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手册 第5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3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112216420
  • 页数:1386 页
图书介绍:本手册主要介绍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系统资料和数据。这次第五版除了对原有章节左了适当调整、修改和补充外,还增写了一些新的章节。全书共9篇67章和4个附录。新增了冻土地貌、岩石的野外鉴定、管波探测、常用的卫星导航测量技术和GNSS施测的几个注意问题、土的热物理指标、钻孔剪切试验、水压致裂法测试、动三轴试验、共振柱试验、弯曲元法测试、土的热响应参数测试、珊瑚礁、造地工程、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声波透射法、钻芯法、桩网复合地基、止水帷幕等内容,删除了“低应变机械阻抗法”内容。其他内容也根据新规范做了相应调整。

第一篇 地质基本知识和岩土分类 1

第一章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 1

第一节 地貌单元的分类 1

第二节 构造、剥蚀地貌 2

第三节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3

第四节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4

第五节 河流堆积地貌 5

第六节 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 5

第七节 大陆构造-侵蚀地貌 6

第八节 海成地貌 6

第九节 冻土地貌 7

第十节 岩溶(喀斯特)地貌 8

第十一节 冰川地貌 9

第十二节 风成地貌 10

第十三节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和特征 11

一、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 11

二、主要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 12

第二章 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 12

第一节 地质构造 12

一、沉积岩的原生构造 12

二、褶皱 13

三、裂隙(节理) 14

四、断层 14

第二节 岩体结构 15

一、结构面和结构体 15

二、岩体结构的类型及其特征 15

第三章 岩土分类及其鉴别特征 16

第一节 岩石的分类 16

一、岩石按成因分类 16

二、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 19

三、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 19

四、岩石按软化程度分类 20

五、岩体按完整程度分类 20

六、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21

七、岩体按岩石的质量指标(RQD)分类 21

八、岩体按结构类型分类 21

第二节 土的分类 21

一、国家标准《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2007分类 21

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的分类 23

三、行业标准《水运工程岩土勘察规范》JTS 133—2013的分类 25

四、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SL 237—1999的分类 26

五、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 10093—2017的分类 28

六、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 40—2007的分类 32

第三节 土的野外鉴别 36

一、碎石土密实程度的野外鉴别(表1-3-32) 36

二、砂土的野外鉴别(表1-3-33) 36

三、黏性土、粉土的野外鉴别(表1-3-34) 36

四、新近沉积土的野外鉴别(表1-3-35) 36

五、细粒土的简易鉴别(表1-3-36) 36

六、有机质土的野外鉴别(表13-18) 36

第四节 岩石的野外鉴别 38

一、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划分(表1-3-37) 38

二、岩体完整程度等级划分(表1-3-8) 38

三、岩体根据结构类型划分(表1-2-4) 38

四、岩石按风化程度划分(表1-3-6) 38

主要参考文献 39

第二篇 工程勘察 40

第一章 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 40

第一节 工程勘察的基本技术准则 40

一、工程重要性等级 40

二、场地等级 40

三、地基等级 41

四、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41

第二节 勘察阶段 41

一、勘察阶段的划分 41

二、各勘察阶段的勘察目的、方法 42

第三节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43

一、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43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3

三、极限状态设计原则 43

第二章 工程地质测绘 45

第一节 工程地质测绘的目的和要求 45

一、测绘范围和测绘比例尺 45

二、测绘精度要求 46

三、观测点、线布置 46

第二节 测绘的准备工作 47

一、资料搜集和研究 47

二、踏勘 47

三、编制测绘纲要 47

第三节 测绘方法 48

一、像片成图法 48

二、实地测绘法 48

三、测绘对象的标测方法 49

第四节 测绘内容 49

一、地貌 49

二、地层岩性 49

三、地质构造 50

四、不良地质作用 50

五、第四纪地质 51

六、地表水和地下水 51

七、建筑砂石料 52

第五节 资料整理 53

一、检查外业资料 53

二、编制图表 53

第三章 遥感影像解译 53

第一节 遥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53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53

二、遥感的类型 53

三、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适用范围 54

四、遥感影像在工程地质的应用 54

第二节 遥感解译的内容和方法 54

一、准备工作 55

二、初步解译 55

三、外业验证调查与复核解译 56

四、最终解译和资料编制 57

第三节 遥感图像的解译 57

一、解译的概念 57

二、直接解译标志 57

三、间接解译标志 58

第四节 地形、地貌和地物的解译 61

一、地形、地物解译 61

二、地貌的解译 62

第五节 岩石和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 62

一、岩浆岩解译 63

二、沉积岩解译 63

三、变质岩解译 64

四、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 65

第六节 地质构造的解译 66

一、水平岩层的解译 66

二、倾斜岩层的解译 66

三、褶皱的解译 67

四、断裂构造的解译 68

第七节 不良地质作用的解译 69

一、滑坡和错落的解译 69

二、危石、落石和崩塌的解译 69

三、岩堆的解译 70

四、泥石流的解译 70

五、岩溶的解译 70

六、采空区的解译 70

七、液化(喷水冒砂)的解译 70

八、风沙的解译 71

九、盐渍土的解译 71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 71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71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72

一、数据的输入、存贮、编辑功能 72

二、操作运算(72) 三、数据的查询、检查 72

四、应用分析(72) 五、数据显示,结果输出 72

六、数据更新 72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72

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目标 73

二、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 73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实体框架 75

四、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 75

五、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 75

六、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 75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勘察行业中的应用 75

