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才测评概述 1
第一节 人才测评的基本概念 1
一、关于对人的理解 1
二、人才测评的内涵 2
三、人才测评的内容 3
四、人才测评的特点 6
第二节 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础 8
一、人的差异理论 8
二、人的素质稳定性 12
三、人的素质可知可测性 13
第三节 人才测评的意义与功能 13
一、人才测评的意义 13
二、人才测评的功能 15
第四节 人才测评的方法 16
一、心理测验 17
二、笔试法 17
三、面试法 18
四、无领导小组讨论 18
五、公文筐测验 19
六、评价中心技术 20
七、考核法 21
八、履历分析法 22
第五节 人才测评的原则 22
一、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22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23
三、精确与模糊相结合 23
四、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24
小结 24
关键词 24
思考题 24
第二章 人才测评的起源与发展 25
第一节 西方人才测评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25
一、人才测评与考试的渊源 25
二、心理测验的产生 25
三、心理测验在人才测评中的应用 27
四、人才测评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28
第二节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渊源 29
一、上古—春秋战国 30
二、汉—隋前 31
三、隋唐一清末 35
第三节 中国人才测评兴起和发展 37
一、萌芽与停滞时期20世纪20年代—70年代) 37
二、复苏阶段(1980—1988年) 38
三、初步应用阶段(1989—1992年) 39
四、繁荣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 39
第四节 人才测评的现状 40
小结 42
关键词 43
思考题 43
第三章 测评原理 44
第一节 人才测评中的信度分析 44
一、信度的理论 45
二、信度的种类和估计方法 46
三、影响信度的因素 50
四、概化理论简介 51
第二节 人才测评中的效度分析 53
一、效度的理论 54
二、效度的种类和估计方法 55
三、影响效度的因素 61
第三节 人才测评中的项目分析 63
一、项目难度 64
二、项目区分度 67
三、项目反应理论 70
第四节 人才测评中分数的解释 74
一、参照常模的分数解释 74
二、参照效标的分数解释 77
小结 80
关键词 80
思考题 80
第四章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81
第一节 胜任力 81
一、胜任力概述 81
二、胜任力研究的主要学派 84
三、胜任力特性 85
四、胜任力构成 86
五、胜任力的分类 89
第二节 胜任力模型 90
一、概述 90
二、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原则 93
三、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方法 94
四、胜任力模型建立步骤 99
五、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注意事项 101
第三节 胜任力与人力资源管理 101
一、基于胜任力的工作分析 102
二、胜任力模型在招聘管理中的作用、意义及应用方法 102
三、胜任力模型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意义及应用方法 103
四、胜任力模型在培训管理中的作用、意义及应用方法 104
五、胜任力模型在薪酬管理中的作用、意义及应用方法 105
六、胜任力模型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105
本章案例 106
小结 109
关键词 110
思考题 110
第五章 基于胜任力的心理测验法 111
第一节 心理测验法概述 111
一、心理测验的定义与分类 111
二、心理测验的历史 113
三、心理测验的准则 118
第二节 常用的心理测验法 119
一、量表法 119
二、行为观察法 126
三、投射测验法 132
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实施 138
一、测验工具的选择 138
二、测验结果的报告 140
本章案例 143
小结 150
关键词 150
思考题 150
第六章 笔试法 151
第一节 笔试法概述 151
一、笔试的定义及历史 151
二、笔试的类型 153
三、笔试在招聘中的作用 153
四、笔试的优势与不足 154
第二节 题目的设计和编制 155
一、题目的来源 155
二、题目编写的原则和格式 155
三、常用题目类型与编制的注意事项 158
四、题目的编排 173
第三节 笔试的实施与计分 174
一、实施笔试前的注意问题 174
二、施测过程 176
三、笔试的计分与误差控制 178
四、申论的阅卷与计分 181
小结 184
关键词 184
思考题 184
第七章 面试法 185
第一节 面试法概述 185
一、传统的面试方法 185
二、面试法的类型 188
三、结构化面试概述 192
第二节 面试的设计 195
一、行为描述性面试的设计 195
二、情境性面试的设计 200
第三节 结构化面试的实施过程 203
一、结构化面试准备及相关程序 203
二、公务员招录结构化面试成绩的评定 208
三、面试评价结果的确定 214
本章案例 218
小结 224
关键词 224
思考题 224
第八章 无领导小组讨论 225
第一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述 225
