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戏剧史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正强著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49010547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

下编(1949—2012年) 1

导言 1

新中国篇 7

经济恢复时期的甘肃戏剧(1949—1952年) 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甘肃戏曲班社 8

第二节 一支政治上过硬的文艺大军 10

第三节 改人 改戏 改制 12

一、改人 13

二、改戏 15

三、改制 16

第四节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8

甘肃戏剧迎来第一次创作高潮(1953—1976年) 21

第一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甘肃戏剧(1953—1957年) 22

一、“四化”为甘肃戏剧插上腾飞的翅膀 22

二、办班办校 培养人才 24

三、修建剧场 提供保障 26

四、继承传统 挖掘遗产 27

五、推行“三并举” 舞台现生机 29

第二节 搭建调演平台 推出新人新作 31

一、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率先走向全国 31

二、歌剧、地方戏曲色彩纷呈 33

三、极左思潮干扰 戏剧进退失据 36

第三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甘肃戏剧(1958—1962年) 38

一、“大跃进”刮起浮夸风 38

二、全省首届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40

三、党对文艺政策的几次调整 41

四、民间小戏发展成舞台大戏 42

五、甘肃优秀剧目国庆晋京献礼 43

六、陇剧《枫洛池》一炮走红 47

七、困境中的全省青年演员暨现代戏会演 51

八、风云开阖的1962年 55

第四节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甘肃戏剧(1963—1966年) 56

一、话剧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再攀高峰 58

二、歌剧《向阳川》唱响全国 62

三、戏曲舞台 百花竞妍 65

四、小戏创作 灵动活跃 68

第五节 十年“文革”时期的甘肃戏剧(1966—1976年) 72

一、“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72

二、“香花”成了被批判的“毒草” 73

三、文艺工作者接受工农兵再教育 74

四、大力普及样板戏 74

五、搞创作主题先行 “三突出”阶级斗争为纲 76

甘肃戏剧走向成熟(1977—2000年) 78

第一节 甘肃第二次戏剧高潮的兴起(1977—1979年) 79

一、冲破艺术禁区的话剧《西安事变》 80

二、开拓新领域的京剧《南天柱》 82

三、经典舞剧《丝路花雨》 85

第二节 《丝路花雨》功在使敦煌壁画复活 89

一、提纲挈领 迁想妙得 90

二、大量吸收 披沙拣金 92

三、提取素材 丰富语汇 93

四、合姿成舞 形神毕出 94

第三节 与时俱进中寻求转机(1980—1993年) 97

一、富于理性思辨的话剧创作 98

二、歌剧创作 稳中求新 105

三、戏曲舞台 活力重现 110

四、舞剧创作 继续求新 122

五、儿童剧小戏小品 全面开花 123

六、五个西北省会城市 联袂打造秦腔盛会 124

第四节 “四艺节”前后的甘肃戏剧(1994—1995年) 126

一、百部剧作 精中选精 127

二、打造艺术精品 弘扬地方特色 130

三、外围祝贺剧目 彰显甘肃实力 137

第五节 经济体制转型中的甘肃戏剧(1995—2000年) 141

一、培养跨世纪艺术人才 141

二、敦煌文艺奖正式启动 142

三、《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出版发行 144

第六节 主旋律戏剧在经济转型中突起 145

一、1997年全省新创剧目调演 146

二、多样化探索 适应市场的实践 151

三、1999年全省新创剧目展演引人注目 153

第七节 新世纪的圣礼——舞剧《大梦敦煌》 155

一、剧的结构 诗的特质 156

二、舞之以心 动之以情 159

三、乐舞并作 相得益彰 162

四、序幕:真实的记忆 历史的闪回 164

五、打造“敦煌品牌”的启示 166

第八节 再显甘肃创作实力 获奖名列前茅 167

一、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再显甘肃创作实力 167

二、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获奖名列前茅 170

小结 173

跨入21世纪的甘肃戏剧(2001—2010年) 178

第一节 开掘甘肃地域题材 弘扬特色文化优势 181

一、敦煌文化 181

二、丝路文化 183

三、多民族文化 184

四、伏羲文化 186

五、黄河文化 187

六、红色文化 189

第二节 宣传部宏观督导 194

一、制定多项政策和具体配套措施 194

二、敦煌文艺奖对应“五个一工程”奖 195

三、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资助 198

四、文艺终身成就奖 文艺突出贡献奖 200

五、组织策划大型活动 面向农村服务基层 202

六、从“三下乡”到“千台大戏送农村” 204

第三节 文化厅精心策划 206

一、培养跨世纪艺术人才 207

二、抓精品战略 211

三、抓体制改革 214

四、抓调演评奖 223

五、“调演奖”对应“文华奖” 224

第四节 省文联文化惠民 227

一、面向基层 文化惠民 227

二、“红梅奖”对应“梅花奖” 230

三、省卫生厅用戏剧普及医疗 233

第五节 2001—2010年全省重大戏剧活动 234

一、连续举办中国秦腔艺术节意义重大及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 234

二、第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兰州开幕 “中国秦腔发展基地”落户金城 238

三、2006年全省新创剧目调演暨第二届“戏剧红梅奖”大赛 239

四、“中国秦腔博物馆”在兰州建成 247

五、第四届秦腔艺术节谱写盛世华章 248

六、国庆60周年全省新创剧目调演 255

七、第三届“戏剧红梅奖”大赛 264

第六节 国务院《意见》领航 大发展目标明确 265

一、国办《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 266

二、甘肃出台《关于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 268

三、文化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文化建设的意见》 269

第七节 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 270

一、举办“论坛” 开门纳谏 272

二、各院团反响强烈 277

三、热论过后的冷静思考 281

小结 283

专题篇 291

戏剧教育与人才培养 29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甘肃戏剧教育 294

一、“文革”前十七年的戏剧教育 295

二、兰州艺术学院成立 297

三、甘肃省艺术学校成立 298

四、新时期以来的戏剧教育 300

第二节 21世纪舞台艺术人才的培养 303

一、21世纪舞台艺术人才的培养 304

二、全省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形成 305

戏剧评论与理论研究 30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甘肃戏剧评论 307

一、“文革”前十七年的戏剧评论 308

二、新时期以来的戏剧评论 310

三、老一代戏剧工作者的戏剧评论 312

四、中青年评论家的戏剧评论 319

第二节 六十年来甘肃戏剧理论研究及其专著 328

一、席臻贯《敦煌古乐》研究与破译 329

二、宁希元元刊杂剧校定 330

三、王正强的戏剧理论研究 332

四、曹燕柳的中国古代话剧研究 336

五、牛龙菲对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所绘乐器考证 338

六、赵建新的陇东南影子戏研究 339

七、郝毅的西凉乐舞研究 340

八、周琪的《天山雪传奇校注》 340

甘肃戏剧对外文化交流 342

第一节 “走出去”——让世界了解甘肃 342

第二节 “请进来”——让甘肃了解世界 346

结束语 349

附录 353

甘肃戏剧900年大事记(1115—2010年) 353

主要参考文献 443

后记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