一、数据管理 75

二、工程地质分析及应用 76

三、三维地质结构建模及可视化 76

四、成果生成与输出 76

第五章 地球物理勘探 77

第一节 电法勘探 79

一、电阻率法 79

二、充电法 85

三、自然电场法 86

四、激发极化法 87

第二节 电磁法勘探 87

一、频率电磁测深法 87

二、瞬变电磁法(TEM) 88

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 89

四、探地雷达(GPR) 90

第三节 地震勘探 92

一、直达波法(透射波法) 92

二、反射波法 92

三、折射波法 95

四、瑞雷波法 97

第四节 声波探测 99

一、基本探测方法 99

二、声波探测的应用 100

第五节 层析成像 101

一、弹性波层析成像 101

二、电磁波层析成像 102

三、电阻率层析成像 102

第六节 管波探测 103

一、方法的优缺点 103

二、基本原理 103

三、外业工作方法 104

四、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 105

五、管波探测法解释成果的应用 107

第七节 综合测井 107

一、电测井 107

二、声波测井 109

三、放射性测井 110

四、电视测井 111

五、其他测井方法 112

第八节 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 112

第六章 勘探与取样 115

第一节 探槽与探井 115

一、探槽 115

二、探井 115

三、编录要求 115

第二节 钻孔 116

一、钻进方法 116

二、钻机类型及其主要技术性能 117

三、岩石的可钻性及其分类 118

四、泥浆性能指标及配制 120

五、技术要求及编录 121

六、复杂地层钻进要点 122

七、水上钻探 123

八、冰上钻探 124

第三节 取土器和取样技术 125

一、取土器的设计要求 125

二、取土器的基本技术参数 125

三、取土器的种类 128

四、不扰动土试样的采取方法 132

五、取样质量要求 133

第七章 勘探点的测量 134

第一节 基本要求 134

一、测量内容 134

二、测量要求 135

第二节 经典测量方法 135

一、测量坐标的方法和要求 135

二、测量高程的方法和要求 137

第三节 卫星导航测量技术 139

一、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139

二、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与方法 140

三、常用的卫星导航测量技术 141

四、GNSS施测的几个注意问题 142

主要参考文献 142

第三篇 岩土测试 145

第一章 室内试验 145

第一节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145

一、基本物理性质指标 145

二、黏性土的可塑性指标 149

三、颗粒组成和砂土的密度指标 150

四、透水性指标 150

五、土的击实性指标 151

六、土的承载比(CBR)指标 152

七、土的热物理指标 153

第二节 土的力学性质指标 156

一、压缩性 156

二、抗剪强度 163

三、侧压力系数和泊松比 169

四、孔隙水压力系数 170

五、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灵敏度 171

第三节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应用 172

第四节 有关土的经验数据 174

一、经验数据(表3-1-19~表3-1-26) 174

二、土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类 178

第五节 土的动力特性试验 179

一、试验目的和方法 179

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 180

第六节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82

一、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 182

二、岩石的力学性质 183

三、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经验数据 184

第二章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189

第一节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类型、应用范围和影响因素 189

一、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技术特点 189

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影响因素 190

三、国内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类型及规格 191

四、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适用范围 191

第二节 圆锥动力触探的试验方法 192

一、试验设备 192

二、设备安装 192

三、试验技术要点 192

第三节 试验资料的整理 193

一、触探指标 193

二、触探曲线 195

第四节 试验成果的应用 195

一、利用触探曲线进行力学分层 195

二、评价地基土的密实度或状态 195

三、评价地基承载力 197

四、确定地基土的变形模量 201

五、确定单桩承载力 204

六、确定抗剪强度 204

七、地基检验和确定地基持力层 205

第三章 标准贯入试验 206

第一节 标准贯入试验的测试方法 207

一、设备组成及设备规格 207

二、试验要点 207

三、影响因素及其校正 208

第二节 试验成果的应用 210

一、确定砂土的密实度 210

二、确定黏性土的状态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211

三、确定地基承载力 212

四、确定土的抗剪强度 214

五、确定土的变形参数 216

六、估算单桩承载力 218

七、计算剪切波速 222

八、评价砂土液化 223

第四章 静力触探 223

第一节 静力触探的贯入设备 224

一、加压装置 224

二、反力装置 224

第二节 探头 224

一、探头的工作原理 224

二、探头的结构 225

三、探头的标定 226

四、新型传感器探头 227

第三节 量测记录仪器 228

一、电阻应变仪 228

二、自动记录仪 228

第四节 现场试验 229

一、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229

二、现场实测工作 229

第五节 成果的整理 230

一、各种触探参数的计算 230

二、划分土层及绘制剖面图 231

三、土层的触探参数计算与取值 231

四、归一化超孔压曲线绘制 232

第六节 成果的应用 232

一、应用范围 232

二、土层分类 232

三、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 234

四、确定土的变形指标 236

五、确定不排水抗剪强度Cu值 237

六、确定土的内摩擦角 238

七、估计饱和黏性土的天然重度 238

八、确定砂土的相对密实度和确定砂土密实度的界限 239

九、判别黏性土的塑性状态 239

十、估算单桩承载力 240

十一、前期固结压力或超固结比 244

十二、检验地基加固效果和压实填土的质量 244

十三、判定地震时饱和砂土液化的可能性 244

十四、不同探头贯入阻力与端阻换算 244

第七节 微型贯入仪 244

一、主要技术指标 244

二、试验操作要点 245

三、测试结果的应用 246

第五章 载荷试验 246

第一节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246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 246

二、试验要求 247

三、试验资料整理 249

四、成果应用 251

第二节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252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 252

