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 地球动力学意义》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旗,李承东著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2783204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花岗岩分类的应用入手,提出了花岗岩新的地球动力学意义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花岗岩?花岗岩最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是什么?并做了深入剖析。本书部分内容已见诸于杂志,内容广泛,富有新意。

第1章 花岗岩研究的两大主题 1

1.1 前言 2

1.2 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 2

1.2.1 幔源岩浆 2

1.2.2 壳源岩浆 3

1.3 大洋系列花岗岩和大陆系列花岗岩 3

1.4 ISMA花岗岩分类的含义 5

1.4.1 I型和S型花岗岩 5

1.4.2 M型花岗岩 6

1.4.3 A型花岗岩 7

1.5 花岗岩地球动力学问题 10

1.5.1 在板块构造背景下:构造环境 10

1.5.2 在大陆构造背景下:地壳厚度 12

1.6 结论 12

第2章 花岗岩的Sr-Yb分类及其应用 13

2.1 前言 14

2.2 花岗岩Sr-Yb分类的地球化学标志 15

2.2.1 样品的选择 15

2.2.2 结果 16

2.3 花岗岩Sr-Yb分类的岩石学标志 21

2.3.1 埃达克型花岗岩 21

2.3.2 喜马拉雅型花岗岩 22

2.3.3 浙闽型花岗岩 22

2.3.4 南岭型花岗岩 22

2.4 讨论 22

2.4.1 埃达克岩和埃达克型花岗岩 22

2.4.2 C型埃达克岩的含义 23

2.4.3 关于低硅埃达克岩和高硅埃达克岩 28

2.4.4 影响Sr和Yb变化的各种因素 30

2.4.5 不同类型花岗岩形成的条件 34

2.4.6 本分类的实质 36

2.4.7 值得关注的若干地球化学指标 36

2.5 本分类应用的实例 40

2.5.1 柴达木的实例 40

2.5.2 北祁连的实例 41

2.5.3 内蒙古白音宝力道的实例 41

2.5.4 大别的实例 43

2.5.5 太行山的实例 43

2.5.6 松潘-甘孜的实例 44

2.5.7 华南新元古代的实例 44

2.5.8 土耳其的实例 47

2.5.9 俄罗斯的实例 48

2.5.10 巴西的实例 48

2.5.11 刚果的实例 49

2.5.12 波希米亚的实例 50

2.5.13 意大利的实例 50

2.5.14 西奈半岛的实例 52

2.6 前提和问题 53

2.7 结论 53

第3章 花岗岩与板块构造 55

3.1 前言 56

3.2 花岗岩在板块构造中的地位 56

3.3 板块构造开启了花岗岩研究的新篇章 57

3.3.1 前板块阶段 57

3.3.2 板块构造阶段 57

3.3.3 后板块阶段 59

3.4 花岗岩构造环境研究的误区:碰撞不是构造环境 60

3.4.1 碰撞的概念 60

3.4.2 碰撞与花岗岩的关系 60

3.4.3 小结 64

3.5 板块构造在中国 65

3.6 结论 65

第4章 花岗岩与太古构造 67

4.1 前言 68

4.2 地球演化史 68

4.3 全球构造 69

4.3.1 太古构造 69

4.3.2 板块构造 70

4.3.3 大陆构造 70

4.3.4 全球构造 71

4.4 TTG的地球化学特征 73

4.5 讨论 75

4.5.1 TTG富Sr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76

4.5.2 太古代地壳有多厚? 77

4.5.3 太古代热状态 79

4.5.4 太古代有否板块构造? 79

4.5.5 太古代TTG与显生宙花岗岩的区别 80

4.6 结论 81

第5章 花岗岩与大陆构造 83

5.1 前言 84

5.2 大陆构造研究什么? 84

5.3 花岗岩与地壳厚度 86

5.3.1 花岗岩与地壳厚度关系的3个前提 86

5.3.2 花岗岩判断地壳厚度的优越性 89

5.3.3 花岗岩判断地壳厚度的局限性 89

5.3.4 研究地壳厚度的意义 90

5.4 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 91

5.4.1 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的关系 91

5.4.2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分布 96

5.4.3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 97

5.4.4 华北下地壳拆沉的启示 102

5.4.5 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关系 105

5.4.6 东亚超级地幔柱: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可能的原因 113

5.5 结论 117

第6章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图 121

