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绍伤寒百问 李克绍医学全集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克绍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1400588
  • 页数: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克绍教授所著,为他多年从事中医工作的总结。书中引用历代中医文献有关资料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文字通俗流畅,内容丰富实用。既适合中医爱好者及初学者,又适合临床医生参考阅读。

一、《伤寒论》所论的伤寒,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 1

二、怎样理解《伤寒论》中的邪与正? 1

三、怎样理解《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涵义? 2

四、表证是否就是太阳病? 3

五、“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什么意思? 3

六、阳明中寒是不是太阴病? 4

七、口苦咽干是否就是少阳病? 4

八、霍乱是不是太阴病? 5

九、合病和并病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叫作两感? 5

十、条为什么不叫三阳合病,却叫阳明中风? 6

十一、葛根芩连汤证可不可以叫作“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 6

十二、条为什么不叫太少合病,而只说“伤寒六七日”? 6

十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否太少合病或太少两感? 7

十四、48条的二阳并病,当以何方更发其汗? 8

十五、大青龙汤证,38条称“太阳中风”,39条称“伤寒”,是名词互用吗? 8

十六、大青龙汤证,为什么还提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9

十七、39条指出“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有什么意义? 9

十八、27条既然说“不可发汗”,为什么还要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10

十九、34条有分为两段看的,也有认为本条都是葛根芩连汤证的,哪一种说法为是? 11

二十、条的“复下之”,应是“复下利”,还是“复攻下”? 12

二十一、条的“不吐不下”,是未经吐下,还是自觉症状? 12

二十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述证过于简单,能用大承气汤吗? 13

二十三、25条和26条,为什么脉象同而方剂不同? 13

二十四、52条和57条,为什么脉象同而方剂不同? 14

二十五、52条“脉浮而数者”,此浮数是否即浮紧的变词? 14

二十六、50条“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脉象有尺中独迟者否,何以说是“荣气不足”? 15

二十七、《伤寒论》中常分阴脉阳脉,阴阳是指部位,还是指轻按重按? 16

二十八、张仲景何不直接称为寸脉、尺脉,却称为阴脉、阳脉呢? 16

二十九、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而有的《中医基础学》却说“脉浮而迟为表寒”,哪一种说法为是? 17

三十、“数则为虚”应怎样理解? 17

三十一、结胸证本有烦躁症状,为什么条说“烦躁者亦死”? 19

三十二、结胸证邪盛的烦躁和末期临死前的烦躁,除了出现的时间有早晚之别外,还有其他鉴别法吗? 19

三十三、如何鉴别条是结胸,而不是胃家实? 19

三十四、后世对结胸证有热结胸、水结胸、血结胸等的不同分类,在《伤寒论》中如何分法? 20

三十五、为什么同是“结胸”而脉象不同? 20

三十六、结胸、脏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1

三十七、结胸证也能下利吗? 21

三十八、太阴病“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的病理如何,亦能给以病名否? 22

三十九、“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下之能不能成为气痞? 23

四十、半夏泻心汤所治的心下痞硬,是寒热互结吗? 24

四十一、气痞为什么关脉浮,气痞有没有不因误下而成的? 25

四十二、气痞之兼表阳虚者,表未解者,都有恶寒证,如何区别和治疗? 25

四十三、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和脉微欲绝、里寒外热、下利清谷,都是阴盛格阳,脉象为什么不同? 26

四十四、“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是否还具有“腹满而吐,自利益甚”等症状? 26