二、试验要求 253

三、试验资料整理 254

四、成果应用 254

第三节 螺旋板载荷试验 255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 255

二、试验要求 256

三、试验资料整理 257

四、成果应用 257

第四节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 260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 260

二、试验要求 260

三、试验资料整理 261

四、成果应用 261

第五节 基准基床系数的测定 261

一、直接测定 261

二、间接测定 261

三、基准基床系数的应用 262

四、其他规范的基床系数 262

第六章 现场剪切试验 264

第一节 现场直接剪切试验 264

一、一般规定 264

二、现场剪切试验的布置方案及适用条件 264

三、法向荷载施加要求和方法 265

四、剪切荷载施加方法 266

五、资料整理与计算 268

六、几种野外剪切试验方法 271

第二节 十字板剪切试验 276

一、十字板剪切试验的设备 276

二、十字板剪切仪的技术性能 278

三、十字板剪切试验对探杆的要求 278

四、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试验 278

五、电阻应变式十字板剪切试验 280

第三节 钻孔剪切试验 282

一、试验设备及适用范围 283

二、试验方法 283

三、法向压力加压级别与固结时间 284

第七章 旁压试验 284

第一节 预钻式旁压试验 284

一、试验原理及目的 284

二、适用范围 285

三、仪器设备 285

四、试验工作及要求 286

五、资料整理 288

第二节 自钻式旁压试验 291

一、试验原理及目的 291

二、适用范围 291

三、仪器设备 291

四、试验工作及要求 292

五、资料整理和成果应用 294

第八章 扁铲侧胀试验 295

第一节 扁铲侧胀试验的设备 295

一、扁铲测头 295

二、测控箱和率定附件 295

三、气—电管路 296

四、压力源 296

五、贯入设备 296

第二节 现场试验 296

一、试验原理 296

二、现场试验 296

第三节 扁铲侧胀试验资料整理及成果应用 297

一、试验资料整理 297

二、成果应用 298

第九章 波速测试 303

第一节 单孔法 304

一、测试仪器设备 304

二、测试方法 305

三、资料整理 306

第二节 跨孔法 307

一、测试仪器设备 308

二、测试方法 308

三、资料整理 309

第三节 面波法 310

一、测试仪器设备 310

二、测试方法 311

三、资料整理 312

第四节 波速在工程中的应用 313

第十章 岩体原位测试 316

第一节 岩体变形测试 316

一、承压板法 316

二、钻孔变形法 319

第二节 岩体强度测试 320

一、现场直剪试验原理 320

二、现场试验 320

三、资料整理 321

第三节 岩体应力测试 321

一、孔壁应变法测试 321

二、孔径变形法测试 322

三、孔底变形法测试 323

四、水压致裂法测试 323

第四节 岩体原位观测 324

一、地下洞室围岩收敛观测 324

二、钻孔轴向岩体位移观测 325

三、钻孔横向岩体位移观测 325

第五节 岩体声波测试 326

第十一章 地基动力参数测试 326

第一节 地基的动力参数 326

一、地基刚度系数 327

二、地基土的阻尼 327

三、地基土的惯性作用 327

四、地基土的能量吸收 328

五、地基土的振动模量 328

第二节 模型基础动力参数测试 328

一、概述 328

二、测试方法 331

三、数据处理 333

四、地基动力参数的换算 342

第三节 振动衰减测试 345

一、振动衰减测试的应用 345

二、测试方法 345

三、测试资料分析 345

第四节 地脉动测试 346

一、概述 346

二、测试仪器及方法 347

三、数据处理 348

第五节 动三轴试验 349

一、动三轴试验的基本分类 349

二、试验条件的选择 350

三、试验的基本步骤 351

四、试验成果整理与应用 351

第六节 共振柱试验 353

一、仪器设备 353

二、试验方法 353

三、试验成果整理与应用 353

第七节 空心圆柱动扭剪试验 356

一、设备和仪器 357

二、试验方法 358

三、数据处理 358

第八节 弯曲元法测试 360

一、设备和仪器 360

二、测试方法 361

三、数据处理 361

第十二章 土壤氡测试 362

第一节 工程分类及有关概念 362

一、工程分类 362

二、概念 362

第二节 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及分析评价 362

一、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 363

二、氡浓度的分析评价及防氡措施 364

第十三章 土、水腐蚀性测试和环境水质量测试 365

第一节 土、水腐蚀性测试与评价 365

一、取样 365

二、测试项目及方法 366

三、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评价 370

第二节 环境水质量测试与评价 379

一、取样 379

二、环境水质量分类 380

三、环境水试验项目和质量评价 380

第十四章 土的热响应参数测试 385

第一节 热物性参数 385

第二节 查阅手册法 388

第三节 室内试验测定 390

第四节 岩土热响应现场试验 391

一、测试设备 391

二、测试原理 391

主要参考文献 392

第四篇 地基评价和计算 396

第一章 设计基本原则和荷载的基本概念 396

第一节 设计基本原则 396

一、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 396

二、设计基本原则 396

三、设计表达式 397

第二节 荷载的基本概念 397

一、荷载分类 397

二、荷载代表值 397

三、荷载组合及其在地基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398

第二章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400

第一节 数据分析与统计 400

一、统计前的准备 400

二、数据分析与统计 400

第二节 岩土参数的选定 403

一、基本要求 403

二、可靠性估计的理论基础 403

三、岩土参数的可靠性的估值 404

第三节 显著性检验 409

第三章 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 410

第一节 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410

一、自重应力 410

二、附加应力 411

第二节 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 411

一、接触压力的分布 411

二、接触压力的简化计算 411

第三节 应力分布的平面课题 413

一、垂直线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413

二、均布条形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413

三、三角形分布的条形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414

第四节 应力分布的空间课题 414

一、垂直集中力作用下地基土中应力的Boussinesq解 414

二、矩形面积上的地基土中应力 416

三、圆形面积上的地基土中应力 419

四、荷载作用于地基内部的应力分布 421

第五节 非均质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 426

一、双层地基 426

二、软弱下卧层顶面的应力验算 428

第四章 地基变形验算 429

第一节 需验算地基变形的建筑物类型及地基变形允许值 429

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的若干规定 429

二、上海等地方性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 431

第二节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 434

一、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确定 434

