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瓜果蔬菜文史考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00161534
  • 页数:6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我国花卉、瓜果、蔬菜等植物相关历史和文化问题的专题论文汇编,共收集作者近十多年发表的学术论文40多篇。上编为花卉文化部分,既有对花卉文化概念,我国花卉文化繁荣状况、发展规律、民族传统,我国国花等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理论阐发,也有对梅、杏、牡丹、水仙、杨柳、芦苇等花卉植物个案的深入探讨,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面貌和民族特色。下编为瓜果、蔬菜及农书的系统考论,分别就西瓜、南瓜、黄瓜、丝瓜等外来植物的起源和利用,梅杏等水果的种植应用,莼菜、茭白等蔬菜的相关名实问题等进行专题考辨,解决了很多长期困惑的问题。

第一编 花卉文化综论 3

论花卉、花卉美和花卉文化 3

一、花、花木、花卉 3

二、花卉美 7

三、花卉文化 14

论中国花卉文化的繁荣状况、发展进程、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 24

一、中国花卉文化的繁荣状况 25

二、中国花卉文化的发展历程 29

三、中国花卉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 37

四、中国花卉文化的民族特色 42

论花文化及其中国传统——兼及我国当代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 50

一、花的自然特性及其文化意义 50

二、花文化的概念和内容体系 58

三、我国花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民族特色 64

四、我国当代花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文化困境 75

“花卉审美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中国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丛书》前言 80

