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白虎通》义理声训研究 3
绪论 3
第一节 《白虎通》及其声训方式 4
一、《白虎通》的经学属性 4
二、《白虎通》声训的表述方式 6
三、《白虎通》声训的性质 11
第二节 义理声训研究综述 12
一、义理声训研究史 13
二、本书的研究目的 22
第三节 《白虎通》版本的择定 26
一、《白虎通》的定名与流传 26
二、抱经堂本《白虎通》的优缺点 27
第一章 《白虎通》义理声训的特点 35
第一节 《白虎通》声训的分类及其主观性 35
一、《白虎通》声训的分类 35
二、《白虎通》声训的主观性 39
第二节 《白虎通》声训的义理属性 43
一、《白虎通》名物的义理属性 43
二、《白虎通》同源声训的义理属性 47
第三节 《白虎通》声训语音关系的杂糅性 50
一、《白虎通》声训语音关系杂糅性的表现 51
二、《白虎通》声训语音关系杂糅性的原因 55
本章小结 57
第二章 《白虎通》义理声训的历史背景 58
第一节 《白虎通》声训的社会背景 58
一、先秦两汉的语言崇拜 59
二、先秦两汉的“正名”思潮 62
第二节 《白虎通》声训的思想背景 69
一、先秦两汉类比框架的形成及发展 69
二、《白虎通》的类比框架及其特点 75
第三节 《白虎通》声训的学术背景 82
一、谶纬是《白虎通》声训的思想来源 83
二、训诂、章句是《白虎通》声训的基础 89
本章小结 98
第三章 《白虎通》义理声训与两汉故训的关系 99
第一节 先秦两汉义理声训概况 99
一数量庞大,各家分歧 100
二、随文释义,主观性强 102
三、配合别字,内容零散 103
第二节 《白虎通》对故训的整合 106
一、《白虎通》对故训的继承 106
二、《白虎通》对声训的创新 110
第三节 《白虎通》对故训的整合标准 116
一、语音方面以义理为标准 116
二、语义方面以义理为标准 119
本章小结 121
第四章 《白虎通》义理声训的思想文化分析 122
第一节 《白虎通》声训对阴阳五行的配合 123
一、五行与自然 124
二、五行与人体 132
第二节 《白虎通》声训对伦理观念的反映 136
一、君臣 137
二、父子 142
三、夫妇 144
第三节 《白虎通》声训对上古历史的构建 148
一、三皇、五帝、三王、五霸的定名 148
二、三王出身的神圣化 158
第四节 《白虎通》声训对理想社会的构拟 163
一、爵位 164
二、典章制度 167
本章小结 183
第五章 《白虎通》义理声训的影响 185
第一节 《白虎通》声训的实践是词源学的发端 185
一、《白虎通》声训对《说文》的影响 186
二、《白虎通》声训对郑玄经注的影响 188
第二节 《白虎通》声训的观念对词源学具有积极影响 191
一、焦循以假借说《易》举例 191
二、焦循与汉代章句之学 195
三、焦循对因声求义的启发 197
本章小结 198
下编 《白虎通》义理声训疏证 201
凡例 201
卷一 202
卷二 227
卷三 258
卷四 276
阙文 292
附录 先秦两汉义理声训疏证 301
释天第一 301
释地第二 310
释山第三 312
释水第四 314
释州国第五 318
释爵秩第六 323
释礼乐第七 325
释政令第八 331
释形体第九 334
释长幼第十 335
释亲属第十一 337
释言语第十二 338
释草木第十三 342
释禽虫第十四 344
释饮食第十五 346
释衣服第十六 353
释宫室第十七 355
释床帐第十八 361
释书契第十九 363
释典艺第二十 366
释兵戈第二十一 375
释道路第二十二 379
释祭祀第二十三 380
释丧制第二十四 391
参考文献 395
后记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