四十五、小便不利,大便不实,这两个症状是不是根据“太阴病”三字作出的估计? 27

四十六、能用解表发汗法,如桂枝汤加味治腹泻吗? 27

四十七、小承气汤的主脉是滑而疾吗? 28

四十八、发热恶寒如疟状,和往来寒热有何不同? 28

四十九、15条“其气上冲”是什么样的症状,病理如何理解? 29

五十、太阳病下之,有表未解者,怎样才算表未解? 29

五十一、小青龙证兼证之噎是什么样的症状? 29

五十二、服小青龙汤后出现渴,何以知是“寒去欲解”? 30

五十三、《内经热论》阳明受病是身热而目痛,鼻干不得卧,《伤寒论》中为什么没有这样的阳明病,应怎样治疗? 30

五十四、栀子汤证的少气是否短气,为什么加甘草? 30

五十五、条,发热了,为什么说“无表里证”? 31

五十六、郁冒和战汗有何异同? 31

五十七、冒家出汗自愈,但少阴病下利时时自冒者死,二者有何不同? 32

五十八、条和66条为什么证同而方剂不同? 32

五十九、《伤寒论》中的腹胀满共有几种原因? 33

六十、“汗出谵语者”,何以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 33

六十一、条病人既然“大便难”、“身微热”,为什么又说“无表里证”? 34

六十二、背恶寒一证,见于附子汤证,也见于白虎加人参汤证,为什么病理不同而症状相同? 34

六十三、太阳病误下后不同的结果有无内在联系? 35

六十四、衄家和亡血家发汗后的变证不同,是什么原因? 35

六十五、92条和条,都是表兼里寒,为什么治法不同? 36

六十六、92条以脉测证,还有下利清谷等症状,是这样的吗? 36

六十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反发热是“从阳部注于经”,附子汤证的骨节痛,是“从阴内注于骨”,是这样的吗? 37

六十八、消渴是厥阴病的特点,为什么又说“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7

六十九、条阴阳俱虚竭,为什么又说“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38

七十、30条“夜半手足当温”,条“期之旦日夜半愈”。为什么都在夜半? 38

七十一、服桂枝汤后“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何以知是药后之汗,而不是中风之汗? 38

七十二、桂枝汤内用芍药,是否为了敛汗? 39

七十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学者主张改“去桂”为“去芍”的,正确与否? 40

七十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不去桂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吧? 41

七十五、小柴胡汤中为什么用人参,若不渴外有微热,为什么又去人参? 41

七十六、服去桂加白术汤后“其身如痹”,可能是附子量大中毒吧? 41

七十七、无汗不可用桂枝汤吗? 42

七十八、酒客病为什么不能用桂枝汤? 42

七十九、“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为什么? 43

八十、92条“若不瘥”,如何解释? 44

八十一、为什么《伤寒论》之去桂加白术汤,比《金匮要略》中之同一方,分量加大一倍呢? 45

八十二、少阴病提纲为什么没有下利、厥冷等症状? 45

八十三、条的蓄血证,为什么表证仍在,就以抵当汤攻之? 45

八十四、条“阴阳气并竭,复加烧针,”亦有治法否? 46

八十五、条的火逆坏证采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有把握否? 46

八十六、“四肢烦痛”为什么叫作太阴中风,怎样治疗? 46

八十七、条既然是阳明病,又心下硬满,为什么不可攻之? 47

八十八、大青龙汤是不是表里双解之剂? 48

八十九、栀子汤的禁例是“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可是条的“下利后更烦”,为什么仍用栀子汤呢? 49

九十、张仲景不止一次地提示我们,表证兼里实,当先汗后下,可是90条又不强调先汗后下,岂不自相矛盾? 49

九十一、是不是从理论上说,有可能由内之外,而从临床来说,则不易见到这样的病例? 50

九十二、用先急后缓解释91条,更为简明易懂。你同意吗? 50

九十三、研究和注解《伤寒论》的著作,在历代有代表性者,有哪几种? 51

九十四、对后世有影响的《伤寒论》注家有哪几家? 53

九十五、朱肱《南阳活人书》的特点是什么? 53

九十六、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54

九十七、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有什么特点? 55

九十八、张志聪的《伤寒论宗印》有什么特点? 56

九十九、柯琴的《伤寒来苏集》有什么特点? 56

一百、尤怡的《伤寒贯珠集》有什么特点? 57

一百零一、徐大椿的《伤寒类方》有什么特点?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