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宏观背景分析 1
一、全球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 1
(一)社会信息化与科技创新 2
(二)经济全球化与结构重组 3
(三)世界的不平衡发展与空间转移 5
(四)可持续发展与空间协调 6
二、中国沿海地带发展过程的历史动因分析 8
(一)对以往发展历程的回顾 8
(二)改革开放对沿海地区发展的巨大推动 13
三、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趋势分析 20
(一)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化趋势 20
(二)城市发展的空间演化趋势 24
第二章 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研究 28
一、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研究回顾及其进展 28
(一)戈特曼大都市带学术思想概要 28
(二)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论争 31
(三)日本的都市圈和大都市带研究 32
(四)亚洲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带的新形式 34
(五)中国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研究回顾 35
(六)评论与启示 36
二、中国建立都市区概念的意义和方法 38
(一)中国建立都市区概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9
(二)西方国家都市区的界定方法 42
(三)中国都市区的界定指标和标准 43
三、中国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界定结果及现状特点 45
(一)珠江三角洲区块 45
(二)长江三角洲区块 48
(三)京津唐区块 50
(四)辽中南区块 52
(五)小结 54
四、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发育程度的解释 54
(一)模型和指标体系 55
(二)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56
(三)小结 58
五、综合交通走廊对都市连绵区形成的促进作用 60
(一)四个城市密集区的综合交通走廊 60
(二)沈大综合交通走廊形成发展的实证分析 62
六、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理论分析 72
(一)都市区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 72
(二)都市连绵区形成的理论分析 74
七、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的调控 79
(一)有待调控解决的主要问题 79
(二)实施调控的若干建议 80
第三章 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研究 85
一、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研究的理论基础 85
二、大中城市人口集聚与扩散 86
(一)人口流动的理论 86
(二)大中城市的人口集聚 87
(三)大中城市的人口扩散 91
(四)大中城市市区人口的集聚与扩散 92
(五)大中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变化 94
三、大中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 97
(一)大中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激发因素 97
(二)大中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途径 98
(三)经济开发区的宏观集聚与微观扩散 100
四、大中城市空间集聚与扩散 105
(一)大中城市向心增长与空间集聚 105
(二)大中城市离心增长与空间扩散 111
(三)沿海大中城市空间增长形态 118
五、大中城市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 120
(一)社会极化及其动力机制 120
(二)新城市贫困现象及其原因 122
(三)新富裕阶层产生及其原因 127
(四)社会空间分异 129
(五)社会空间结构演化趋势 133
六、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与调控 134
(一)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 134
(二)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的调控 136
第四章 乡村地区城市化 141
一、中国乡村地区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41
(一)地域差异明显 141
(二)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 141
(三)以小城镇为主 142
(四)发展模式多样 142
(五)居民点布局相当分散 142
二、乡村地区城市化类型 142
(一)地方驱动型 143
(二)市场推动型 143
(三)外资促进型 143
(四)合股推进型 144
(五)多元复合型 144
(六)发展极推进型 145
三、乡村地区城市化运行机制 145
(一)内在动力 145
(二)外在动力 147
(三)制约机制 148
四、乡村地区人口集聚与扩散的案例分析 149
(一)人口集聚与扩散的特征 149
(二)人口集聚与扩散的类型 158
(三)人口集聚、扩散过程存在的问题 158
(四)人口集聚与扩散的机制 161
五、乡村地区经济集聚与扩散的案例分析 163
(一)经济集聚与扩散特征 164
(二)城乡经济联系与扩散类型 166
(三)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67
(四)经济集聚与扩散的机制 169
六、乡村地区城市化的政策调控 171
(一)人口政策 171
(二)产业政策 172
(三)用地政策 172
(四)城镇建设与住房政策 173
(五)资金保障政策 173
(六)环境保护政策 174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175
一、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背景分析 176
(一)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 176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 176
(三)全国重点侨乡 177
(四)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177
(五)基础雄厚的商品经济 178
(六)资金的大量流入 179
(七)庞大的外来人口 181
(八)完善的基础设施 183
(九)较好的城市化基础 184
(十)区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距缩小 185
二、珠江三角洲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 185
(一)珠江三角洲都市区的界定及特征 186
(二)珠三角三大都市区 188
(三)穗港澳都市连绵区 194
(四)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 195
三、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人口、经济的集聚与扩散 196
(一)中心城市的集聚 196
(二)大城市的郊区化(以广州为例) 198
(三)集聚与扩散的未来趋势 205
四、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 206
