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宋史·礼志》史源研究 8
第一节 诸家史源说述评 9
一 前人观点综述 9
二 评《国史》说 11
三 评《会要》说 13
四 评《文献通考》说 15
第二节 主要史源之一:官方礼书 17
一 《开宝通礼》 17
二 《政和五礼新仪》 19
三 《中兴礼书》 21
第三节 主要史源之二:官修《会要》 23
一 官修《会要》的重要性 23
二 官修《会要》未被重视的原因 24
三 官修《会要》为《宋史·礼志》史源 25
第四节 主要史源之三:《续资治通鉴长编》 27
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重要性 27
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为《宋史·礼志》史源 27
第五节 主要史源之四:《文献通考》 29
一 《宋史·礼志》采录《文献通考》的可能性 29
二 《文献通考》为《宋史·礼志》史源 30
第六节 其他史源:官私著述 32
一 官方著述 33
二 私人著述 36
第二章 《宋史·礼志》编撰研究 41
第一节 各种删削 42
一 基本照录 42
二 删削时间 43
三 删削原因 52
四 删削史实过程及礼仪仪节 54
五 删削史实结果 58
六 删削人名及职官 63
七 删削庙号等 67
八 概括史实 70
九 删削诏令与奏议 77
十 其他删削 83
十一 《宋史·礼志》删削手法的普遍性 85
第二节 各种保持原意的手法 92
一 全文照录 92
二 词句润色 93
三 简称 98
四 省略 104
五 其他手法 107
六 《宋史·礼志》各种保持原意手法的普遍性 111
第三章 《宋史·礼志》得失研究 115
第一节 《宋史·礼志》的史料价值初探 115
一 记载较为系统与丰富 115
二 保存了部分珍贵史料 118
三 订正他书讹误与不足 120
四 后世官私著述之史源 123
第二节 《宋史·礼志》编纂考述 125
一 五礼全新排序 126
二 五礼类目分明 127
三 创新与时代特点兼顾 128
第三节 《宋史·礼志》存在的问题 132
一 各种史实讹误 133
二 编撰之失 150
第四章 《宋史·礼志》内容考论 169
第一节 《宋史·礼志》与《朱子家礼》的不同命运探源 170
一 结构之区别 170
二 内容之倾向 172
三 特点之不同 174
四 后世之影响 177
第二节 《宋史·礼志》中的礼仪实施情况考述 180
一 礼仪实施的前提 180
二 礼仪实施的依据 183
三 礼仪实施的情况 188
第三节 《宋史·礼志》所载南郊考析 192
一 取材情况 192
二 史料价值 196
三 存在问题 199
第四节 《宋史·礼志》中的赏赐考论 203
一 赏赐原因 203
二 赏赐类别 205
三 赏赐对象 207
四 赏赐标准 210
五 赏赐特点 211
第五章 宋代礼制热点及新领域研究 214
第一节 唐宋祭礼变化及实施考论 215
一 昊天上帝与五方帝关系的调整 215
二 祭礼中道教色彩的大大加重 219
三 皇权支配的祭礼体系初步形成 222
第二节 宋代国家、礼制与佛教的互动考论 225
一 国家对佛教的扶植 226
二 国家礼制吸纳佛教 228
三 佛教参与国家礼制 229
四 佛教发挥积极作用 231
五 佛教与国家的矛盾 232
第三节 宋代国家、礼制与道教的互动考论 235
一 国家对道教的扶植 236
二 国家礼制吸纳道教 238
三 道教参与国家礼制 240
四 道教发挥积极作用 241
五 道教与国家的矛盾 243
第四节 宋代诸儒对礼之名实的探索 245
一 徒具形式:礼为虚名 246
二 维系天下:礼之实用 250
三 宋儒努力:礼之名实转化 254
第五节 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宋代礼、理关系考论 258
一 现实诉求:礼、理结合的背景 259
二 多维交织:理、礼结合的表现 262
三 忧喜并存:礼、理结合的实践 267
第六节 由外向内:宋代礼制发展趋势新说 272
一 进步还是保守:开创转为继承 272
二 繁荣转为萧条:多元走向一元 277
三 求实变为务虚:偏实用转向重道德 283
附录 元代《朱子家礼》传播考论 289
明代家礼文献考辨 300
明代《朱子家礼》传播新探 310
推崇与抵制:明代不遵循《朱子家礼》现象之探研 322
《朱子家礼》与《满洲四礼集》对比研究 336
参考文献 346
后记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