二、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方法计算沉降 435

三、按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 08—11—2010方法计算沉降 437

四、考虑应力历史的地基沉降计算 437

五、大型刚性基础沉降计算 438

六、特殊条件下地基沉降计算 439

七、有限元法 445

第三节 沉降的时间效应 445

一、地基变形延续时间的经验关系 445

二、按K.Terzaghi单向固结理论计算黏性土地基固结速率 445

第四节 计算沉降用表 447

第五章 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 454

第一节 地基土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454

一、定义 454

二、有关术语的说明 454

三、确定地基承载力应考虑的因素 454

四、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基本方法 455

第二节 按理论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 455

一、按塑性状态计算 455

二、按极限状态计算 456

第三节 按查表法确定地基承载力 465

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465

二、按公路和铁路规范 466

三、按港口规范 468

四、北京市平原地区 471

五、天津市 474

六、上海地区 476

七、成都地区 478

八、湖北省 481

九、广东省 485

十、广西壮族自治区 488

主要参考文献 492

第五篇 特殊性土勘察和评价 493

第一章 湿陷性土 493

第一节 黄土的成因、时代和分布 493

一、黄土的一般特征 493

二、黄土的地层划分和野外性状 493

三、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和工程地质分区 494

第二节 黄土的基本性质 496

一、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 496

二、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 497

三、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99

第三节 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502

一、基本概念 502

二、黄土湿陷性评价 504

第四节 黄土地基的承载力 509

一、影响黄土地基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509

二、黄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509

三、黄土地基承载力的宽度、深度修正 510

四、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桩基承载力 511

第五节 黄土地基的变形 511

一、黄土地基的变形性质 511

二、黄土地基的压缩变形计算 512

第六节 黄土的动力特性 512

一、黄土动力特性的一般规律 512

二、黄土的振陷 512

第七节 新近堆积黄土 514

一、新近堆积黄土的分布和野外特征 514

二、新近堆积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514

三、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定 515

四、新近堆积黄土的地基承载力 515

第八节 饱和黄土 516

一、两类饱和黄土 516

二、饱和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516

三、饱和黄土的地基承载力 517

第九节 黄土地基的勘察 517

一、对勘察工作的要求 517

二、钻孔内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操作要点 519

三、钻探取样时需注意的事项 520

四、室内试验要求 520

第十节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则 520

一、基本原则 520

二、地基处理措施 521

三、防水措施 521

四、结构措施 521

五、建筑物沉降观测 521

第十一节 其他湿陷性土 521

一、湿陷性评价 521

二、湿陷性土场地勘察 522

三、湿陷性土的岩土工程评价 523

第二章 红黏土 523

第一节 红黏土的形成和分布 523

一、红黏土的定义 523

二、红黏土的形成条件 523

三、红黏土的分布规律 523

第二节 红黏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524

一、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524

二、红黏土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525

三、红黏土的厚度分布特征与上硬下软现象 526

四、岩土接触关系特征 526

五、红黏土的胀缩性 526

六、红黏土的裂隙性 526

七、红黏土中地下水特征 527

第三节 红黏土的岩土工程分类 527

一、红黏土的成因分类 527

二、红黏土的状态分类 527

三、红黏土的结构分类 527

四、红黏土的复浸水特性分类 528

五、红黏土的地基均匀性分类 528

第四节 红黏土的地基勘察 529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529

二、勘探工作 529

三、水文地质勘察、试验和观测工作 530

四、取样与室内试验 530

第五节 红黏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和地基处理 531

一、红黏土的岩土工程评价 531

二、红黏土的地基处理 533

第三章 软土 535

第一节 软土的成因类型和工程性质 535

一、软土的判别标准 535

二、软土的成因类型 536

三、我国软土的分布 536

四、软土的工程性质 537

五、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538

第二节 软土地基勘察 542

一、勘察基本要求 542

二、勘察工作重点 543

三、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543

四、试验要求 544

第三节 软土地基评价 545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 545

二、拟建场地和持力层的选择 545

三、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545

四、地基变形评价 546

五、地下水与施工 546

六、地基处理 546

第四章 填土 547

第一节 填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 547

一、填土的分类 547

二、填土的工程性质 548

第二节 填土的勘察 549

一、勘察工作内容 549

二、勘探与测试 549

第三节 填土地基的评价 550

一、填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 550

二、大面积黄土质填土的利用 550

三、填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550

四、填土地基的稳定性 552

第四节 填土地基的利用、处理与检验 552

一、填土地基的利用 552

二、填土地基的处理 552

三、填土地基的检验 552

第五章 膨胀岩土 552

第一节 膨胀岩土的判别及类型 552

一、膨胀岩土的定义 552

二、膨胀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553

三、膨胀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555

四、膨胀岩土的判别 557

第二节 膨胀土地基上建筑物的变形 557

一、膨胀引起建筑物变形的条件 557

二、建筑物变形的特征 557

