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本事与艺术生产 11
第一节 何谓“本事” 11
一 “本事”分流时期的字源义 13
二 “本事”融汇时期的合成义 16
三 “本事”颠覆时期的流变义 20
第二节 何谓艺术生产 23
一 从技艺到技术:艺术生产的发端 23
二 从静态到动态:艺术生产的内涵 26
三 从内容到形式:艺术生产的特性 29
第三节 艺术作为事件生产 34
一 动力因:艺术之外有事 34
二 质料因:艺术之内有事 37
三 目的因:艺术之于本事 42
第二章 本事迁移与艺术再生产 45
第一节 何谓“本事迁移” 45
一 “本事迁移”的内涵特性 45
二 “本事迁移”的归因剖析 48
三 “本事迁移”的通变功能 50
第二节 何谓艺术再生产 60
一 从复制到拼贴:艺术再生产的内涵 60
二 从真相到类像:艺术再生产的形态 62
三 从审美到控制:艺术再生产的特性 67
第三节 本事迁移与艺术再生产的关系 68
一 本事迁移之于艺术再生产 69
二 艺术再生产之于本事迁移 73
三 本事迁移造就艺术再生产 76
第三章 本事迁移理论的构成与价值 79
第一节 本事迁移理论的基石 79
一 本事迁移理论的哲学基础 81
二 本事迁移理论的历史依据 82
三 本事迁移理论的现实背景 84
第二节 本事迁移理论的构建 87
一 本事迁移理论的构想 88
二 本事迁移理论的构成 89
三 本事迁移理论的学理 94
第三节 本事迁移理论的价值 95
一 本事迁移理论是艺术再生产的理论 95
二 艺术再生产是本事迁移理论的实践 97
三 本事迁移理论与艺术再生产的反思 98
第四章 本事迁移理论的艺术方法论 100
第一节 序事的艺术手法 100
一 序事艺术手法的界定 101
二 序事艺术手法的技巧 104
三 序事艺术手法的意义 108
第二节 用事的艺术手法 111
一 用事艺术手法的内涵 112
二 用事艺术手法的历史 114
三 用事艺术手法的意蕴 119
第三节 事对的艺术手法 121
一 事对艺术手法的厘定 122
二 事对艺术手法的特征 127
三 事对艺术手法的意旨 130
第五章 本事迁移理论的艺术批评论 133
第一节 传统的本事批评论 133
一 本事批评的艺术本质 134
二 本事批评的艺术史论 136
三 本事批评的艺术特质 139
第二节 现代的本事批评论 143
一 苦闷与彷徨的本事批评 144
二 文本中的本事批评思想 149
三 现代本事批评启蒙意义 152
第三节 本事艺术批评价值论 154
一 本事艺术批评的实体价值 154
二 本事艺术批评的实用价值 158
三 本事艺术批评价值的反思 164
第六章 本事迁移理论视野下文本再生产 170
第一节 嫦娥奔月本事迁移研究 170
一 “嫦娥”身份迁移征考 171
二 “奔月”本事迁移考辨 176
三 “嫦娥奔月”文化意义 179
第二节 《本事诗》文体迁变研究 182
一 《本事诗》文体迁变考释 183
二 《本事诗》文体属性研判 188
三 《本事诗》文体价值判定 191
第三节 《论语》本事观念研究 192
一 《论语》本事生存观念 193
二 《论语》本事生存思想 197
三 《论语》本事生存意义 198
第七章 本事迁移理论视野下艺术再生产 202
第一节 跨媒介文学艺术的再生产 202
一 什么是跨媒介文学艺术 204
二 跨媒介文学艺术再生产特性 206
三 跨媒介文学艺术再生产价值 210
第二节 后现代戏仿艺术的再生产 214
一 戏仿辨析及生产特性 214
二 戏仿艺术再生产症候 217
三 戏仿艺术再生产反思 218
第三节 艺术终结下的文学再生产 222
一 文学艺术终结是伪命题 222
二 文学再生产的历史剖析 225
三 本事延异与文学存在反思 229
第八章 本事迁移理论视野下经典再生产 231
第一节 艺术再生产下的经典考辨 231
一 经典的内涵界定 232
二 经典的历时发展 235
三 经典的品格取向 238
第二节 艺术再生产下经典特性考释 239
一 经典的文化特征 240
二 经典的时代特征 242
三 经典的地域特征 243
第三节 文学经典再生产返魅重释 247
一 文学经典的经典化 248
二 文学经典的再经典 251
三 文学经典的效能性 255
结语 基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艺术反思 258
参考文献 263
后记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