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病证之病因病机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鹏,王诗怡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34182839
  • 页数:252 页
图书介绍: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认识到病因病机学的重要性。本书分为内科病证、外科病证、男女科病证、五官科病证、传染病共五章,深入挖掘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理论成果,结合后世医家注解,以及作者从事中医临床实践的丰富经验撰写而成,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专著。

第一章 内科病证 1

第一节 肺系病证 1

一、喘证 1

二、咳证 6

(一)肺咳 8

(二)心咳 9

(三)肝咳 9

(四)脾咳 10

(五)肾咳 11

(六)胃咳 11

(七)胆咳 12

(八)大肠咳 12

(九)小肠咳 13

(十)膀胱咳 14

(十一)三焦咳 14

三、肺病 15

第二节 心系病证 17

一、心悸 17

二、心痛 19

(一)卒心痛 19

(二)厥心痛 19

(三)真心痛 21

(四)肾心痛 21

(五)胃心痛 22

(六)脾心痛 23

(七)肝心痛 23

(八)肺心痛 24

三、厥证 24

(一)薄厥 24

(二)煎厥 25

(三)风厥 26

(四)热厥 29

(五)寒厥 30

(六)气厥 33

(七)阳厥 33

(八)暴厥 35

(九)痫厥 36

(十)尸厥 36

(十一)大厥 37

(十二)骨厥 38

(十三)臂厥 39

(十四)骭厥 39

(十五)踝厥 40

(十六)足太阳厥证 40

(十七)足阳明厥证 41

(十八)足少阳厥证 42

(十九)足太阴厥证 42

(二十)足少阴厥证 43

(二十一)足厥阴厥证 44

(二十二)手太阳厥证 45

(二十三)手太阴厥证 45

(二十四)手阳明少阳厥证 45

(二十五)手心主少阴厥证 46

第三节 脾胃系病证 47

一、呕 47

(一)呕吐 47

(二)呕胆 49

二、噫 49

三、?胀 51

四、泄 54

(一)飧泄 54

(二)洞泄 57

(三)濡泻 59

(四)后泄 60

(五)鹜溏 61

(六)泄满 63

(七)注泄 63

(八)大瘕泄 64

五、痢疾 65

六、霍乱 67

七、脾病 69

八、胃病 70

九、胃脘痛 71

第四节 肝胆系病证 72

一、黄疸 72

二、鼓胀 72

三、肝病 74

四、肝雍 75

五、胆病 75

六、胆瘅 76

第五节 肾系病证 77

一、水肿 77

(一)风水 77

(二)肾风 79

(三)石水 80

(四)胕肿 81

二、癃闭 83

三、遗溺 85

四、关格 86

五、肾病 88

六、膀胱病 89

七、漏病 90

第六节 气血津液病证 90

一、血证 90

(一)衄血 90

(二)唾血 94

(三)呕血 95

(四)尿血 96

(五)便血 97

(六)血枯 98

二、痰饮 99

(一)喉吤 99

(二)痞饮 100

(三)溢饮 100

三、消渴 101

(一)消渴 101

(二)肺消 103

(三)风消 104

(四)膈消 104

(五)脾瘅 105

四、汗证 106

(一)寝汗 106

(二)灌汗 107

(三)漏泄 108

五、呢逆 109

第七节 肢体经络病证 111

一、痹证 111

(一)行痹 111

(二)寒痹 111

(三)热痹 114

(四)着痹 115

(五)食痹 115

(六)心痹 117

(七)肺痹 118

(八)肝痹 119

(九)脾痹 121

(十)肾痹 121

(十一)皮痹 123

(十二)肉痹 123

(十三)筋痹 124

(十四)骨痹 125

(十五)脉痹 127

(十六)血痹 128

(十七)胞痹 129

(十八)肠痹 130

(十九)厥痹 131

(二十)痿痹 131

(二十一)周痹 132

(二十二)孟春痹 134

(二十三)仲春痹 135

(二十四)季春痹 136

(二十五)孟夏痹 137

(二十六)仲夏痹 138

(二十七)季夏痹 139

(二十八)孟秋痹 140

(二十九)仲秋痹 141

(三十)季秋痹 142

(三十一)孟冬痹 143

(三十二)仲冬痹 143

(三十三)季冬痹 144

二、痿证 145

(一)肉痿 147

(二)筋痿 148

(三)骨痿 150

(四)脉痿 151

(五)痿躄 152

三、颤证 154

(一)瘛疭 154

(二)骨繇 155

四、痉证 156

(一)风痉 156

(二)柔痓 157

五、中风 157

(一)中风 157

(二)口僻 158

六、运动障碍 159

(一)大偻 159

(二)亸 160

第八节 寒热病 161

(一)寒中 161

(二)热中 163

(三)皮寒热 164

(四)肌寒热 165

(五)骨寒热 165

第九节 痛证 166

(一)头痛 166

(二)真头痛 168

(三)厥头痛 168

(四)胕髓病 169

(五)胸痹 170

(六)胁痛 171

(七)腹痛 171

(八)腰痛 173

第十节 情志病证 175

一、癫疾 175

(一)骨癫疾 177

(二)筋癫疾 178

(三)脉癫疾 178

二、狂证 179

第十一节 其他病证 182

一、疟疾 182

(一)风疟 182

(二)寒疟 184

(三)温疟 185

(四)心疟 186

(五)肝疟 186

(六)脾疟 187

(七)肺疟 187

(八)肾疟 188

(九)胃疟 188

(十)瘅疟 189

(十一)痎疟 190

二、胀病 191

(一)水胀 191

(二)心胀 192

(三)肺胀 192

(四)脾胀 193

(五)肝胀 193

(六)肾胀 193

(七)胃胀 194

(八)大肠胀 194

(九)小肠胀 194

(十)胆胀 195

(十一)三焦胀 195

(十二)膀胱胀 195

三、风证 196

(一)心风 196

(二)肺风 196

(三)肝风 197

(四)脾风 198

(五)胃风 199

(六)肠风 200

(七)劳风 200

(八)漏风 201

(九)目风 202

(十)脑风 203

(十一)泄风 203

四、疝病 204

(一)疝气 204

(二)肺疝 205

(三)肺风疝 206

(四)心疝 206

(五)心风疝 207

(六)肝风疝 207

(七)脾风疝 208

(八)肾风疝 208

(九)冲疝 208

(十)狐疝 209

(十一)厥疝 210

(十二)疝瘕 211

(十三)?疝 212

五、杂病 214

(一)食亦 214

(二)阴阳交 214

(三)涌水 216

(四)疹筋 216

第二章 外科病证 218

(一)痈 218

(二)疽 220

(三)瘰疬 220

(四)鼠瘘 221

(五)痤疿 222

(六)隐轸 223

(七)积聚 224

(八)瘕 227

(九)虙瘕 228

(十)伏梁 228

(十一)息贲 230

(十二)肥气 231

第三章 男女科病证 233

(一)阴痿 233

(二)肠覃 234

(三)石瘕 235

(四)血瘕 235

第四章 五官科病证 237

(一)耳聋 237

(二)耳鸣 239

(三)齿痛 240

(四)嗌干 241

(五)喉痹 242

(六)自啮舌 243

(七)鼻鼽 244

(八)鼻渊 244

(九)鼽衄 245

(十)瘖病 245

第五章 传染科病证 249

(一)温病 249

(二)疠风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