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慧与实践探索丛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红娟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208152496
  • 页数:284 页
图书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问题。本书以问题意识为引导,在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性尝试,着重探讨实践如何表达理论创新的诉求、理论创新如何实现以及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三个问题,尝试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逻辑,旨在总结历史经验,为我们自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引言 1

一、研究缘起:问题与特质 1

0.1.1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 1

0.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质 4

二、已有研究 9

0.2.1国内研究现状 9

0.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0.2.3相关概念界定 1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视域下实践逻辑研究的必要性 33

第一节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认识 33

1.1.1结合论 33

1.1.2理论创新论 35

1.1.3其他相关论点 3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解析 38

1.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结构分析——基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39

1.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三重解构 42

1.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矛盾的对立统一 44

1.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的外在体现 4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阐释中实践逻辑的“合法性” 48

1.3.1本质之内在性的理论定位 48

1.3.2本质之超越性的现实依据 51

1.3.3实践逻辑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 54

第二章 问题的凸显与表达:实践对发展理论的诉求 58

第一节 实践作为起点之缘由 58

2.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问题 58

2.1.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向 61

2.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特质 64

第二节 实践诉求之生成进路 68

2.2.1认识与实践差异性存在:实践诉求生成之可能 69

2.2.2辩证唯物主义视域内理论与实践的演化 73

2.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实践诉求生成的具体路径 76

第三节 实践诉求之表达 82

2.3.1实践诉求具体表达:矛盾的凸显与变迁 83

2.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践诉求表达 88

2.3.3表达方式一:问题沉淀与过滤——“基本问题”的生成 95

2.3.4表达方式二:非“基本问题”的演化 98

第四节 实践诉求之定位 102

2.4.1共时性维度:在时代中定位 102

2.4.2历时性维度:在历史中定位 106

2.4.3现时性维度:在现实中定位 110

第三章 实践互动与理论创新:理论生成的四个环节 116

第一节 调查研究 116

3.1.1调查研究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 117

3.1.2调查研究实例枚举 120

3.1.3作用一:明晰事实 128

3.1.4作用二:统一思想 130

第二节 定点试验 134

3.2.1定点试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135

3.2.2定点试验实例枚举 138

3.2.3作用一:降低运行风险 142

3.2.4作用二:推动理论内生 145

第三节 经验汲取 150

3.3.1总结实践经验 150

3.3.2作用:理清关联关系 155

3.3.3借鉴国际经验 158

3.3.4作用:提取“共性”要素 163

第四节 理论提升 166

3.4.1从经验到理性:理论生成的关键 167

3.4.2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170

3.4.3理论内部突破 173

第四章 大众认同与践行理论:理论走向实践的三重转化 179

第一节 转化障碍 179

4.1.1认知误区 180

4.1.2认同障碍 184

4.1.3利益阻滞 187

第二节 学理化 191

4.2.1理论的内部分解 191

4.2.2理论的内在建构 194

4.2.3学理化双重效用 196

第三节 大众化 200

4.3.1理论前提 200

4.3.2实现路径 204

4.3.3存在问题 207

4.3.4对策分析 210

第四节 现实化 214

4.4.1制度规约 214

4.4.2政策转化 217

4.4.3条件与限度 220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的整体审视与现实启示 224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整体建构的有效链接 224

5.1.1问题意识主导方向 225

5.1.2整体建构相对滞后 229

5.1.3二者的有效链接 232

第二节 理性选择与经验汲取的恰当契合 235

5.2.1理性选择的回归 236

5.2.2经验汲取的勃兴 239

5.2.3两者的恰当契合 242

第三节 灵魂性与灵活性张力的适度制衡 247

5.3.1张力的存在 247

5.3.2限度的突破 249

5.3.3正确的态度 253

结语 研究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逻辑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258

参考文献 264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