四、本书的研究方法 15
五、本书的主要观点 19
第一章 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语词运用概述 21
一、模糊语词的概念界定 21
(一)模糊语词的概念界分 22
(二)模糊语词的对应概念:明确语词 24
(三)模糊语词的相似概念辨析 27
二、模糊语词的内在结构 29
(一)三值逻辑:模糊语词表达结构的逻辑预设 29
(二)“符号+处理”结构:模糊语词的表达结构 30
(三)通过模糊语词实现的法律系统整合 33
三、模糊语词的法律功能 34
(一)实现立法的抽象化 35
(二)保持规则的弹性 36
(三)提升法律文本的技术性 37
(四)创设自治空间 38
(五)弥补成文法的语用缺陷 39
四、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类型化考察 39
(一)包容性模糊语词:以“母亲”为例 41
(二)可计量性模糊语词:以“公共利益”为例 51
(三)程度性模糊语词:以“情节严重”为例 58
第二章 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现实境遇 64
一、模糊语词运用的立法优势 64
(一)立法技术的胜利 65
(二)面向未来的立法便利 68
(三)降低立法的成本 71
二、模糊语词运用引发的法律难题 72
(一)哈特遗留的理论难题 73
(二)立法者的规范化障碍 81
(三)司法的适用难题 85
三、模糊语词运用的法治危机 88
(一)从语词模糊转向规则模糊 89
(二)规范主义之殇 92
(三)词典定义的缺陷 94
第三章 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多视角分析 100
一、模糊语词运用的哲学分析 100
(一)哲学的语言转向与法律科学的任务 100
(二)模糊语词运用的诠释学解析 103
(三)“连锁推理悖论”下的模糊语词运用解析 107
二、模糊语词运用的经济分析 110
(一)模糊语词运用的经济学原理 110
(二)明确型立法方案的经济分析 112
(三)改进方案的经济分析 114
(四)经济分析的启示:立法技术与法律的模糊性 116
三、模糊语词运用的语言学分析 118
(一)模糊语词运用的语言学原理 119
(二)模糊语词运用的语义场理论解读 122
(三)模糊语词运用的言语行为理论解读 125
四、模糊语词运用的心理学分析 128
(一)模糊语词运用的认知心理学实验 128
(二)模糊语词的心理认知与语用选择 136
第四章 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域外经验比较 139
一、英美简明语言运动与法律起草 139
(一)简明语言运动的兴起 139
(二)简明语言运动的立法诉求 142
(三)法律起草与语言的简明化 146
二、美国立法实践中模糊语词运用难题的消解 149
(一)模糊语词运用的规则指向 150
(二)模糊语词运用的逻辑指向与关联性规则 152
(三)模糊语词运用的量化指向及模糊度规则 155
三、韩国程序性审查与立法语词运用 158
(一)韩国“语言审查”的目的 159
(二)韩国“语言审查程序”的立法实践 160
四、域外经验对我国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启示 161
(一)尊重模糊语词的技术性特征 162
(二)遵守日常语言的运用习惯 164
(三)强化模糊语词运用的规范性与开放性 166
(四)重视立法语言的程序化审查 169
第五章 我国法律文本中模糊语词运用的规则化建构 171
一、模糊语词运用的语言学规则 172
(一)防止偏见规则 172
(二)平白意义规则 175
(三)关联规则 178
二、模糊语词运用的实质性规则 184
(一)有效补充规则 184
(二)功能约束规则 187
(三)容忍规则 189
三、规则之保障:立法语言审查程序 192
(一)我国立法语言审查程序的设置理据 192
(二)我国立法语言审查程序的主体 197
(三)我国立法语言审查程序的具体建构 200
结语 203
参考文献 206
一、中文参考书目 206
二、国内论文类 208
三、外文译著类 211
四、外文著作与论文 214
后记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