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夷中西 中华哲学史上“批评格式”变迁考》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耀南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010177243
  • 页数:703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哲学批评、哲学批评学及哲学批评史 1

一、哲学批评与哲学批评学 2

二、中华哲学批评史 9

三、欧西哲学批评史 20

第一篇 原创文化期:“效用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 27

第一章 对于儒家之批评 27

一、《墨子·非儒》对于“孔某”及“儒家”之批评 28

二、《韩非子》对于孔子与儒家之批评 30

三、《礼记·经解》对于“六经”之批评 42

四、《盐铁论·论儒》对于“儒学”之批评 44

五、扬雄《扬子法言·五百》对于儒家之批评 46

第二章 对于道家与墨家之批评 50

一、《韩非子·解老》对于《老子》之批评 50

二、《韩非子·喻老》对于《老子》之批评 54

三、《孟子·滕文公》之“辟杨墨” 61

四、《韩非子·显学》对于墨家之批评 64

第三章 对于诸子百家之批评 68

一、《庄子·天下》对于“一曲之士”之批评 68

二、《荀子·非十二子》等对于诸子之批评 73

三、《吕氏春秋·慎势》等对于百家之批评 77

四、《淮南子·要略》对于“诸子之学”之批评 79

五、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对于“六家”之批评 82

六、《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于“诸子之学”之批评 84

七、《白虎通义》对于“五经”、“五行”等之批评 89

八、“效用优先”格式之检讨 95

第二篇 佛禅兴盛期:“智慧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 103

第一章 佛禅兴盛期与“智慧优先”格式 103

一、“智慧优先”格式之起点 103

二、“三教论争”中批评格式之乖戾 106

三、隋唐以降“智慧优先”格式居强势 107

第二章 对于儒家之批评 112

一、王充《论衡·问孔》对于孔子及孔门之批评 113

二、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对于儒者之批评 121

三、李翱《复性书》对于儒学之批评 124

四、智旭《周易禅解》等对于儒典之批评 128

第三章 对于道家之批评 145

一、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对于庄子之批评 145

二、宗密《原人论》对于儒、道之批评 155

三、王雱《老子注》及《南华真经新传》对于老、庄之批评 159

四、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对于庄子之批评 169

第四章 对于释家之批评 188

一、牟子《理惑论》对于佛教之批评 189

二、“判教”之格式 195

三、圜悟克勤《碧岩录》对于“智慧优先”格式之强化 201

第五章 对于人物与诗之批评 220

一、刘劭《人物志》对于人物之批评 220

二、人物品评之格式的转换 225

三、严羽《沧浪诗话》之“以顿悟喻诗” 228

第六章 对于学术史之批评 243

一、朱熹《伊洛渊源录》论宋代理学源流 243

二、周汝登《圣学宗传》论儒、佛原本不二 246

三、黄宗羲《明儒学案》以阳明“心学”为中心 251

四、孙奇逢《理学宗传》以程朱、陆王“两大派”为中心 258

五、“智慧优先”格式之局限 262

第三篇 西学兴盛期:“本体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 265

第一章 西学兴盛期与“本体优先”格式 265

一、“本体优先”格式之起点 266

二、“本体优先”格式之内涵 270

三、“本体优先”格式之最早使用者 272

四、利玛窦《记法》(1595)对欧西哲学之介绍 276

五、高一志《童幼教育》(1620)对欧西哲学之介绍 278

六、艾儒略《西学凡》(1623)对欧西哲学之介绍 283

七、毕方济《灵言蠡勺》(1624)对欧西哲学之介绍 289

八、晚清以降中华哲学批评与“本体优先”格式 297

九、“尚强尚力”格式之输入与歧变 303

十、哲学批评之三期与社会发展之三段 315

第二章 对于儒家与儒学之批评 317

一、利玛窦《天主实义》(1595)中之“儒西之争” 317

二、利玛窦《畸人十篇》(1608)中之“儒西之争” 325

三、孙璋《性理真诠》(1753)中之“儒西之争” 329

四、吴虞著述中之反孔非儒 332

五、冯友兰《新理学》对于“理学”之批评 334

六、张东荪《知识与文化》等对于“理学”之批评 340

七、“冯氏释读”与“张氏释读”之对决 345

第三章 对于中华“三教”之批评 353

一、利玛窦《天主实义》中“本体优先”格式之运用 353

二、利玛窦《天主实义》对于儒释道之批评 359

三、艾儒略《三山论学纪》(1627)对于儒释道之批评 370

四、艾儒略《万物真原》(1628)对于中华“好道之士”之批评 377

五、汤若望《主制群征》(1629)中“本体优先”格式之运用 383

第四章 中华“三教”对于“西学”之批评 388

一、杨廷筠《代疑篇》(1621)对于“西学”之质疑与答疑 389

二、徐昌治《破邪集》(1639)对于晚明哲学批评格式之评估 398

三、许大受《圣朝佐辟》(1639)十辟“西学” 403

四、陈侯光《辨学蒭言》(1639)五辨“西学” 412

五、黄贞《尊儒亟镜》(1639)七说“西学” 417

六、虞淳熙《天主实义弑生辨》(1639)等对于“西学”之批评 422

七、智旭《辟邪集》(1643)二十七驳“西学” 425

第五章 近百年“哲学史”著述中“本体优先”格式之运用 433

一、谢著《中国哲学史》锁定“本体优先”格式 433

二、胡著《中国哲学史大纲》重申“本体”义 437

三、冯著《中国哲学史》再续“本体”义 438

四、蔡著《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所总结者 439

五、郭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所总结者 441

六、贺著《当代中国哲学》所总结者 442

第六章 走出“本体优先”格式之尝试 444

一、以“欧西哲学资源”为路径者 444

二、以“知识论居先”为路径者 447

三、以“知识社会学”为路径者 455

第四篇 华学复兴期:“全盘化西”格式之生成与未来哲学批评 481

第一章 明清间:甲申(1644)前后“以中化西”之努力 481

一、“自西徂东”问题 481

二、“中西并置”:初级应对格式 491

三、“以中化西”:高级应对格式 496

第二章 清民间:辛亥(1911)前后“以中化西”之努力 508

一、“中国文化西来说”之提出及中国学者之附和 508

二、“中西并置”:初级应对格式 523

三、“西学中源”:高级应对格式 533

第三章 一阳复始:“以中化西”之作为“晚年定论” 558

一、康有为之“晚年定论”:以佛、耶、回为儒之三环节 559

二、章太炎之“晚年定论”:中华无神教“远胜欧洲神教” 565

三、梁启超之“晚年定论”:“儒家哲学比西方哲学阔大得多” 593

第四章 贞下起元:庚辰(2000)前后“以中化西”之尝试 610

一、张世英等:重点深化“中西并置”格式 610

二、“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之讨论:“中西并置” 621

三、四位学者之开创性工作:“以中化西”之尝试 626

四、确立“中式眼光”之尝试 633

第五章 “否极泰来”:“大者优先”格式指导下之哲学批评 640

一、中华儒释道三教中之“大者优先” 642

二、“大者优先”之第一义:“大和”优先 649

三、“大者优先”之第二义:“大义”优先 661

四、“大者优先”之第三义:“第三极”优先 670

五、“大者优先”格式之目标:“以中化西”与“全盘化西” 676

主要参考文献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