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标准的编制背景 1
1.1 国际背景 1
1.1.1 世界能源形势 1
1.1.2 国际能源安全 1
1.1.3 国际气候合作 1
1.2 国内背景 3
1.2.1 我国能源战略 3
1.2.2 我国能源形势 4
1.2.3 我国建筑用能形势 6
1.2.4 我国建筑节能考核方式 8
1.2.5 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及政策 8
第2章 标准的编制说明 11
2.1 标准的定位及作用 11
2.1.1 标准的定位 11
2.1.2 标准的作用 11
2.2 标准的编制过程 12
2.2.1 总体过程简介 12
2.2.2 征求意见工作 12
2.3 标准的指标框架 13
2.3.1 建筑用能指标的分类 13
2.3.2 建筑用能指标的选取 15
2.4 标准的编制方法 15
2.4.1 居住建筑非供暖能耗 15
2.4.2 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 16
2.4.3 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供暖能耗 17
2.5 标准的数据基础 18
2.6 与现行标准的关系 20
2.6.1 从目标层次完善现行节能标准体系 20
2.6.2 以结果导向转变节能标准管控方法 21
2.6.3 推动节能标准从能效转向能耗控制 21
2.6.4 实现与现行节能设计标准协调互补 23
2.7 与国外标准的对比 25
2.7.1 中外建筑能耗对比 25
2.7.2 中外建筑能耗数据及内容比较 26
2.7.3 住宅建筑能耗数据对比 28
2.7.4 公共建筑能耗数据对比 31
2.7.5 中外采暖能耗数据对比 31
2.7.6 中外建筑能耗指标对比 32
第3章 标准的主要内容 34
3.1 总则 34
3.2 术语 35
3.3 基本规定 37
3.4 居住建筑非供暖能耗 39
3.4.1 居住建筑能耗指标表示方法 39
3.4.2 居住建筑能耗数据来源 40
3.4.3 居住建筑能耗指标确定 41
3.4.4 居住建筑能耗指标修正 44
3.5 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 45
3.5.1 关于公共建筑按A类和B类分别管理 45
3.5.2 公共建筑能耗管理的范围 45
3.5.3 公共建筑能耗指标 46
3.5.4 公共建筑能耗指标修正 48
3.6 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供暖能耗 53
3.6.1 建筑耗热量指标 54
3.6.2 输配系统能耗指标 55
3.6.3 热源能耗指标 57
3.6.4 建筑供暖能耗指标 59
3.6.5 小结 61
第4章 标准的应用场景 62
4.1 省市建筑能耗总量控制 62
4.2 城区能源规划指标设定 66
4.2.1 能源规划分类 66
4.2.2 应用本《标准》制定发展目标 67
4.2.3 应用本《标准》确定设备容量 69
4.3 建筑碳交易市场配额分配 71
4.3.1 国内碳市场运行状况 71
4.3.2 国内碳交易运行机制的介绍 72
4.3.3 标准对建筑碳市场的支撑作用 76
4.4 新建公共建筑能耗控制及管理 76
4.4.1 按本《标准》控制新建公共建筑能耗总量的必要性 76
4.4.2 按本《标准》要求建立新建公共建筑贯穿全过程的能耗约束指标 78
4.4.3 以能耗为约束目标贯穿全过程的节能管理流程 80
4.4.4 实施能耗目标管理的三个明确 81
4.5 既有公共建筑能耗控制及管理 83
4.5.1 能耗监测中的应用 83
4.5.2 能源审计中的应用 84
4.5.3 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86
4.5.4 案例分析 88
4.6 供热系统供热量及转换效率核定 89
4.6.1 标准应用思路 89
4.6.2 标准应用说明 92
4.6.3 标准应用算例 94
4.6.4 标准综合应用 100
4.6.5 总结 104
第5章 地方标准及实践经验 105
5.1 地方标准编制方法和原则 105
5.2 上海市建筑用能标准制定与执行情况 111
5.2.1 机关办公建筑 111
5.2.2 医疗卫生建筑 112
5.2.3 高等院校建筑 113
5.2.4 宾馆饭店建筑 114
5.2.5 商业建筑 114
5.2.6 商务办公建筑 115
5.2.7 小结 115
5.3 广东省公共建筑能耗标准编制 115
5.3.1 标准简介 116
5.3.2 各类型建筑能耗指标的制定 117
5.3.3 广东省各地区能耗指标修正 118
5.3.4 广东省公共建筑能耗指标修正 119
5.3.5 小结 119
5.4 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标准 119
5.4.1 《深圳市办公建筑能耗限额标准(试行)》 120
5.4.2 《深圳市商场建筑能耗限额标准(试行)》 121
5.4.3 《深圳市旅游饭店建筑能耗限额标准(试行)》 122
5.4.4 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的后期修订 124
5.4.5 小结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