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影响宋美龄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因素 1
第一节 学前期接受的思想培育 1
第二节 学校期获得的思想塑造 8
一、学校教育的影响 8
二、社会教育的影响 15
第三节 调适期进行的思想抉择 28
一、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特点 28
二、择偶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意向 39
第四节 宋美龄政治资质分析 50
第二章 早期政治观念的初步形成与展现(1927年—1937年) 62
第一节 蒋宋联姻中的政治意义 62
第二节 政治信念的初步养成(1927年12月—1931年6月) 75
一、婚后的磨合 75
二、国内外形势的催化 87
三、实际工作的磨炼 95
第三节 政治信念的低迷(1931年6月—1933年10月) 103
一、精神遭受的打击 104
二、疾病带来的困扰 107
三、走出低迷的导引 113
第四节 政治信念的复苏和增强(1933年10月—1937年7月) 118
一、政治活力的恢复 118
二、政治观念的形成 126
三、政治观念的展现 152
第三章 抗日战争中政治思想的飞跃(1937年—1945年) 157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宣传与襄助(1937年7月—1938年年底) 157
一、对外争取援华抗日 159
二、对内动员团结抗日 204
第二节 战略相持阶段的思想升华(1938年年底—1941年年底) 226
一、“妇女界的领导人” 226
二、坚信“中国永生” 243
第三节 抗战后期对国际问题的思考(1942年年初—1945年) 283
一、对中国国际地位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284
二、赴美宣传和战后国际新秩序思想 298
三、与蒋介石之间的意见分歧 327
四、理想化的世界和平观念 339
第四章 抗日战争后政治思想的固化及对台湾前途的忧虑(1946年—2003年) 343
第一节 对内战和美援的态度(1946年—1950年) 343
第二节 顽固的反共意志和抵制“两个中国”谬说(1950年—1975年) 360
一、顽固的反共意志 362
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369
第三节 对“自由世界”的忧虑(1975年—1987年) 393
第四节 老干新枝的期待与静默(1988年—2003年) 401
第五章 宗教信仰对其政治心路的影响 414
第一节 来源于家族的宗教信仰及早年印象 414
第二节 对宗教信仰认识的转变 416
第三节 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421
第四节 宗教信仰是其政治心路的重要导引 430
参考文献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