“二十四番花信风”考 86

一、“花信风”之说不出《荆楚岁时记》 86

二、“花信风”与“二十四番花信风” 88

三、江南“二十四番花信风” 90

四、明人“二十四番花信风” 93

五、“二十四番花信风”名目验证 95

六、清人的“花信风”新说 100

七、总结 101

中国国花:历史选择与现实借鉴 102

一、我国国花的历史选择 102

二、对当今国花评选的借鉴意义 113

南京国民政府确定梅花为国花之史实考 124

一、国民政府拟选国花前的民间舆情 125

二、国民政府拟选、确定国花之过程 126

三、各界对国花的反应及后续情况 133

四、有关经验和教训 135

第二编 梅花文化与文学考论 139

论中国梅文化 139

一、梅文化的历史发展 140

二、梅文化的丰富表现 143

三、梅花的审美特色和象征意义 153

四、现代梅文化 159

梅花的历史文化意义论略 163

一、生物性 163

二、历史性 165

三、普遍性 165

四、思想性 166

五、民族性 167

论梅花的“清气”“骨气”和“生气” 168

一、“清气”之美 168

二、“骨气”之美 170

三、“生气”之美 172

四、“三气”认识之演进 174

五、“三气”之美的思想文化价值 175

杜甫与梅花 177

一、杜甫诗歌中的梅花 177

二、杜甫咏梅的影响 180

苏轼与罗浮梅花仙事 184

一、罗浮梦仙故事的文献问题 184

二、苏轼松风亭梅花诗非用赵师雄梦仙事 185

三、《龙城录》赵师雄故事本身的漏洞 189

四、赵师雄罗浮梦仙之事的另一种版本 191

五、罗浮梅仙之事的流传与罗浮梅花村的出现 192

《梅苑》编者黄大舆籍贯考 194

古代五大梅花名胜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196

一、五大名胜的确认 196

二、庾岭、罗浮、孤山的文化意义 199

三、邓尉、西溪的历史地位 202

南京梅花名胜考 206

一、六朝南京梅花 206

二、南朝梁芳林苑梅花 208

三、隋唐、宋元时期的梅花 209

四、明清时期公私园林、佛寺道观等梅花景观 211

五、南京的蟠梅 22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处考 228

第三编 杏花、水仙、芦苇文化与文学考论 235

杏及杏花的自然分布、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 235

一、杏的栽培起源与分布 235

二、杏的实用价值及其人文意义 237

三、杏花的观赏价值及其文化意义 241

四、当代杏产业与杏花旅游文化 245

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 248

一、杏花的文学地位 248

二、杏花题材创作的历程 250

三、杏花的物色美感 253

四、杏花的节令情韵 263

五、杏花的文化意蕴 269

朱陈村的地理信息和文化意义 280

一、朱陈村应在徐州丰县 280

二、朱陈村在萧县的说法或出苏轼一时意兴 283

三、清人始指朱陈村在丰县赵庄 286

四、杏花村与朱陈村应是一地 291

五、朱陈村的文化意义 292

“杏花春雨江南”的审美意蕴与历史渊源 298

一、“杏花春雨江南”的原创意蕴 299

二、“杏花春雨江南”的历史渊源 300

三、“杏花春雨江南”的经典意蕴 304

中国水仙起源考 309

一、中国水仙五代时由外国传入 310

二、北宋水仙花的分布中心在荆襄地区 315

三、关于水仙命名的臆测 321

论宋代水仙花事及其文化奠基意义 324

一、南宋水仙花的传播及其主产区 324

二、水仙的名称、品种与种植技术 328

三、宋人水仙花观赏方式与情趣 335

四、文学、艺术家的贡献 340

论中国水仙文化 345

一、中国水仙的起源、栽培分布与传播 346

二、水仙的种植、观赏及其文艺创作 351

三、水仙的审美价值和人文意义 358

四、现代的水仙文化 361

周密《声声慢》所咏扬补之“三香”有山矾无瑞香考 364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杨柳题材创作繁盛的原因与意义 366

一、繁盛的状况 366

二、繁盛的原因 368

三、繁盛的意义 377

论中国古代芦苇资源的自然分布、社会利用和文化反映 384

一、芦苇的自然分布 384

二、芦苇的社会利用 391

三、芦苇的文化意义 399

第四编 瓜果、蔬菜文史考论 411

论梅子的社会应用和文化意义 411

一、梅子的社会应用 412

二、梅子的文化意义 421

论青梅的文学意义 430

一、梅酸之喻 431

二、食梅之趣 433

三、梅果之娱 437

“青梅煮酒”事实和语义演变考 440

一、宋代“青梅”与“煮酒”,两种食物 440

二、何谓煮酒 442

三、“青梅煮酒斗时新”,时令与风味 444

四、元人“煮酒”,从名词到动词 446

五、变化的原因 447

六、曹操“青梅煮酒”的时代 451

七、明清以来,从“青梅煮酒”到以青梅煮酒、“煮青梅之酒” 452

八、总结 455

当代梅花景观建设应注意花、果并重 457

一、梅实应用文化是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57

二、产业种植梅景是梅文化最具活力的历史场景 459

三、发扬梅子消费传统,重振我国青梅产业 461

四、乡村经济林景的特殊社会文化价值 462

三道吴中风物,千年历史误会——西晋张翰秋风所思菰菜、莼羹、鲈鱼考 465

一、张翰秋风所思只菰菜羹、鲈鱼脍两种而非三种 465

二、莼菜不是秋令风物 467

三、菰菜不是茭白 475

四、松江鲈鱼不是松江鲈 482

五、总结 491

菰菜、茭白与茭儿菜 494

《乐府补题》赋莼词旨说 497

我国黄瓜、丝瓜起源考 499

一、我国黄瓜的起源及食用演变 499

二、丝瓜的起源 503

西瓜传入我国的时间、来源和途径考 509

一、我国唐以前没有西瓜种植、食用的迹象 509

二、契丹人是从漠北回纥故都而非新疆浮图城获得西瓜 515

三、我国西瓜始传新疆的说法于史无征 521

四、西瓜当由摩尼传教士从中亚带至漠北回纥 525

五、恩施西瓜碑所说“回回瓜”也应从蒙古高原传入 529

我国南瓜的传入与早期分布考 532

一、我国明中叶以前的南瓜记载均不可信 533

二、明中叶以前阴瓜、金瓜等疑似南瓜均不宜视作南瓜 538

三、明代本草、农书等文献中的南瓜资料 542

四、明代地方志的有关记载 545

五、我国南瓜当是明正德末年由葡萄牙使者传来 549

六、明朝南瓜分布中心在南、北两京之间 553

七、南、北瓜的称呼反映了南瓜传来之初不同的品种源头 556

第五编 类书、农书杂考 563

《全芳备祖》编者陈景沂生平和作品考 563

一、陈景沂的名、号和里籍 563

二、陈景沂的诗文作品 565

三、陈景沂的行迹 572

《全芳备祖》编者陈景沂姓名、籍贯考 576

一、有关歧说及由来 576

二、陈、吴两家谱有关内容的真伪 579

三、温岭陈咏说的错误由来 589

四、结论 598

日藏《全芳备祖》刻本时代考 601

一、宋刻、元刻分歧的由来 601

二、《全芳备祖》刻本与宋末同类建本版式、字体如出一辙 603

三、刻本避讳不严,不能作为否定宋本的依据 606

四、刻本的简字、俗字与宋本《事类备要》相同 607

五、刻本出于宋代的其他证据 607

六、刊刻时间的推测 608

《全芳备祖》的抄本问题 610

一、现存抄本情况 610

二、抄本的价值 614

三、原丁丙八千卷楼藏抄本最近刻本 615

四、其他重要抄本 619

《稼圃辑》纂者王芷籍贯和时代考 622

元贾铭与清朱本中《饮食须知》真伪考 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