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1
从《里门拾记》到《果园城记》:师陀小说原乡志系列&郑怡 1
川大群落 18
“农村人进城”与《骆驼祥子》的当代意义&李怡 18
英国诗学文化与徐志摩的诗艺建构&毛迅 23
关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传播接受研究的几点思考&陈思广 49
《上海之魂》的作者及其他&姜飞 57
国外电影输入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文化的生成&马睿 62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文艺&周维东 74
外来词、古词语与生造词——论初期白话诗中的词语构成&谢君兰 84
《沫若自传》与传记文学——兼论郭沫若与胡适传记文学观之比较&周文 100
《狂飙》与陈铨“民族文学”实践论&袁昊 116
新视界 126
谈静安寺路对沪上居民现代意识的塑形(1863—1935)&胡星灿 126
褪色的“崇拜”:五四末期知识青年价值形象的分歧与重构&张学谦 139
20世纪30年代中国摄影艺术的现代性建构——试析上海“黑白影社”的现代摄影创作&潘万里 155
由木刻到故事——延安时期木刻艺术与文学的互动初探&邱月 166
大生产运动与延安文学的叙事选择&田松林 172
郭沫若研究专题 186
郭沫若思想转变中的瞿秋白因素&蓝善康 186
从国家主义到“新国家主义”——郭沫若早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何刚 199
郭沫若“五四”时期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杨华丽 212
诗歌形象的一次重建——以“情绪论”与《沫若诗集》为中心&夏正娟 225
郭沫若对约翰·辛格戏剧的译介和借鉴&张慧 238
民国文学研究 246
再论沈从文感悟式批评的特点及其当下启示&蔡秋培 宋剑华 246
《新中华报》“文艺版块”的特点及其成因&申朝晖 257
伟大的经典还是巫术魔法选集——胡适与荣格关于《易经》的争论&郭君臣 267
重估黄遵宪的口头传统研究对于新诗的诗学价值和文化意义&胡西宛 278
论张爱玲小说的爱情书写&蔡莉莉 288
“小”人“大”城——以《寒夜》为中心论4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生活&赵静 298
民众戏剧社与近代租界文化的历史勾联&王瑜 周珉佳 309
王独清著译年表(1920—1940)&程天悦 唐小林 318
共和国文学研究 332
城愁·乡愁·转型——新世纪初文学空间中的变奏&苏喜庆 332
技术、话语与图像:20世纪中国小说暴力书写的视觉化谱系&陈雪 刘泰然 344
从故乡到死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一种路径——以于坚笔下的昆明形象为例&芦坚强 362
历史呈现中的当代反思——对新世纪以来历史题材戏剧的文化解读&宋宇 372
论晚年孙犁的隐逸倾向&肖智成 383
港澳台文学研究 395
台湾文学中的“民国南京”——以《亚细亚的孤儿》、《台北人》和《巨流河》为中心&沈庆利 395
“第二空间”:50-60年代台湾文学与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诞生&王琳 410
著述·综述 420
言说女性与女性言说——评宋剑华教授的《“娜拉现象”的中国言说》&晏洁 420
从地方性到国家性的学术建构——“中国四川抗战文化研究丛书”述评&董晓霞 426
40年代文学研究的深化与创新——“40年代文学的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燕 邱域埕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