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关于联宗的分类和基本定义 1
第一节 同姓个人间的联宗 1
一、谈迁论联宗 1
二、张尔岐论联宗 3
三、赐姓 7
四、顾炎武论通谱、通族 10
五、赵翼论认族 16
第二节 同姓宗族间的联宗 20
第三节 异姓联宗 25
第四节 联宗组织 26
第一章 与联宗研究有关的学术史概述 34
第一节 吕思勉 34
第二节 牧野巽 40
第三节 社会人类学的世系群理论 48
第四节 莫里斯·弗利德曼 61
第五节 其他学者 69
一、上田信 69
二、田仲一成 74
三、末成道男 76
四、濑川昌久 77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姓氏制度 82
第一节 姓氏制度基本范畴之一:姓 83
第二节 姓氏制度基本范畴之二:氏 92
第三节 姓、氏与氏、族 103
第三章 联宗历史溯源之一:同姓联结 110
第一节 同姓与同姓集团 111
第二节 先秦时代的同姓观念和同姓联结 117
第三节 同姓间对共同世系的追溯 127
第四章 联宗历史溯源之二:通谱 134
第一节 通谱的分类 136
第二节 通谱出现的年代 142
第三节 通谱的姓系(谱)学特征 148
第四节 通谱形成的基础 167
[附录]东汉《三老赵宽碑》、《三老讳字忌日记》、《张迁碑》图影 183
第五章 联宗历史溯源之三:中国古代世系学 184
第一节 大宗世系学 185
第二节 小宗世系学 194
第三节 两种谱法类型 206
一、大宗谱法 207
二、小宗谱法 211
第六章 联宗与行辈字号 220
第一节 行辈字号的制定及其象征意义 221
第二节 关于行辈字号的分化、整合问题 225
第三节 行辈字号整合的过程及其类型 231
一、保持原型,确定相对位置 232
二、异中求同,实现部分微调 236
三、统一新编,新旧双轨过渡 240
[附录]文献中关于行辈命名制度的一些论述 254
第七章 联宗世系学 256
第一节 联宗世系学的基本特征 257
一、“两可”原则 257
二、维持各族原有行辈 259
三、对始祖的灵活认定 259
四、对大、小宗关系的超越 260
五、对旁系世系的忽略 262
第二节 联宗世系学之实证:广东省东莞县“都庆堂邓氏大宗祠”及其他 264
第三节 家庭结构类型与联宗的关系 272
第四节 联宗世系学与宗族转型 276
第八章 同姓联宗的根据、过程与类型 280
第一节 以重建本宗族历史为目标的同姓联宗 281
一、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尤氏联宗 283
二、浙江平阳陈氏联宗 290
第二节 以宗族合作为目标的同姓联宗(之一) 308
一、广东广州“苏氏武功书院” 311
二、广东“庐江何氏书院” 318
三、广东东莞、兴宁、长乐“陈氏试馆” 322
四、广东东莞“都庆堂邓氏大宗祠”、广州“广州大宗祠”、广州“吉山书院” 324
第三节 以宗族合作为目标的同姓联宗(之二) 326
第四节 关于联宗性质的进一步思考 340
[附录一]关于浙江省平阳县陈氏迁浙、迁平肇基祖的说明 349
[附录二]《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卷一《凡例》 353
[附录三]部分联宗活动图影 356
第九章 异姓联宗的根据、过程与类型 358
第一节 异姓联宗类型之一:源于同一古姓的联宗 359
一、水、曾两姓联宗 360
二、赖、罗、傅三姓联宗 364
第二节 异姓联宗类型之二:源于同一父系关系的联宗 368
一、翁、洪、江、方、龚、汪六姓联宗 369
二、王、郁、李三姓联宗 374
第三节 异姓联宗类型之三:源于入赘出继关系的联宗 380
一、曾、丘(邱)两姓联宗 380
二、朱、庄、严三姓联宗 382
[附录]与异姓联宗研究有关的部分资料目录(以出版先后为序) 386
后记 388
本书引用文献一览 393
一、古文献资料 393
二、近人中文论著(含中译本) 398
三、外文资料 401
四、目录及各类工具书 403
索引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