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电影与国家形象:想象与建构 1
一 国家形象:历史与现实之间 1
二 国家形象体系的建构 3
三 电影:中国国家形象的想象与建构 18
四 研究现状 21
五 研究体系的建构 32
第一章 中国电影: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与想象 36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中国”的自我镜像 38
一 80年代:三代同堂的改化中国 40
二 90年代:第六代的边缘中国 42
三 21世纪:商业电影的全球化中国 43
第二节 中国形象跨文化交构路径:国际电影节获奖 44
一 研究区间与文本选取 47
二 国际电影节获奖特征 50
三 获奖效应与国家形象 54
第二章 人像 71
第一节 艺术形象 74
一 女人:压抑扭曲的东方想象 75
二 男人:阴性萎缩的传统中国 86
第二节 明星形象 93
一 明星:华语电影明星、中国形象 95
二 中国:明星、女明星、国际获奖 99
三 东方化的“谋女郎”:巩俐与章子怡 101
第三节 导演形象 121
一 导演谱系与中国形象 122
二 谢晋与第四代:启蒙、反思与变革 123
三 张艺谋、陈凯歌与第五代:东方浪漫和民俗中国 124
四 张元、王小帅和贾樟柯与第六代:地下独立与边缘体验 136
第三章 族像 140
第一节 族像与国家形象 140
一 族像:民族共同体、民族国家、少数民族 141
二 少数民族电影与国际电影节获奖:少数与主流 144
第二节 典型文本:西藏电影 146
一 边缘化与他者文化身份 149
二 民族化的定势显现 151
三 后殖民语境的“妖魔化” 152
四 世俗与宗教、民族与现代的纠结 154
第四章 空间像 158
第一节 乡村形象 161
一 与文学共生的“乡村迷恋” 161
二 第五代之前的乡村空间 162
三 第五代的乡村呈现和国家形象建构 167
第二节 县镇形象 178
一 第四代县镇:政治话语和人性道德的缝合 178
二 第五代:人性幽禁和历史审视的并现 179
三 第六代:山西汾阳县城与贾樟柯式现实中国 183
第三节 城市形象 184
一 历史性建构和全球化想象 189
二 空间生产和身体言说 201
第四节 台湾形象 215
一 悲情“弃子” 217
二 现代“游子”:“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模式——文化冲突和东西和解 232
第五章 符号像 236
第一节 场景符号 239
一 自然符号 239
二 建筑符号 241
三 器物符号 244
四 身体符号 244
五 服饰符号 245
六 色彩符号 246
第二节 语言符号 258
一 独语 258
二 对白 261
第三节 音乐符号 264
一 民族器乐 264
二 民歌 265
三 戏曲(京剧) 276
四 现代音乐 279
第六章 产业像 281
第一节 电影产业 282
一 产品数量 282
二 受众、影院和票房 284
三 国际市场占有率 288
第二节 电影管理 294
一 电影审查:行政干涉和政治过敏 298
二 缺乏电影的合理分级 303
结语 313
参考文献 316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325
博士后在站期间科研成果 327
后记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