(一)珠江三角洲乡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206
(二)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特征 206
(三)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形成机制 209
(四)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典型实例剖析 209
(五)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 213
(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 216
五、调控措施 218
(一)加强区域规划,使之适度集聚,有序扩散 218
(二)建立组团式城市结构,避免摊大饼或带形发展 218
(三)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219
(四)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诱导民工有序流动,相应调整户籍政策 219
(五)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相对集中的工业布局 220
(六)逐步调整行政区划,以适应经济和城市发展需要 220
(七)提高城市化质量,增强居民的城市意识 220
(八)搞好港澳与珠三角城市的协调发展 221
第六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222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背景分析 222
(一)自然与历史背景 223
(二)现状特征与区域优势 223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 226
二、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研究 226
(一)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界定 226
(二)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现状特点 229
(三)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231
(四)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4
三、大都市区的集聚与扩散 237
(一)上海都市区 237
(二)南京都市区 250
(三)苏州都市区 252
(四)杭州都市区 262
四、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城市化 271
(一)上海郊区乡村城市化 271
(二)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乡村城市化 275
(三)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乡村城市化 279
五、调控措施 282
(一)都市连绵区的调控 282
(二)大中城市集聚与扩散的调控 284
(三)乡村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和调控措施 286
第七章 京津唐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289
一、区域发展的地理背景和历史基础 289
(一)在独特区位环境下长期形成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289
(二)以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的发展 290
(三)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发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 293
(四)丰富的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越条件 293
(五)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294
二、京津唐地区的城市发展及其向都市连绵区的演化 295
(一)京津唐地区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趋势 295
(二)由都市区向京津都市连绵区的发展 296
三、北京都市区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299
(一)北京都市区经济、人口集聚的过程及其趋势 299
(二)北京都市区的形成发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化 300
(三)北京中心城区集聚与扩散的空间演化机制 303
四、天津都市区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308
(一)天津都市区经济、人口的空间集聚与扩散过程 308
(二)天津都市区集聚与扩散的机制分析 311
(三)天津都市区变化趋势 314
五、唐山中心城市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315
(一)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化过程 315
(二)唐山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的机制分析 316
六、京津唐乡村地区城市化分析 320
(一)非农化的基本特征 320
(二)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动因分析 322
(三)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 325
七、京津唐城镇密集地区空间发展的调控 328
(一)空间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 328
(二)空间发展的调控措施与建议 329
第八章 辽中南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333
一、辽中南城市密集地区的区域背景特征 333
(一)区位 333
(二)资源 333
(三)工业 334
(四)经济效益 334
(五)交通 335
(六)城市化和城市体系 336
(七)对外开放 337
(八)城市可持续发展 338
二、辽中南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 339
(一)辽中南都市连绵区研究结果概述 339
(二)沈阳都市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340
(三)大连都市区分析 346
(四)辽中联合都市区 354
三、辽中南大城市的郊区化 360
(一)沈阳的郊区化现象 361
(二)大连的郊区化现象 363
(三)沈阳、大连郊区化机制分析 366
(四)中西方郊区化的对比 372
(五)郊区化的利弊和调控 374
四、辽中南地区的小城镇发展 376
(一)辽宁小城镇发展背景 376
(二)小城镇发展个案分析 377
(三)辽中南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思考 384
(四)结论 388
五、辽中南地区城镇集聚与扩散的调控对策 388
(一)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层次 389
(二)大城市郊区化层次 389
(三)小城镇发展层次 390
附:英文摘要Studies 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 in China's Coastal City-and-Town Concentrated Areas(Summary)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