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
1.1 研究背景 2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1.3 文献综述 6
1.3.1 国外文献综述 7
1.3.2 国内文献综述 27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 30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2
1.5.1 研究对象 32
1.5.2 研究方法 34
2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概念框架 35
2.1 上市公司破产的相关概念 36
2.1.1 破产 36
2.1.2 财务困境 39
2.1.3 ST、PT、退市 41
2.1.4 准破产上市公司 43
2.2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前提 52
2.2.1 经济人假设 52
2.2.2 有限理性假设 53
2.2.3 机会主义假设 54
2.3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主体 57
2.4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动机 59
2.4.1 效率性动机 59
2.4.2 机会主义动机 60
2.5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内容 63
2.6 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效率 64
3上市公司破产时机的选择 67
3.1 上市公司破产与否的选择 68
3.1.1 信息披露问题 70
3.1.2 谈判成本与合作问题 73
3.1.3 破产成本 75
3.1.4 代理问题 76
3.1.5 上市公司自身因素 79
3.1.6 中国的现实情况分析 80
3.2 上市公司破产具体时机的选择 88
3.2.1 破产时机选择的重要性 88
3.2.2 破产时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90
3.2.3 中国的现实情况分析 97
4上市公司破产程序的选择 99
4.1 破产程序选择的理论模型与判断依据 100
4.1.1 破产清算与重整的法官决策模型 100
4.1.2 企业存续与否的判断依据 104
4.2 破产程序选择的现实矛盾 107
4.2.1 破产中的利益冲突 107
4.2.2 破产中的控制权冲突 111
4.2.3 破产中的价值评估 117
4.3 破产程序选择的博弈分析 128
4.3.1 破产程序中的博弈类型 128
4.3.2 债务企业与债权人的博弈分析 130
5上市公司破产程序选择的效应研究 135
5.1 破产重整效率的实证分析 136
5.1.1 文献回顾 137
5.1.2 研究设计及数据来源 139
5.1.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40
5.1.4 实证检验及分析 143
5.1.5 主要结论 154
5.2 破产和解效率的案例研究 158
5.2.1 引言 158
5.2.2 案例的基本情况 159
5.2.3 案例分析 164
5.2.4 研究结论 167
6上市公司破产与否的效应研究 169
6.1 破产公告的市场效应 170
6.1.1 文献回顾 171
6.1.2 研究假设 173
6.1.3 样本的选取及研究方法 174
6.1.4 实证结果 175
6.2 延迟破产的准破产上市公司的市场及经营绩效研究 180
6.2.1 准破产公司“破产”前后财务指标变动分析 182
6.2.2 准破产公司“破产”前后与配对公司经营绩效及市场绩效比较 187
7结论与建议 197
7.1 本书的主要结论 198
7.2 主要政策建议 204
7.2.1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防止内部人拖延破产 204
7.2.2 强化破产清算的地位,避免“坏”企业借破产重整而转嫁负担 205
7.2.3 投资者理念创新及风险观念培育 206
7.2.4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法制环境 207
7.2.5 加快破产法司法解释与配套措施的制定 208
7.2.6 制定破产会计制度,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 209
7.3 本书的局限性以及未来拓展方向 211
7.3.1 局限性 211
7.3.2 未来拓展方向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