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比较研究的必要性、方法和意义 1
第一节 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1
第二节 比较研究的方法 3
一、纵向比较 4
二、横向比较 4
三、宏观比较 4
四、微观比较 4
五、异同比较 4
六、定量比较 5
第三节 比较研究的意义 6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7
二、“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8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0
四、警惕比较借鉴中的误区 11
五、评估与比较 12
第二章 预防犯罪概念比较研究 13
第一节 预防犯罪概念内涵比较 13
一、前苏联和俄罗斯关于预防犯罪概念的界定 13
二、欧美主要国家关于预防犯罪概念的界定 15
三、日本关于预防犯罪概念的界定 18
四、中国学者对预防犯罪概念的界定 18
五、联合国关于预防犯罪概念的战略性指导 20
六、中外预防犯罪概念异同比较 23
第二节 预防犯罪概念外延比较 24
一、国外的一些观点 24
二、我国的经验 25
第三节 犯罪概念比较 26
一、自然犯罪与法定犯罪 27
二、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 30
三、黑色犯罪与灰色犯罪 32
第三章 预防犯罪模式比较研究 35
第一节 综治模式 37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 38
二、我国对综合治理模式的创造性发展 42
三、与一些国家相比较,我国推行综治模式中的优势与差距 47
第二节 防控模式 51
一、社会控制与社区控制 53
二、条件控制与情景控制 58
三、环境控制 62
四、自我控制与心理控制 64
五、基因控制 69
六、“科学灭罪”控制 73
七、道德和法律控制 75
第三节 防治模式 76
一、边发展边治理 77
二、从社会政策入手 78
三、道德的作用 80
四、法律威慑 82
五、改善警民关系,加强基层建设 83
第四节 混合(交叉)模式 84
第五节 过渡模式 89
第六节 模式评价 90
第四章 预防犯罪规律比较研究 94
第一节 研究预防犯罪规律的意义 94
第二节 规律和预防犯罪规律的概念及分类 97
一、规律的概念及分类 97
二、预防犯罪规律的概念及分类 99
第三节 刑事犯罪现象规律 100
一、犯罪的起伏律 101
二、犯罪的消长律 116
三、犯罪的辐射律 124
四、犯罪的因果律 127
五、犯罪的时空规律 129
第四节 预防犯罪的指导规律 133
一、矛盾规律 138
二、人本规律 142
三、基础规律 149
四、综治规律 153
五、兼治规律 161
第五节 自然规律与预防犯罪 173
一、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义 173
二、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性 177
三、违背自然规律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180
四、按规律办事的新启端 182
第五章 预防犯罪理论发展比较研究 186
第一节 什么是预防犯罪理论 186
一、预防犯罪理论的界定 186
二、基本内容 187
三、理论体系 190
四、具体意义 191
第二节 西方关于预防犯罪理论的经典论述及其哲学基础 192
一、西方哲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192
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 195
三、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哲学和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197
四、现代西方哲学时期 201
第三节 东方关于预防犯罪理论的经典论述及其哲学基础 202
一、古代哲学 202
二、中世纪哲学 203
三、近现代哲学 204
第四节 中国历代关于预防犯罪理论的经典论述及其哲学基础 206
一、我国先秦时期(奴隶制和封建制形成时期) 207
二、秦汉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前期) 213
三、宋、元、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封建社会后期) 216
四、鸦片战争后时期(中国转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19
第五节 中外关于人的本质与预防犯罪关系的经典论述 221
一、不同的切入点 221
二、人性善恶或人性趋利避害 222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227
四、科学时代,殊途同归 228
第六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犯罪与预防犯罪的经典论述 229
一、社会性质与犯罪 230
二、立法、司法不公与犯罪 231
三、道德堕落与犯罪 232
四、贫困、失业、分配不公与犯罪 233
五、金钱利欲与犯罪 235
六、刑罚与犯罪预防 236
七、规律与犯罪预防 237
第七节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犯罪与预防犯罪的经典论述 239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预防犯罪理论 240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预防犯罪理论 243
三、江泽民同志重要论述中的预防犯罪理论 251
第八节 预防犯罪的专业理论 259
一、有中外共识的专业理论 259
二、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理论 271
第九节 预防犯罪的相关理论 284
一、什么是相关理论 284
二、社会学理论 285
三、心理学、生物学理论 286
四、经济学理论 288
五、文化学理论 289
六、法学理论 290
第六章 预防犯罪实践进程比较研究 291
第一节 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分类,研究预防犯罪实践的意义 293
一、什么是实践 293
二、实践的分类 293
三、研究预防犯罪实践的意义 293
第二节 什么是战略、战役、战术及其规律和原则 294
一、战略、战役、战术的定义 294
二、战略、战役、战术的规律和原则 300
三、战略、战役、战术的互动关系 303
第三节 20世纪的国际预防犯罪战略 303
一、社会防卫战略 304
二、社会发展战略 305
三、综合实施战略 307
第四节 21世纪国际预防犯罪战略构想 311
一、战略支点 311
二、当今国际化暴力恐怖犯罪的特点 312
三、预防21世纪国际暴力恐怖犯罪战略 314
第五节 有中国特色的预防犯罪战略——“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 319
一、实践性特征 319
二、理性特征 321
三、策略特征 324
四、价值论特征 325
五、前瞻性特征 327
第六节 战略、战役、战术的最佳结合点——“打、防、控”一体化 328
一、“打、防、控”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328
二、“打、防、控”一体化的运作模式 329
三、“打、防、控”的互动互补关系 332
第七节 有中国特色的“严打”战役 333
一、伟大的决策 333
二、20年回眸的评价 337
三、前瞻未来的构想 340
第八节 论善战 342
一、何谓善战 342
二、善战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343
三、善战的三大结构层次及其发展趋势 348
四、智在善战中的地位及其本源 349
第七章 预防青少年犯罪比较研究 352
第一节 什么是青少年 352
第二节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指导思想和特点 354
一、“三体并存”的特点 354
二、“惩教结合,以教为主”的特点 355
三、顺应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356
四、少年司法制度特点 365
第三节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368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基本现状 369
二、中外家庭教育中的共同教训 371
三、中外家庭教育中的共同经验 381
第四节 家庭状况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392
一、两方社会家庭解体趋势对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影响 393
二、我国现代家庭变迁与青少年犯罪增长 396
第五节 校园环境、法制教育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404
一、优化校园环境的意义 404
二、法制教育的意义 409
第六节 青少年自我防范 411
一、什么是自我防范 411
二、怎样防犯罪 411
三、怎样防被害 413
第八章 预防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比较研究 419
第一节 什么是有组织犯罪 419
第二节 中国目前是否存在黑社会 421
一、阶段论 422
二、规模论 428
三、本质论 430
第三节 不同的特点,共同的趋势 433
一、不同的特点 433
二、共同的趋势 435
第四节 预防有组织犯罪的战略思考 435
一、忧患论 435
二、危害论 437
三、抗衡论 440
四、立法论 441
第五节 恐怖主义与反恐战略 443
一、国际恐怖主义的定义 443
二、国际恐怖主义组织 444
三、新世纪重大恐怖主义袭击事件 446
四、恐怖主义的起因 449
五、国际反恐合作 449
六、反恐战略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