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山粉尘的职业危害 1
1.1 粉尘进入机体的途径 1
1.1.1 粉尘经呼吸道进入机体 1
1.1.2 粉尘与皮肤、眼的接触作用 2
1.2 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危害 3
1.2.1 尘肺 3
1.2.2 中毒作用 4
1.2.3 致敏作用 4
1.2.4 致癌 4
1.2.5 皮肤、黏膜、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5
1.2.6 非特异性炎症 5
1.2.7 特异性炎症 5
1.2.8 粉尘沉着症 5
2矿山粉尘的特性 6
2.1 矿山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6
2.1.1 粉尘的来源 6
2.1.2 粉尘的分类 7
2.1.3 矿山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9
2.2 矿山粉尘的物化性质 11
2.2.1 矿山粉尘的成分 11
2.2.2 矿山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12
2.2.3 矿山粉尘的密度 18
2.2.4 矿山粉尘的比表面积 20
2.2.5 矿山粉尘的湿润性 20
2.2.6 矿山粉尘的荷电性 21
2.2.7 矿山粉尘的光学特性 22
2.2.8 矿山粉尘的燃烧性与爆炸性 23
3矿山粉尘的测定 24
3.1 矿山粉尘物性检测 24
3.1.1 矿山粉尘密度检测 24
3.1.2 矿山粉尘比电阻检测 25
3.1.3 矿山粉尘爆炸特性检测 31
3.2 矿山粉尘分散度测定 35
3.2.1 滤膜溶解涂片法 36
3.2.2 自然沉降法 38
3.2.3 级联冲击计重法 39
3.2.4 粉尘分散度测定仪 42
3.3 粉尘浓度测定 44
3.3.1 粉尘浓度表示方法 44
3.3.2 滤膜质量测尘法 44
3.3.3 压电晶体差频法 49
3.3.4 光电法 51
3.3.5 β射线吸收法 52
3.3.6 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 53
3.3.7 定点呼吸性粉尘检测 54
3.4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测定 59
3.4.1 焦磷酸重量法 59
3.4.2 碱熔钼蓝比色法 62
3.4.3 X射线衍射法 63
3.4.4 红外分光光度法 64
3.5 煤尘沉积强度的测定 71
3.5.1 落尘的特性 71
3.5.2 煤尘沉积强度的测定方法 74
4矿山粉尘的防控措施 77
4.1 掘进工作面防尘 77
4.1.1 炮掘工作面防尘 77
4.1.2 机掘工作面防尘 80
4.2 回采工作面防尘技术 83
4.2.1 煤层注水 83
4.2.2 机采工作面防尘 85
4.2.3 炮采工作面防尘 88
4.3 巷道、转载运输系统防尘 88
4.3.1 巷道防尘 88
4.3.2 运输转载系统防尘 93
4.3.3 煤仓、溜井水雾封闭 94
4.4 综合防尘 96
4.4.1 通风除尘 97
4.4.2 湿式作业 101
4.4.3 密闭抽尘及净化 115
4.5 个体防护 128
4.5.1 个体防护用品分类 129
4.5.2 防护头盔,眼镜,面罩,防护服和防护鞋 130
4.5.3 呼吸防护器 133
4.5.4 皮肤防护用品 135
5尘肺病 137
5.1 尘肺病概述 137
5.1.1 尘肺病的定义 137
5.1.2 尘肺病的分类及命名 137
5.1.3 产生尘肺病的主要作业领域 138
5.2 尘肺病的发病机制 138
5.2.1 粉尘的理化性状 139
5.2.2 尘肺的免疫反应 139
5.2.3 肺泡巨噬细胞反应和细胞因子的释放 140
5.2.4 氧化应激反应与自由基 141
5.2.5 肺泡上皮细胞反应与纤维化的形成 142
5.2.6 尘肺发病研究几个主要动向 144
5.3 尘肺病的病理 145
5.3.1 尘肺的基本病理改变 146
5.3.2 尘肺的病理类型和诊断 147
5.4 尘肺病的表现特征 148
