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红利 工作与生活中最有价值的认知工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斯科特·佩奇著;贾拥民译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53673851
  • 页数:448 页
图书介绍:《差异》是一本阐述“多样性大于能力”法则的书。在复杂的多人世界中,最核心的问题说到底其实只有一个:人与人之间如何实现高效率的合作。对于这个问题,有人习惯从道德制高点发问,“为什么我们人类就是不能和睦相处呢?”。斯科特·佩奇避开了这个陷阱,他问的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们在一起怎样才能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他给出的答案是,要保持人们的多样性:在解决复杂问题和进行预测时,多样性的群体比同质化专家或由能力虽强但不具备多样性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更有优势、更有效率;而且,在特别需要创造力的组织和任务中,多样性尤其重要。

引言 解剖多样性 1

礼来公司的故事 2

多样性猜想 6

本书的结构 8

第1部分 多样性认知工具箱 27

01多样性视角 27

让所有人各尽其能鼎力相助 30

什么是视角 34

多样性视角的好处 38

三个游戏的启示 40

构建新视角 46

视角越多,找到全局高峰的机会越大 49

喜忧参半的相同视角 53

好视角可以化难为简 56

02多样性启发式 57

什么是启发式 60

旅行商问题 62

四种常见的启发式 65

多样性启发式有助于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76

03多样性解释 81

给物品分类的故事 85

什么是解释 88

高架列车线路问题 94

归并,找到更好解释的妙方 97

04多样性预测模型 99

什么是预测模型 102

经验模型 104

理论模型 109

多样性预测模型的力量 112

05智能,取决于智商还是认知工具箱 113

智能≠智商 117

工具箱框架 126

三个模型:扑克牌、梯子和树 126

掌握更多独特的工具很重要 134

智能=认知工具多样性 136

第2部分 多样性工具的价值 141

06多样性与解决问题 141

难题,多样性视角和启发式的用武之地 143

5万棋手对战卡斯帕罗夫 144

个体多样性与问题解决团队 150

三个重要结论 156

多样性>能力 163

“自然选择”是把双刃剑 176

个人贡献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178

人机之争:谁的视角更多 181

多样性的好处 184

07信息集结 187

群体的智慧 190

信息集结的四大模型 193

多样性让群体预测更准确 207

08多样性与预测 209

一个关于“群体智慧”的例子 212

多样性预测定理 217

群体的疯狂 225

多样性的免费午餐 227

群体VS专家 235

能力很重要,多样性也很重要 244

芒格是怎样做决定的 247

第3部分 多样性总是好的吗 251

09多样性偏好 251

偏好的排序 253

空间偏好 258

手段VS目的 262

没有偏好,就不会有更多的认知工具 265

10偏好集结的四个可能结果 267

结果1:群体偏好可能根本不存在 271

阿罗不可能定理 274

结果2;“一对一投票”中没有胜利者 281

麦凯尔维循环定理 285

结果3:投票过程可能被操纵 289

结果4:多样性导致公共资源短缺 295

基本偏好多样性和工具偏好多样性的差异 296

11工具箱与偏好的互动 299

偏好不同,选择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301

多样性“碰撞” 305

多样性导致的偏好循环 308

益处多多的多样性 310

第4部分 认知多样性红利 315

12认知多样性的起源 315

训练与经验 319

身份 322

意外发现的能力 326

13用数据说话 331

如何解读数据 333

戴蒙德的新观点 335

多样性的收益 337

城市生产力与多样性 348

让认知多样性为我所用 354

第5部分 实现“多样性优于能力” 357

14获取多样性红利的12个干法 357

干法1:用“超可加性”创造神奇 358

干法2:兼容并蓄 360

干法3:多听外部声音 362

干法4:既关注多样性,也关注能力 364

干法5:激励多样性的公民 364

干法6:让员工参与市场预测 366

干法7:鼓励跨学科研究 367

干法8:区分基本偏好与工具偏好 368

干法9:利用好基本偏好多样性 369

干法10:坚定“多样性优于能力”的信念 370

干法11:将多样性逻辑应用于招生、招聘和任命 371

干法12:在神秘事物面前保持谦卑 388

结语 多样性就是更多的机会 391

致谢 永不停歇的人生 397

附录 英文版再版前言 403

注释 411

译者后记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