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病因学说(上)六气致病理论总论 7
第一节 六气致病理论 7
第二节 邪气致病理论 15
第三节 六淫致病理论 27
第四节 四时之气变化致病理论 31
第五节 毒邪致病理论 35
第六节 正邪关系理论 38
第二章 病因学说(中)六气致病理论各论 43
第一节 风与风病理论 43
第二节 寒与寒病理论 54
第三节 暑与暑病理论 60
第四节 湿与湿病理论 63
第五节 燥与燥病理论 67
第六节 火理论热理论与火病热病理论 69
第七节 温疫理论 78
第三章 病因学说(下)内邪致病理论 84
第一节 痰饮致病理论 84
第二节 后世痰饮理论的创新发展 86
第三节 水邪致病理论 91
第四节 积聚致病理论 97
第五节 饮食积滞致病理论 105
第六节 血凝致病理论 112
第七节 后世瘀血理论的创新发展 115
第八节 百病生于气理论 120
第九节 劳倦劳损致病理论 124
第四章 病机学说 128
第一节 病机十九条理论 128
第二节 寒热与寒热病病机理论 133
第三节 风湿与风湿病理论 138
第五章 三焦管道病变与燥病学说 141
第一节 上液之道和三焦之道阻塞理论 141
第二节 叶天士创建了秋燥证——伤津脱液理论 144
第三节 中医燥病理论的发展 149
第四节 干燥综合征与津管液道堵塞理论 154
第五节 四大类燥证的探讨 160
第六章 病变学说 168
第一节 正邪胜复理论 168
第二节 逆从逆顺理论 178
第三节 病邪传变理论与传乘理论 192
第四节 胜制制衡理论与亢则害承乃制理论 199
第五节 动静理论与动变而病理论 206
第六节 无伐天和理论 214
第七节 卫气内伐理论与免疫病风湿病 216
第八节 虚实理论与太过不及病变理论 222
第七章 失调与调节学说 234
第一节 阴阳失调致病理论 234
第二节 水火失调致病理论 240
第三节 营卫失调理论 244
第四节 先天后天失调理论与延年益寿理论 247
第五节 形气失调病变理论与寿夭理论 257
第六节 升降出入失调致病理论 261
第八章 情志病变学说 269
第一节 精神情志失调致病理论 269
第二节 怫郁理论和郁证 274
第九章 脏腑病变学说 279
第一节 五脏六腑失调致病理论与调治 279
第二节 心和心包的病治理论 288
第三节 肝和胆的病治理论 293
第四节 脾和胃的病治理论 299
第五节 肺的病治理论 303
第六节 肾的病治理论 311
第七节 小肠大肠的病治理论 319
第八节 膀胱的病治理论 322
第九节 焦理论的发展及其病治 324
第十章 脾胃学说与虚损发热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32
第一节 脾胃理论与气虚发热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32
第二节 阴虚发热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36
第三节 阳虚发热理论和血虚发热理论 338
第四节 叶天士发展养胃理论 340
第十一章 肾命相火病变学说 344
第一节 肾阴肾阳理论的发展及其病治 344
第二节 命门理论的发展 345
第三节 相火理论的发展 349
第十二章 中医血液病变学说 354
第一节 津血理论与津血失调之病治 354
第二节 汗血理论与汗血失调之病治 356
第三节 营血理论与营血失调之病治 357
第四节 气血理论与气血失调之病治 359
第五节 精血失调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69
第六节 血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71
第十三章 病能病形学说 374
第一节 痹理论与痹病痹证 374
第二节 阳气内伐理论与痿 381
第三节 阳气逆乱理论与厥证 388
第四节 二阳结理论与消渴证 396
第五节 热迫汗出理论与汗证 405
第六节 寒瘀疼痛理论与痛证 411
第十四章 诊病学说 419
第一节 望闻问切理论 419
第二节 望诊理论 421
第三节 闻诊和问诊理论 424
第四节 脉诊理论 425
第五节 度量理论与诊病 445
第十五章 经络学说与内科之经病经证理论 453
第一节 经气经病理论 453
第二节 三阳三阴的七种排列顺序 454
第三节 血脉血络理论与微小血管炎 459
第四节 经水理论络结理论与淋巴结炎 468
第五节 奇经八脉理论的临床运用 471
第六节 宗筋理论与前阴宗筋痿软证 474
第十六章 中医治病学说 481
第一节 《内经》治已病理论 481
第二节 《内经》之六经辨病理论 487
第三节 异同理论与同病异治理论 494
第四节 标本理论与治标治本理论 501
第五节 正治与反治理论 510
第六节 治法治则理论 516
第七节 毒药治病理论与以毒攻毒理论 522
第八节 中医祛邪理论与抗感染的四大治法及其机制 529
第九节 风湿病免疫病祛法除法的探讨 540
第十节 风湿病免疫病7+1与3+1的观点 543
第十七章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学说 548
第一节 辨病论治理论是经典的传统的 548
第二节 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创新 550
第三节 八纲辨证理论 553
第四节 症状治疗理论 556
第五节 笔者辨查论治理论的提出 558
第六节 寻找和使用特效方特效药 563
第七节 分型论治不是中医的传统 566
第八节 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道路 567
第十八章 《内经》之中药和方剂学说 572
第一节 上古人之治病 572
第二节 中药之升降浮沉理论 573
第三节 四气五味理论 576
第四节 药食同源理论 580
第五节 药食宜忌理论 582
第六节 方剂之君臣佐使理论 585
第七节 《内经》中的方剂 591
第十九章 治未病与养生学说 596
第一节 《内经》之养生理论 596
第二节 治未病理论 599
第二十章 医德医风学说 606
第一节 《内经》提出的医德和过失 606
第二节 孙思邈提出的四德四风 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