第三节 膨胀岩土地区的勘察 559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559

二、勘察方法及工作量 559

三、室内试验 560

四、野外测试 562

第四节 膨胀土的地基评价 566

一、膨胀土场地的分类 566

二、膨胀潜势 566

三、膨胀土地基的胀缩等级 566

四、膨胀土地基的变形量 566

五、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568

六、膨胀岩土地基的稳定性 571

第五节 膨胀岩土地区的工程措施 571

第六章 冻土 574

第一节 冻土的定名和构造 574

一、冻土的定名 574

二、冻土的结构和构造 575

第二节 冻土的分类 576

一、按冻结状态持续时间分类 576

二、按冻土中的易溶盐含量或泥炭化程度分类 577

三、按冻土的体积压缩系数(mr)或总含水量(w)分类 578

四、冻土的工程分类 578

第三节 冻土的物理力学及热学性质 578

一、冻土的物理性质 578

二、冻土的力学性质 579

三、冻土的热学性质 579

第四节 冻土的冻胀性和融沉性 580

一、季节冻土和季节融化层土的冻胀性 580

二、多年冻土的融沉性 582

第五节 冻土地基的勘察 585

一、季节冻土地区的勘察 585

二、多年冻土地区的勘察 585

第六节 冻土的地基评价 586

一、冻土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586

二、冻土的地基评价 587

第七节 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 588

一、季节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 588

二、多年冻土地基的设计 590

第七章 盐渍岩土 590

第一节 盐渍岩土的形成和类型 590

一、盐渍岩土的定义 590

二、盐渍岩土的形成条件 591

三、盐渍岩土的分布 591

四、盐渍岩土的分类 591

第二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性质 592

一、盐渍岩的工程性质 592

二、盐渍土的工程性质 593

第三节 盐渍岩土的勘察 595

一、应着重查明的内容 596

二、盐渍土场地勘探点布置 596

第四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评价 597

一、盐渍岩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准则 597

二、盐渍土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597

第五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防护和地基处理 600

一、盐渍岩土工程的防护措施 600

二、盐渍土的地基处理 600

第八章 混合土 602

第一节 混合土的特征和分类 602

一、混合土的成因和性质 603

二、混合土的分类 603

第二节 混合土的勘察 603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603

二、勘探和原位测试 604

三、室内试验 604

第三节 混合土的评价 605

一、混合土地基承载力评价 605

二、混合土的变形评价 605

三、混合土的地基稳定性评价 606

四、混合土的边坡稳定性评价 606

五、混合土地基的评价和处理 606

第九章 污染土 607

第一节 污染土的定义及危害 607

一、污染土的定义和污染作用过程 607

二、污染土的危害 607

三、污染土性质 607

第二节 污染土的勘察 608

一、污染土勘察的目的和内容 608

二、污染土场地和地基的勘察方法及要求 609

三、污染土的试验 612

第三节 污染土地基的评价 612

一、污染土的识别 612

二、污染土的评价 612

第四节 污染土的防治和处理措施 614

一、污染土的防治 614

二、污染土的地基处理 614

第十章 风化岩和残积土 615

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剖面 615

一、风化剖面的划分原则 615

二、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风化岩石的划分(表13-6) 615

三、深圳地区花岗岩的风化剖面(表5-10-1) 616

第二节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勘察 616

一、勘察重点 616

二、勘探 617

三、原位测试 617

四、室内试验 617

第三节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评价 618

一、风化岩和残积土岩土工程评价的要求 618

二、对风化岩和残积土评价时应考虑的因素 618

三、花岗岩残积土与风化岩的划分准则 618

四、边坡稳定性评价 618

五、地基承载性能评价 619

六、地基变形 620

七、设计施工的准则和措施 621

主要参考文献 622

第六篇 特殊地质条件勘察和评价 623

第一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23

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范围和级别 623

一、基本要求 623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 623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和深度要求 624

第二节 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628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 628

二、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和要求 628

三、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631

第三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32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 632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632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 634

第二章 岩溶和土洞 636

第一节 岩溶发育的条件、规律和程度 636

一、岩溶发育的条件 636

二、岩溶发育的规律 636

三、岩溶发育的程度 637

第二节 岩溶勘察 638

一、各勘察阶段的要求 638

二、岩溶勘察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638

第三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工程处理措施 641

一、地基稳定性评价 641

二、工程处理措施 645

第四节 土洞 646

一、土洞的成因分类、发育规律和形成过程 647

二、土洞勘察 648

三、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工程处理措施 649

第五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引起的塌陷 649

一、塌陷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力作用的关系 649

二、塌陷区勘察 650

三、地基稳定性评价与工程处理措施 650

第三章 滑坡和崩塌 651

第一节 滑坡 651

一、滑坡及其产生条件 651

二、滑坡勘查 656

三、滑坡稳定性分析 664

四、滑坡稳定性评价 665

五、滑坡推力计算 672

六、滑坡防治原则和措施 673

第二节 崩塌 676

一、崩塌产生的条件 676

二、崩塌勘查要点 676

三、崩塌的工程分类 677

四、崩塌区的岩土工程评价 678

五、崩塌的防治 681

六、崩塌的观测和预报 681

第四章 泥石流 681

第一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681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681