6.1 前言 122

6.2 地势的划分 122

6.2.1 现代地势的启示 122

6.2.2 古代地势的划分 126

6.2.3 不同地势界线的界定 128

6.3 判断地势变化的方法 129

6.3.1 花岗岩方法 129

6.3.2 矿床学方法 129

6.3.3 岩相古地理学方法 130

6.3.4 构造学方法 130

6.3.5 沉积学方法 130

6.3.6 古生物学方法 131

6.3.7 稳定同位素方法 131

6.3.8 矿物学方法 131

6.4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图 132

6.4.1 花岗岩和矿床学资料的收集 132

6.4.2 花岗岩和矿床学资料与古地理资料的对比 144

6.4.3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 146

6.4.4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与构造的关系 151

6.4.5 中国三叠纪古地势与成矿的关系 151

6.5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意见 152

第7章 华北克拉通志留-泥盆纪古地势图 155

7.1 前言 156

7.2 华北克拉通志留-泥盆纪花岗岩资料 156

7.2.1 华北西部花岗岩 156

7.2.2 华北北部花岗岩 158

7.3 华北克拉通志留-泥盆纪沉积资料 158

7.4 志留-泥盆纪高地的猜想 158

7.4.1 志留-泥盆纪华北高地的可能性 158

7.4.2 志留-泥盆纪高地的形成机制 161

7.5 冷高原和热高原问题 163

7.6 简要的归纳 164

第8章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势图 165

8.1 前言 166

8.2 华北古元古代花岗岩的资料告诉我们什么? 166

8.3 变质作用是否支持中部造山带的认识? 170

8.3.1 高压麻粒岩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170

8.3.2 华北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的分布 170

8.4 华北古元古代是否存在板块构造体系? 171

8.4.1 华北中部有蛇绿岩吗? 171

8.4.2 华北中部有否岛弧花岗岩? 173

8.5 结论 173

第9章 花岗岩与成矿 175

9.1 前言 176

9.2 花岗岩与金铜钨锡成矿的关系 176

9.2.1 花岗岩与金铜成矿的关系 176

9.2.2 花岗岩与钨锡成矿的关系 180

9.3 成岩与成矿的关系 182

9.3.1 成岩与成矿的区别 182

9.3.2 成岩与成矿是成因有关还是时空有关? 185

9.3.3 关于成矿母岩和含矿岩体问题 186

9.3.4 成岩与成矿时代问题 189

9.4 热液金属矿床成矿的几个问题 190

9.4.1 金铜成矿和钨锡成矿是相悖的 190

9.4.2 关于“小岩体成大矿”和“大岩体不利于成矿”的问题 191

9.4.3 关于“矿源层”问题 193

9.5 花岗岩与找矿 194

9.5.1 埃达克型花岗岩是金铜找矿的前提不是找矿的标志 194

9.5.2 先找埃达克型花岗岩再找矿 195

9.5.3 “上山”找金铜,“下山”找钨锡 195

9.5.4 “就矿找矿”的思路仍然适用 196

9.5.5 花岗岩在找矿中的作用 196

9.6 结论 197

第10章 花岗岩研究中的破与立 199

10.1 前言 200

10.2 中国地质现状如何? 200

10.2.1 中国地质发展简史 200

10.2.2 中国地质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 200

10.2.3 拖累中国地质步伐的“三大锁链” 201

10.2.4 今后的道路 201

10.3 花岗岩现状如何 201

花岗岩的危机与危机的花岗岩:致全国地质界同行的公开信 202

10.4 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的研究? 204

10.5 看文献的三种境界 206

10.6 打破人云亦云和从众思想的樊篱 207

10.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208

10.8 花岗岩研究中的破与立 209

10.8.1 破与立的关系 209

10.8.2 怎么破? 210

10.8.3 破什么? 210

10.8.4 怎么立? 211

10.8.5 立什么? 211

10.8.6 前景 212

10.9 花岗岩怎样研究——一个虚拟的花岗岩研究开题报告:××地区××花岗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212

10.10 简短的小结 221

10.10.1 科学需要理论思维 221

10.10.2 李小龙哲学思想的启示 222

10.10.3 花岗岩危机的哲学渊源 223

10.10.4 开展一场关于花岗岩的大辩论 224

10.10.5 中华传统文化对科学的束缚 225

参考文献 227

英文摘要 269

致谢 274

后记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