5.4.1 尘肺病的发病症状 148
5.4.2 尘肺病的并发症 149
6矿山系统常见尘肺病 156
6.1 矽肺 156
6.1.1 概述 156
6.1.2 发病机制 158
6.1.3 病理改变 158
6.1.4 临床表现 159
6.1.5 X射线表现 159
6.1.6 诊断和鉴别诊断 160
6.2 煤工尘肺 163
6.2.1 概述 163
6.2.2 发病机制 163
6.2.3 病理改变 164
6.2.4 临床表现 164
6.2.5 X射线表现 166
6.2.6 诊断和鉴别诊断 167
6.3 石墨尘肺 167
6.3.1 概述 167
6.3.2 发病机制 168
6.3.3 病理改变 169
6.3.4 临床表现 169
6.4 炭黑尘肺 170
6.4.1 概述 170
6.4.2 发病机制 170
6.4.3 病理改变 171
6.4.4 临床表现 171
6.5 石棉肺 172
6.5.1 概述 172
6.5.2 发病机制 173
6.5.3 病理改变 174
6.5.4 临床表现 175
6.6 滑石尘肺 175
6.6.1 概述 175
6.6.2 发病机制 177
6.6.3 病理改变 177
6.6.4 临床表现 178
6.7 水泥尘肺 178
6.7.1 概述 178
6.7.2 发病机制 179
6.7.3 病理改变 179
6.7.4 临床表现 180
6.8 云母尘肺 180
6.8.1 概述 180
6.8.2 发病机制 181
6.8.3 病理改变 182
6.8.4 临床表现 182
6.9 陶工尘肺 183
6.9.1 概述 183
6.9.2 发病机制 184
6.9.3 病理改变 184
6.9.4 临床表现 184
6.10 铝尘肺 185
6.10.1 概述 185
6.10.2 发病机制 185
6.10.3 病理改变 185
6.10.4 临床表现 186
7尘肺病的鉴别 188
7.1 肺结核病 188
7.1.1 概述 188
7.1.2 临床表现 188
7.1.3 X射线检查 189
7.1.4 与尘肺病的鉴别 190
7.2 肺癌 192
7.2.1 概述 192
7.2.2 临床表现 192
7.2.3 X射线表现 195
7.2.4 与尘肺病的鉴别 195
7.3 胸膜间皮瘤 195
7.3.1 概述 195
7.3.2 临床表现 196
7.3.3 X射线表现 197
7.3.4 与尘肺病的鉴别 198
7.4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198
7.4.1 概述 198
7.4.2 临床表现 199
7.4.3 X射线表现 199
7.4.4 与尘肺病的鉴别 199
7.5 结节病 199
7.5.1 概述 199
7.5.2 临床表现 200
7.5.3 X射线表现 200
7.5.4 与尘肺病的鉴别 200
7.6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201
7.6.1 概述 201
7.6.2 临床表现 201
7.6.3 X射线表现 201
7.6.4 与尘肺病的鉴别 202
7.7 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202
7.7.1 概述 202
7.7.2 临床表现 202
7.7.3 X射线表现 203
7.7.4 与尘肺病的鉴别 203
7.8 肺泡微石症 203
7.8.1 概述 203
7.8.2 临床表现 204
7.8.3 X射线表现 204
7.8.4 与尘肺病的鉴别 204
7.9 组织胞浆菌病 205
7.9.1 概述 205
7.9.2 临床表现 205
7.9.3 X射线表现 206
7.9.4 与尘肺病的鉴别 206
8尘肺病的预防与治疗 207
8.1 尘肺病的预防 207
8.2 尘肺病治疗方法 207
8.2.1 抗纤维化治疗研究 207
8.2.2 大容量肺灌洗治疗 209
8.3 综合治疗 209
8.3.1 药物治疗 209
8.3.2 尘肺病氧气疗法 212
8.3.3 尘肺病雾化吸入疗法 216
8.3.4 机械通气法 219
8.3.5 肺灌洗方法 220
参考文献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