二、泥石流的分类 682

第二节 泥石流有关指标的测定和计算 686

一、密度的测定 686

二、流速的计算 686

三、流量的计算 690

四、泥石流流体的黏度和静切力测试 691

第三节 泥石流的勘察和防治 692

一、泥石流的勘察和评价 692

二、泥石流的防治 694

第五章 采空区 695

第一节 采空区的地表变形特征 695

一、采空区的定义 695

二、地表变形的特征 695

三、地表变形的分类 697

四、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 698

第二节 采空区的勘察 699

一、搜集资料 699

二、勘察阶段划分 699

三、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 700

四、采空区场地的适宜性评价 705

五、防止地表移动和建筑物变形的措施 710

第三节 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和评价 712

一、小窑采空区的地表特征 712

二、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工作 712

三、场地稳定性评价和处理措施 712

第六章 地面沉降 713

第一节 地面沉降规律、特点和危害 713

一、地面沉降的规律和特点 713

二、地面沉降的危害 715

第二节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715

一、地面沉降调查 715

二、地面沉降监测 716

第三节 地面沉降预测和防治 719

一、预测地面沉降量的估算方法 719

二、地面沉降的防治 721

第七章 地震 721

第一节 强震区地震效应与抗震设防 721

一、强震区的地震效应 721

二、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 722

三、抗震设防的“双轨制” 722

四、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 725

五、地震影响系数 726

第二节 场地与地基 728

一、建筑场地的选择 728

二、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 728

三、卓越周期 731

四、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 732

五、地基土与震害的关系 732

六、强震区的岩土工程勘察 735

第三节 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震动液化 735

一、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 735

二、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 736

三、液化势的宏观判别与初判 737

四、液化势的微观判定 738

五、液化指数与液化等级 742

六、抗液化措施 743

第四节 断裂的地震效应 745

一、概述 745

二、断裂的地震工程分类 745

三、断裂勘察 746

四、断裂的地震效应评价 746

主要参考文献 747

第七篇 各类工程勘察和评价 749

第一章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749

第一节 一般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749

一、可行性研究勘察 749

二、初步勘察 749

三、详细勘察 750

第二节 高层建筑 752

一、高层建筑的分类 752

二、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 754

三、高层建筑的荷载特点 755

第三节 高层建筑勘察方案布设 755

一、天然地基 755

二、桩基 757

三、复合地基 758

四、基坑工程 758

第四节 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 758

一、室内试验 758

二、原位测试 760

第五节 高层建筑地基评价和计算 760

一、天然地基均匀性评价 760

二、地基承载力计算和评价 760

三、高层建筑地基沉降计算 762

四、高层建筑整体倾斜预测分析 762

第二章 动力机器基础 763

第一节 动力机器种类及其扰力对地基土的作用 763

一、动力机器的种类及其扰力 763

二、动力机器扰力对地基的作用 763

第二节 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和勘察要求 765

一、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 765

二、动力机器基础地基的勘察要求 765

三、动力机器基础地基的勘察内容 765

第三节 动力机器基础的地基评价 767

一、地基强度的评价 767

二、基岩地基的评价 768

三、动力机器基础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价 768

第三章 地下工程 775

第一节 人工洞室的勘察 776

一、洞室位置的选择 776

二、勘察工作 776

第二节 人工洞室的围岩稳定性评价 783

一、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783

二、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783

三、几类特殊洞室稳定性评价中的注意事项 812

第三节 天然洞室的勘察 814

一、天然洞室的勘察 814

二、天然洞室的稳定性评价 814

第四章 水上工程 816

第一节 水上工程的分类及特点 816

一、水上工程的分类 816

二、水上工程的特点 819

第二节 水上工程勘察 819

一、可行性研究勘察要点 820

二、初步设计阶段勘察要点 821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要点 824

四、现场勘察及室内试验注意问题 826

第三节 水上工程的岩土工程评价 827

一、稳定性评价 827

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评价 828

第四节 珊瑚礁 829

一、地形地貌 830

二、岩土性质 831

三、岩土工程勘察 834

四、地基方案 835

第五章 核电厂 837

第一节 概述 837

一、核电厂物项重要性分类 837

二、核电厂勘察设计阶段的划分 838

三、核电厂厂址选择准则 838

四、核电厂岩土工程勘察主要问题 839

第二节 核电厂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 839

第三节 核电厂的勘察要点 840

第四节 核电厂厂址和地基评价 846

一、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 846

二、可行性研究阶段 846

三、设计阶段 846

第五节 几个专门问题的评价 851

一、能动断层 851

二、设计地震动 851

三、地基土液化判别 852

第六节 核电工程勘察的质量保证要求 853

第六章 线路、机场飞行区和桥涵 854

第一节 线路地基勘察 854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 854

二、铁路路基勘察 863

三、公路路基勘察 867

第二节 机场飞行区地基勘察 875

一、机场飞行区设计要求 875

二、飞行区勘察要求 877

第三节 桥涵地基勘察 883

一、桥涵的设计要求 883

二、桥涵地基的勘察 884

第七章 固体废弃物堆场 887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及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887

