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言 1
1.1 锶同位素地层学简述 1
1.2 三叠纪全球海水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 5
1.2.1 三叠纪海水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的总体特征 5
1.2.2 目前公布的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曲线不同点的比较 6
1.2.3 三叠纪海水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8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0
1.3.1 选题依据 10
1.3.2 研究意义 11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1
1.4.1 研究内容 11
1.4.2 技术路线 12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13
2.1 区域地质研究 13
2.2 构造与沉积演化 15
2.3 地层 16
2.3.1 寒武系 16
2.3.2 奥陶系 16
2.3.3 志留系 16
2.3.4 石炭系 17
2.3.5 二叠系 18
2.3.6 三叠系 18
2.3.7 侏罗系 19
2.4 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区域古地理概况 19
2.4.1 早三叠世早期(印度期) 20
2.4.2 早三叠世晚期(奥伦尼克期) 21
2.4.3 中三叠世早期(安尼期) 21
第3章 剖面特征 23
3.1 剖面位置 23
3.2 剖面描述 24
3.2.1 飞仙关组 26
3.2.2 嘉陵江组 26
3.2.3 雷口坡组 26
3.3 沉积学特征 27
3.3.1 岩石学特征 27
3.3.2 沉积相特征 32
3.3.3 沉积环境演化 34
第4章 成岩蚀变性评估 35
4.1 评估方法 35
4.2 实验方法 37
4.3 评估结果 38
4.3.1 阴极发光性 38
4.3.2 微量元素含量 42
4.3.3 微量元素比值 45
4.3.4 综合评估结果 46
4.4 讨论 47
4.4.1 Mn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 47
4.4.2 Sr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 48
4.4.3 Mn含量与Sr含量之间的关系 51
4.4.4 不同类型岩石对成岩蚀变的抵抗能力 53
第5章 锶同位素组成实验分析 56
5.1 准备工作 56
5.1.1 样品粉碎 56
5.1.2 试剂纯化 58
5.2 样品溶解 58
5.3 锶的分离与纯化 58
5.4 锶同位素的质谱分析 60
第6章 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63
6.1 锶同位素组成与演化特征 63
6.1.1 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63
6.1.2 锶同位素演化曲线特征 66
6.2 主要控制因素 70
6.2.1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 70
6.2.2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71
第7章 关键地层界线的锶同位素地层学年龄标定 73
7.1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年龄标定 73
7.1.1 采样位置 74
7.1.2 分析结果 74
7.1.3 成岩蚀变性评估 75
7.1.4 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76
7.1.5 锶同位素年龄标定 79
7.2 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界线年龄标定 81
7.2.1 采样位置 81
7.2.2 分析结果 82
7.2.3 成岩蚀变性评估 82
7.2.4 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83
7.2.5 锶同位素年龄标定 84
7.3 嘉陵江组/雷口坡组界线年龄标定 87
7.3.1 采样位置 88
7.3.2 分析结果 88
7.3.3 成岩蚀变性评估 90
7.3.4 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93
7.3.5 锶同位素年龄标定 94
7.4 三叠系海相/陆相地层界线年龄标定 97
7.5 小结 97
主要认识 100
英文摘要(ABSTRACT) 102
参考文献 104
图版说明及图版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