一、什么是无领导小组讨论 225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特点 228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适用范围及主要功能 231
第二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设计 232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总体设计 232
二、题目设计的原理及原则 234
三、题目类型 236
四、题目设计的步骤 240
第三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施 241
一、实施前的准备 241
二、具体实施流程 243
三、评分与决策 245
四、施测中的注意事项 248
本章案例 249
小结 256
关键词 257
思考题 257
第九章 公文筐测验 258
第一节 公文筐测验概述 258
一、什么是公文筐测验 258
二、公文筐测验的主要功能 260
三、公文筐测验的发展趋势 262
第二节 公文筐测验的编制 263
一、公文筐测验编制的原则 263
二、公文筐测验编制的程序 266
三、注意事项 269
第三节 公文筐测验的实施 270
一、准备程序 270
二、测评阶段 272
三、评分阶段 276
四、公文筐测验使用注意事项 281
本章案例 281
小结 285
关键词 286
思考题 286
第十章 评价中心 287
第一节 评价中心概述 287
一、什么是评价中心 287
二、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 293
三、基于胜任力的评价中心 296
第二节 评价中心的设计 298
一、评价中心的测评原理 298
二、设计步骤 299
第三节 评价中心的实施 306
一、准备程序 306
二、正式实施 308
三、实施注意事项 313
本章案例 314
小结 320
关键词 321
思考题 321
第十一章 考核法 322
第一节 考核法概述 322
一、考核—一种有效的测评方式 322
二、考核法的起源与发展 325
三、考核体系的构成 326
四、考核的目的与原则 329
五、员工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330
第二节 常用的考核方法 332
一、以员工特征为导向的考核方法 332
二、以行为为导向的主观考核方法 337
三、以行为为导向的客观考核方法 342
四、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方法 349
第三节 考核法的实施与改善 353
一、考核实施的具体程序 353
二、影响考核的因素分析 359
三、考核的改善 361
本章案例 362
小结 364
关键词 364
思考题 364
第十二章 履历分析法 366
第一节 履历分析法概述 366
一、履历分析法的概念 366
二、履历分析法的特点 366
三、履历分析法的历史 367
第二节 履历分析法技术 368
一、履历分析法的原理 368
二、履历分析法的操作 370
第三节 履历分析法的评价 377
一、关于履历分析法的研究 377
二、履历分析法的意义 379
三、履历分析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79
四、履历分析法的发展 380
本章案例 381
小结 385
关键词 385
思考题 386
第十三章 计算机在人才测评中的应用 387
第一节 人才测评“E”化概述 387
一、人才测评工作日益“E”化 387
二、人才测评“E”化的理论依据 389
第二节 人才测评“E”化的方法 391
一、传统测评方法的“E”化 391
二、计算机化的现代测评方法 394
第三节 人才测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398
一、人才测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其作用 398
二、人才测评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399
三、人才测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 403
四、人才测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特点 403
本章案例 405
小结 409
关键词 409
思考题 409
第十四章 人才测评注意事项 410
第一节 人才测评工具的组合及设计程序 410
一、测评工具组合设计概论 410
二、测评工具组合、设计的原则和一般程序 411
第二节 针对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目的的人才测评 413
一、用于招聘的测评组合设计 413
二、用于考核的测评组合设计 416
三、用于晋升的测评组合设计 417
第三节 针对不同对象的人才测评 422
一、针对组织中不同的人员结构层次 422
二、不同职务层次的人才测评 426
三、不同岗位的人才测评 429
第四节 针对企业特征和不同需要的人才测评 431
一、针对不同行业特征的人才测评工具组合设计 431
二、针对企业规模和文化特征的测评组合设计 432
三、其他具体需要的人才测评 433
小结 435
关键词 435
思考题 435
附录1 人才测评技术在国家公务员考核实践中的应用 437
一、引子 437
二、现行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概述 438
三、考核方案实例 443
附录2 基于胜任力的人才测评—PC企业案例分析 453
一、公司简介及其人力资源现状 453
二、构建胜任力模型的基础工作 455
三、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流程 456
四、PC公司胜任力模型应用 461
参考文献 472
后记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