一、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 887

二、固体废弃物堆场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888

三、固体废弃物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 889

第二节 垃圾填埋场 889

一、垃圾填埋场的规模和组成 889

二、垃圾填埋场的场址选择 890

三、垃圾填埋场的主体工程 893

四、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勘察 894

五、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评价 897

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897

第三节 工业废渣堆场 898

一、工业废渣堆场的组成和规模 898

二、坝址和堆场(库区)的选择原则 898

三、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 899

四、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评价 903

五、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904

第八章 既有建筑物 904

第一节 既有建筑物的特点 904

一、结构特点 904

二、地基特点 905

第二节 既有建筑物的增载(增层)、纠倾和加固的勘察 905

一、勘察要求 905

二、资料搜集 906

三、现场调查 906

四、勘察工作布置原则 907

五、勘探方法及技术要求 907

六、室内土工试验要求 907

第三节 资料整理及地基评价计算 908

一、资料整理 908

二、地基承载力评价 908

三、承载力计算 909

四、地基变形分析 910

第九章 罐、塔、仓等构筑物 910

第一节 罐类构筑物 910

一、罐类构筑物的特点 910

二、岩土工程勘察 911

三、储罐地基的变形分析 913

四、沉降和位移观测 919

第二节 塔类构筑物 920

一、塔类构筑物的特点 920

二、岩土工程勘察 920

三、地基变形分析 921

第三节 仓类构筑物和卫星地面站 923

一、仓类构筑物 923

二、卫星地面站 924

第十章 造地工程 924

第一节 概述 924

一、造地工程分类 924

二、造地工程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925

第二节 造地工程测量 926

一、控制测量要求 926

二、施工测量要求 927

第三节 造地工程勘察 928

一、勘察阶段及要求 928

二、勘察手段 930

三、勘探工作布置 931

四、室内试验 932

五、水文地质勘察 932

六、料源勘察 933

七、造地工程岩土工程评价 933

第四节 造地工程地基设计 934

一、原场地地基处理设计 934

二、填筑地基设计 936

三、边坡工程设计 938

四、排水工程设计 939

第五节 造地工程检测与监测 941

一、质量检测 941

二、工程监测 942

第六节 变形计算及工后沉降预测 943

一、地基变形分析 943

二、工后沉降预测 944

主要参考文献 945

第八篇 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 948

第一章 浅基础 948

第一节 地基及基础的主要类型 948

一、地基的主要类型 948

二、基础的主要类型 948

第二节 各类浅基础的适用条件及建筑物浅基础类型选择 949

一、各类浅基础的适用条件 949

二、建筑物基础类型的选择 951

第三节 浅基础设计 952

一、设计步骤 952

二、无筋扩展基础(刚性基础)的设计 952

三、扩展基础的设计 955

四、柱下条形基础、柱下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的设计 956

五、筏形基础与箱形基础 956

六、岩石锚杆基础的设计 958

第二章 深基础 960

第一节 深基础的分类 960

一、深基础的类型 960

二、桩的分类 960

三、桩型选择 960

第二节 桩基勘察要点 963

一、勘察基本要求 963

二、勘察工作的布置原则 963

三、勘察方法的选择 964

四、勘察评价 964

第三节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964

一、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964

二、桩基水平承载力 984

三、桩的抗拔承载力 986

四、桩的负摩阻力 988

第四节 桩基沉降计算 989

一、桩基沉降验算要求 989

二、桩基沉降计算方法 989

第五节 成桩可能性和成桩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990

一、预制桩 990

二、灌注桩 992

第六节 单桩静载荷试验 992

一、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992

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999

三、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1001

四、自平衡法静载试验 1003

第七节 基桩检测 1007

一、低应变反射波法 1007

二、高应变法 1011

三、声波透射法 1015

四、钻芯法 1018

第八节 沉井 1022

一、沉井勘察要点 1022

二、沉井下沉验算和沉井基础稳定性验算 1022

三、沉井施工可能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024

第三章 基坑工程 1025

第一节 概述 1025

一、基坑开挖的分类、工作内容和程序 1025

二、基坑工程基本要求 1025

三、支护结构的类型与适用条件 1030

四、信息化施工法和监理 1037

第二节 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 1037

一、勘察准备阶段 1037

二、勘察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037

三、勘察工作布置 1037

四、室内试验项目 1038

五、水文地质勘察 1038

六、周边环境调查内容 1038

七、勘察报告内容 1039

第三节 基本计算 1039

一、作用于支护结构的荷载 1039

二、土压力 1039

三、基坑稳定性 1045

第四节 支护结构设计 1053

一、放坡开挖、坡面保护与坡体加固 1053

二、土钉支护 1056

三、水泥土重力式挡土结构 1061

四、桩墙支护结构 1064

五、围筒式支护结构 1067

六、锚杆 1068

七、内支撑 1074

第五节 基坑监测 1078

第六节 基坑变形与防治措施 1079

一、基坑变形控制与报警值 1079

二、对基坑变形控制的不利因素 1082

三、基坑变形控制的技术措施 1083

四、应急措施 1083

第四章 边坡工程 1083

第一节 概述 1083

一、边坡工程分类 1083

二、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1084

三、边坡力学参数取值 1086

第二节 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 1088

一、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1088

二、边坡破坏的基本形式 1089

三、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1089

四、地震工况下边坡稳定性校核 1102

五、边坡稳定性评价标准 1103

第三节 边坡支护结构上的侧向岩土压力计算 1104

一、侧向土压力计算 1104

二、侧向岩石压力计算 1104

三、岩土边坡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侧向岩土压力计算 1105

第四节 边坡支护设计 1106

一、重力式挡墙 1107

二、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 1109

三、锚杆(索) 1110

四、锚杆(索)挡墙 1112

五、岩石锚喷护面 1114

六、加筋土挡墙 1114

七、抗滑桩 1115

八、边坡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123

第五节 边坡变形的控制与工程监测 1124

一、边坡变形的控制 1124

二、边坡工程监测 1125

第五章 地基处理 1126

第一节 换填垫层法 1132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32

二、设计计算 1133

三、质量检验 1135

第二节 预压法 1136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36

二、设计计算 1136

三、质量检验 1144

第三节 夯实地基 1145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45

二、设计计算 1146

三、质量检验 1148

第四节 振冲法 1149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49

二、设计计算 1150

三、质量检验 1152

第五节 砂石桩法 1153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53

二、设计计算 1153

三、质量检验 1155

第六节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1156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56

