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基本形态 1
第一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乐感精神 1
第二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好文精神 10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主体精神 24
第四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德精神 35
第五节 中华传统美学的适性精神 52
第二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儒家精神 69
第一节 儒家论自然美的“比德”精神 69
第二节 儒家论人格美的“风骨”精神 83
第三节 儒家论社会美的“中和”精神 88
第四节 儒家论情感美的“节情”精神 96
第五节 儒家论艺术内涵美的“沉郁”精神 111
第六节 儒家论文艺形式美的“中的”精神 115
第三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家精神 125
第一节 以“无”为美:道家论至美在无限 125
第二节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143
第三节 以“淡”为美:道家论大浓化淡之美 154
第四节 以“柔”为美:道家论以退为进的人生美 164
第五节 “自然”为美:道家论美的无意识性 167
第六节 “生气”为美:道家论美在生命 181
第七节 “适性”为美:道家论美的自主性和自由性 192
第四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佛家精神 201
第一节 “色即是空”:佛教对现实美的基本否定 201
第二节 “涅槃极乐”:佛教对本体美的独特肯定 209
第三节 “醍醐灌顶”:佛教对味觉美的变相肯定 230
第四节 “法无定相”:佛教对视觉美的变相肯定 234
第五节 “光中极尊”:佛教对光明美的变相肯定 238
第六节 “圆全无缺”:佛教对圆相美的变相肯定 248
第七节 “十十无尽”:佛教对十全美的变相肯定 255
第八节 “法音清净”:佛教对听觉美的变相肯定 262
第九节 “香气普熏”:佛教对嗅觉美的变相肯定 266
第十节 “莲花最胜”:佛教对世俗美的变相肯定 269
第十一节 “七宝和合”:佛教对功利美的变相肯定 272
第五章 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表现精神 277
第一节 文艺创作过程的表现精神 277
第二节 文艺作品中的表现精神 280
第三节 文艺鉴赏中的表现精神 282
第六章 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尚象精神 285
第一节 “意象”说的历史演变脉络 285
第二节 “意境”范畴的审美意涵 290
第三节 “意境”与“形象”“典型”的异同 292
第七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美感特征思想 294
第一节 美感的愉乐性 294
第二节 美感的直觉性 298
第三节 美感的主观性 300
第四节 美感的客观性 303
第五节 美感的真实性 304
第八章 中华传统美学的审美方法思想 308
第一节 “咀嚼回味”的“体味”方法 308
第二节 “以物观物”的“静观”方法 311
第三节 “以我观物”的“情观”方法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