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国情与农民历史地位(国情篇)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国情战略与农民问题走势 3
一、中国社会结构与中国共产党的国情观 3
二、农村、农业和农民 13
三、农民问题战略态势与历史演进 20
第二章 农民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定位 29
一、农民阶级结构的历史界定 29
二、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角色地位 37
三、党对农民问题认识的分歧与争论 44
第三章 解决农民问题的首要内容 55
一、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 55
二、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60
三、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与发展模式 66
第二篇 三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之路(道路篇)第四章 中国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独特道路 73
一、农民是民主革命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73
二、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心所在 79
三、党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艰难探索 82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模式及其成功实践 92
第五章 中国式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之源 102
一、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合作化 102
二、农业合作化高潮与三大改造的完成 110
三、农业基础地位与中国工业化道路 119
四、农业合作化中的失误及其影响 128
第六章 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突破口 139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139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创举 144
三、党对农业生产责任制认识的分歧与统一 156
第三篇 物质利益原则和农民积极性的发挥(利益篇)第七章 党的农民社会群体利益观 167
一、农民群体利益的分析方法与衡量标准 167
二、不同时期农民经济利益需求与特征 178
三、物质利益原则与农民积极性的发挥 187
第八章 调整与优化农民利益结构 193
一、农民社会角色转换和农业生产力解放 193
二、农民两种生产积极性及认识误区 198
三、农民利益获得机制的制衡与失衡 204
第九章 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问题与对策 216
一、新时期农民积极性的战略地位 216
二、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基本前提 224
三、校正利益天平,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31
第四篇 党在农村政治优势的建立与加强(保障篇)第十章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247
一、农民动力与惰力的两重性及其正确处理 247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工作的生命线 253
三、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素质的提高 268
第十一章 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农联盟基础 272
一、工农联盟的历史必然性 272
二、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284
三、工农联盟发展的新趋势和措施保障 295
第十二章 农村政治建设与基层党组织作用 300
一、党在农村政治优势的建立与加强 300
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与基层党组织建设 314
三、党群关系和行政效力 327
第五篇 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的主体作用(发展篇)第十三章 现代化农业需要现代化农民 333
一、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知识化 333
二、农村城市化与农民非农化 341
三、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化 352
第十四章 农民的根本出路和农业发展多元图景 359
一、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农民脱贫致富 359
二、科技兴农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366
三、一元经济结构与多元经济并存 373
四、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381
第十五章 建构农民的精神家园 389
一、转变陈旧的思维方式 389
二、更新古老的生活观念 395
三、建设新型的知识结构 403
四、树立现代的政治意识 410
第六篇 迎接挑战,走向新世纪(启示篇) 419
第十六章 经验与借鉴 419
一、党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 419
二、三位伟人对解决农民问题的构想和实践 423
三、国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433
第十七章 启迪与挑战 446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46
二、农民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 453
三、农民新世纪走向 460
主要参考书目 476
后记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