二、设计计算 1157

三、质量检验 1159

第七节 夯实水泥土桩 1160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60

二、设计计算 1160

三、质量检验 1162

第八节 水泥土搅拌法 1162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62

二、设计计算 1163

三、质量检验 1166

第九节 高压喷射注浆法 1167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67

二、设计计算 1167

三、质量检验 1169

第十节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 1170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70

二、设计计算 1170

三、质量检验 1173

第十一节 柱锤冲扩桩法 1174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74

二、设计计算 1174

三、质量检验 1175

第十二节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 1176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76

二、设计计算 1177

三、质量检验 1179

第十三节 石灰桩法 1179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79

二、设计计算 1180

三、质量检验 1180

第十四节 组合型地基处理 1181

一、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 1181

二、组合型复合地基的设计 1181

三、组合型复合地基的检验 1183

第十五节 桩网复合地基 1183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83

二、设计计算 1183

三、质量检验 1186

第六章 现场检验与监测 1187

第一节 概述 1187

一、现场检验的目的与内容 1187

二、现场监测的目的与内容 1187

三、现场检验与监测方法 1188

第二节 基槽(坑)检验 1188

一、基槽检验的一般要求 1188

二、基槽的防护处理 1189

三、基槽的局部处理措施 1189

第三节 沉降观测 1190

一、建筑沉降观测 1190

二、基坑回弹观测 1192

三、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 1193

四、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1194

第四节 位移观测 1195

一、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 1195

二、建筑物水平位移观测 1197

三、建筑物裂缝观测 1199

四、建筑场地滑坡观测 1200

第五节 土中孔隙水压力观测 1201

一、观测设备 1201

二、埋设方法 1202

三、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利用 1203

第六节 深基坑工程监测 1203

一、监测内容、对象与方法 1203

二、监测范围与监测项目的选择 1203

三、监测工作的要求 1204

主要参考文献 1206

第九篇 地下水 1209

第一章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1209

一、水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 1209

二、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1210

三、泉的类型及其特征 1211

第二章 地下水的性质及分析评价 1213

第一节 地下水的性质 1213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1213

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1214

第二节 地下水水质分析 1214

一、水质分析种类 1214

二、水质分析表示方法 1215

三、水质分析审核 1217

四、取水试样要求 1218

第三节 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1219

一、环境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环境因素 1219

二、环境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评价 1220

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 1220

一、地下水污染的概念 1220

二、污染源与污染物 1220

三、地下水的污染途径 1222

四、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和监测 1223

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试 1230

第一节 地下水流向流速的测定 1230

一、地下水流向的测定 1230

二、地下水流速的测定 1230

第二节 抽水试验 1233

一、抽水试验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1233

二、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1234

三、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1235

四、水文地质参数经验值 1235

五、抽水试验的设备仪器 1240

第三节 压水试验 1240

一、压水试验的目的 1240

二、压水试验的方法和类型 1240

三、压水试验的主要参数 1240

四、钻孔压水试验现场试验 1244

五、压水试验成果整理 1245

六、压水试验设备及要求 1247

第四节 注水(渗水)试验 1247

一、钻孔注水试验 1247

二、试坑注水(渗水)试验 1250

第四章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1253

第一节 渗透变形及其防治 1253

一、流土(砂) 1253

二、管涌 1255

三、接触冲刷和接触流失 1257

四、渗透变形的防治 1258

五、基坑突涌 1259

第二节 地下水对边坡和基坑工程的影响 1260

一、对支护结构物上的土压力和水压力的影响 1260

二、地下水对支护体系中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1263

第三节 地下水对结构的上浮作用 1264

一、抗浮设计基本原则 1264

二、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 1265

三、地下水对基础浮力的确定 1266

第五章 地下水控制 1267

第一节 概述 1267

第二节 工程降水设计 1267

一、工程降水设计的一般规定 1267

二、工程降水方法设计与施工 1268

三、降水设计计算 1277

四、降水出水量估算 1278

五、降水水位预测 1281

第三节 止水帷幕 1283

一、止水帷幕设计的原则、依据和主要内容 1283

二、止水帷幕的设计与施工 1284

第四节 降水对环境的影响与防治 1292

一、降水影响范围与地面沉降 1292

二、防止降水不利影响的措施。 1293

三、水土资源保护 1293

主要参考文献 1293

附录 1295

附录Ⅰ 地层符号 1295

1.地层与地质年代表 1295

2.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 1296

附录Ⅱ 岩层倾角换算表 1296

1.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不一致时的倾角换算表 1296

2.纵横比例尺不同时的倾角换算表 1297

附录Ⅲ 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1298

1.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1298

2.常用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 1300

附录Ⅳ 国内外岩土工程及工程地质主要相关技术标准目录 1305

1.国家标准 1305

2.建筑工程行业标准 1317

3.城市建设行业标准 1321

4.电力工程行业标准 1322

5.水利电力工程行业标准 1323

6.冶金、有色冶金行业标准 1328

7.铁道行业标准 1330

8.交通(公路)行业标准 1332

9.交通(水运)行业标准 1333

10.煤炭行业标准 1334

11.石油行业标准 1334

12.石化行业标准 1334

13.化工行业标准 1334

14.其他行业标准 1335

15.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1336

16.我国地方标准 1337

17.国外岩土工程技术标准(部分) 1357

索引 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