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隋唐文学批评史 3
第一章 诗的对偶及作法(上) 3
一对偶说的兴起 3
二对偶及其他格律说的史料 5
三古人同出的十一种对 7
四上官仪的六种对及八种对 12
五元兢的六种对 15
六崔融的三种对 18
七皎然的八种对 19
八总不对与首尾不对 21
第二章 诗的对偶及作法(下) 23
一元兢的调声三术 23
二佚名的调声术 24
三元兢古今诗人秀句 26
四李峤评诗格 28
五王昌龄诗格一——十七势 30
六王昌龄诗格二——格律论 34
七王昌龄诗格三——今本诗格及诗中密旨 36
八皎然诗议 39
九皎然诗式 41
十佚名的诗文作法 45
第三章 诗与社会及政治 48
一陈子昂的提倡风雅诗 48
二李白的提倡古风 49
三杜甫的兼取古律及倡导社会诗 52
四元结的反对声律与提倡规讽诗 56
五三位选家的意见 58
六杨绾贾至梁肃及权德舆等的诗教论 61
七刘嶢的先德后艺说与尚衡的文章三等说 66
第四章 元稹白居易的社会诗论 68
一原因与动机 68
二“补察时政”与“泄导人情” 71
三历代诗的优劣 74
四乐府论 77
五通俗与次韵 80
六触忌与退转 83
七自我批评与自选诗集 88
第五章 史学家的文论及史传文的批评 92
一唐初史学之盛 92
二文学为政治工具说 93
三艳丽之毒 94
四折中的文学论 96
五天才与学力 97
六文学史观 98
七史与文 102
八史傅文的批评 104
九刘知几的意见 106
第六章 早期的古文论 113
一古文的兴起 113
二李谔王通的攻击六朝文 114
三唐初四杰的反对淫巧文 117
四陈子昂与卢藏用的提出载道说 120
五萧颖士李华的宗经尚简说 122
六独孤及元结的折中意见 125
七梁肃的提出文气与李观的重视文辞 128
八古文理论家之柳冕的文论 130
九权德舆的二尚二有说 133
十吕温独孤郁等的天文说及人文说 134
第七章 韩柳及以后的古文论 139
一韩愈的贡献 139
二道与文的关系 142
三古文方法 143
四“不平则鸣”与“文穷益工” 146
五柳宗元的地位及其所言道之二病 147
六学文的步骤与作文的态度 149
七“得之难”及“知之难” 150
八诗与文 152
九刘禹锡的诗文分论 153
十时人的见解与李翱的批评 154
十一裴度对李翱重文说的抗议 158
十二皇甫湜孙樵的怪奇主义 160
十三沈亚之的改剏主义 163
十四李德裕的自然灵气说 164
第五篇 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 169
第一章 文学论 169
一自唐代社会变迁说起 169
二李商隐的反道缘情文学说 170
三杜牧的事功文学说 172
四皮日休陆龟蒙的隐逸文学说 174
五刘蜕罗隐的文章丧亡论 177
六韩偓欧阳炯的香艳说 178
七韦庄韦縠的清丽说 180
八黄滔吴融等的反艳丽说 181
九刘昫徐铉的折中说 183
第二章 诗格(上) 186
一诗格的两个时代 186
二五代试士的注重诗格及赋格 186
三材料的获得 188
四王叡炙毂子诗格 190
五李洪宣缘情手鉴诗格 191
六齐己风骚旨格 191
七虚中流类手鉴 193
八徐衍风骚要式 194
九徐寅雅道机要 195
十王玄诗中旨格 196
十一王梦简诗要格律 197
十二桂林淳大师诗评 199
十三文彧诗格 200
十四保暹处囊诀 201
第三章 诗格(下) 203
一旧题魏文帝诗格 203
二旧题贾岛二南密旨 205
三旧题白居易金针诗格及梅尧臣续金针诗格 207
四旧题白居易文苑诗格 209
五旧题梅尧臣梅氏诗评 210
六惠洪天厨禁脔及林越少陵诗格 210
七已佚的诗格书 211
八诗格总集——李淑诗苑类格 214
九诗格丛书——蔡传吟窗杂录 215
十赋格及文格 217
十一反诗格的言论 219
第四章 诗句图 221
一诗句图的渊源 221
二李商隐梁词人丽句 222
三张为诗人主客图 223
四李洞集贾岛诗句图 224
五宋太宗真宗御选句图 225
六惠崇句图 226
七已佚的诗句图 227
八蔡傅句图、续句图及陈应行续句图 228
九高似孙选诗句图 230
十诗句图的评价 231
第五章 诗品及本事诗 232
一司空图的志业与诗笔 232
二诗境的建立 233
三二十四诗品 234
四比喻的品题及其来源 238
五文字以外的风格 241
六文人之诗与诗人之文 242
七孟棨本事诗 243
八续本事诗三种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