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能源革命与应对气候变化 1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了全球能源变革,但仍面临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 1
一、推动能源变革和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对策 2
二、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必须加大能源转型的速度和力度 3
第二节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我国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 5
一、促进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大幅度下降是统筹经济发展与减排二氧化碳的核心指标 5
二、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能源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 7
三、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加速能源变革和低碳转型 8
第三节 实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战略,强化超前部署和行动措施 9
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立高效节能的能源消费体系 10
二、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12
三、深化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保障 14
第四节 深度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提升国家影响力和话语权 16
一、准确判断和把握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 17
二、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话语权和软实力 18
参考文献 20
第一章 中国低碳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22
第一节 中国国内低碳转型的努力和成效 22
一、政府积极推进节能和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工作 22
二、GDP能源强度显著下降 23
三、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25
四、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28
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 29
第二节 中国低碳转型的形势与挑战 30
一、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呈持续增长趋势 31
二、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和单位能耗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处于较高水平 33
三、化石能源消费是造成国内资源环境制约的重要原因 34
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引起技术领域的新竞争 34
第三节 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和任务 35
一、我国2020年后自主决定贡献(NDC)目标 35
二、我国实现自主贡献目标将比发达国家付出更大努力 36
三、低碳发展必须统筹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应 37
四、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要以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38
参考文献 39
第二章 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41
第一节 中国能源消费和利用的形势 41
一、总体形势 41
二、具体情况 42
第二节 工业部门能源利用和节约 54
一、概述 54
二、“十二五”期间的工业能源利用情况 55
三、工业能源利用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 58
四、未来关键节能低碳技术分析 60
第三节 建筑部门能源利用和节约 66
一、概述 66
二、我国建筑部门能源消耗现状 69
第四节 交通部门能源利用和节约 82
一、交通部门概况 82
二、交通部门的特点与趋势 84
三、交通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 87
四、未来节能潜力研究 90
五、政策建议 91
第五节 转变消费观念、引导合理能源需求 93
一、能源消费观念需求转变 93
二、转变社会公众消费观念 94
三、观念转变将带来显著节能效果 94
参考文献 95
第三章 加速常规化石能源的清洁低碳转型 100
第一节 我国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100
一、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100
二、我国能源结构低碳化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趋势 101
第二节 清洁煤技术 103
一、煤化工现状与问题 103
二、中国煤化工发展趋势 106
三、煤化工产业国家相关政策 107
四、煤化工技术进展 110
第三节 煤电清洁高效技术 115
一、概述 115
二、发电装备技术的发展 116
三、循环流化床技术 117
四、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123
五、中国电力生产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排放分析 129
第四节 中国天然气利用情况 133
一、概述 133
二、我国天然气的资源、利用及规划 134
三、天然气利用的领域及作用 137
参考文献 138
第四章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142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 142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情况概述 142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 143
三、发展趋势 156
四、成本 161
五、障碍与问题 166
六、可再生能源发展减排效益及生物天然气案例分析研究 169
七、可再生能源相关政策 176
第二节 核能 179
一、引言 179
二、历史和现状 179
三、发展趋势 186
四、减排效益 187
五、利用成本 188
六、存在障碍和解决措施 190
参考文献 192
第五章 大力推进新型能源技术发展 196
第一节 开发非常规油气 196
一、范畴和属性 196
二、非常规油气开发和利用现状及规划 199
三、非常规油气开采的环境影响问题 200
第二节 发展新型能源 201
一、突破技术、成本障碍,加快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201
二、加强资源勘探,加快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步伐 207
三、大力推动快堆的研发与示范运营 211
第三节 CCS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 218
一、CCS技术基本概念 218
二、CCS技术的重要意义 220
三、国际应用和发展现状 221
四、中国CCS技术的发展现状 223
五、CCS技术现状和应用前景评估 228
参考文献 233
第六章 提升先进能源技术的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236
第一节 项目经济技术评价方法和增量减排成本测算方法 236
一、一般项目评价方法 236
二、减排项目增量成本测算 237
第二节 综合效益分析 248
一、可再生能源“综合效益”的内涵 248
二、可再生能源综合效益研究方法学 250
第三节 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及电动汽车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生命周期分析 262
一、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与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分析背景 262
二、国内外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分析研究现状 265
三、主要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LCA研究 267
第四节 能源与水、粮食等的纽带关系研究 279
一、能源与其他要素具有纽带关系 279
二、中国能源与水纽带关系 282
三、中国节能政策的节水效益分析 288
第五节 能源政策的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益分析 300
一、绿色锅炉工程 302
二、煤电“上大压小”行动 303
三、油品加速升级行动 303
四、城乡煤改气行动 304
五、城市公车完全电动化工程 305
六、加速发展天然气汽车行动 306
七、提高农村能源利用集中度 307
附录:投入产出系数的RAS过程 308
参考文献 310
第七章 努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早日达峰 317
第一节 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的理论与条件分析 317
一、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时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年下降率与GDP年增长率的关系 318
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时单位能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年下降率与能源消费年增长率的关系 319
三、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值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年下降率与人口年增长率的关系 320
第二节 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的规律分析 321
一、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出现在基本完成工业化阶段之后 321
二、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总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一般滞后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间 322
三、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值时间一般早于能源消费总量达峰值时间 322
四、发达国家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要早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峰值时间 323
五、不同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时的水平有较大差别 323
第三节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及达峰值的情景分析 324
一、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趋势分析 324
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早日达峰的情景分析 327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评价 329
第四节 促进二氧化碳排放尽快达峰值的战略和政策 331
一、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实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减排二氧化碳多方共赢的协同对策 331
二、统筹协调,制定分阶段、分部门、分地区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和峰值目标 332
三、加强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推动能源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34
四、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 335
参考文献 336
第八章 确立我国中长期低碳发展路径 338
第一节 关于低碳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和国际贸易隐含性碳排放的研究综述 339
一、低碳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 339
二、国际贸易隐含性碳排放 340
第二节 全球能源经济模型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344
一、全球能源经济模型 344
二、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348
第三节 未来路径选择和成本效果分析 350
一、“十二五”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项改革措施分析 350
二、贸易政策对于中国的国际贸易隐含性碳排放分析 358
参考文献 363
第九章 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 367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是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有相应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367
一、深化改革,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是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根本保障 368
二、当前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转变 368
三、统筹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70
四、统筹结构性节能和技术节能,要大力提高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益 371
五、统筹城市布局和社会的消费导向,促进低碳社会的建设 371
六、统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要促进城乡一体化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 372
七、统筹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和智能化,两者要统筹规划,互相促进 372
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制订明确的低碳发展目标和进程 372
第二节 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 373
一、我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背景 373
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建设 374
三、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体系设计 376
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380
五、碳排放权交易有力推动了试点地区的低碳发展 380
六、尽管试点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381
第三节 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381
一、北京碳交易试点概况 381
二、碳市场制度设计 385
三、北京碳市场试点特征 387
四、案例分析:碳价稳定机制 391
五、主要成效、挑战及其对全国碳市场建立的借鉴 396
第四节 推动全国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 399
一、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布局和进展 399
二、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宏观影响分析 402
第五节 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408
一、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我国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408
二、全国碳市场建设需要制度先行,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408
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应分阶段逐步推进 409
四、相关主管部门和重点排放单位应尽早做好准备 409
五、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创新 409
参考文献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