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第三次再出发——乐黛云教授八十华诞访谈录 1
第一部分 故乡的山水风云 1
一 我生在美丽的山城 3
二 童年追忆 7
三 母亲的胆识 18
四 伯父的遗憾 22
五 山城中学生活一瞥 26
六 《贵州读本》是一个创举 29
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4
八 如梦如幻的水神 40
九 美丽的巫山神女和山鬼 47
十 依旧青山绿水多 57
第二部分 嗟我怀人 61
一 1948年的北大中文系 63
二 献给自由的精魂——我所知道的北大校长们 66
三 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我心中的汤用彤先生 75
四 真情永在——重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 85
五 永恒的真诚——难忘废名先生 93
六 一个冷隽的人 一个热忱的人——纪念吾师王瑶 101
七 “啊!延安……” 105
八 沧海月明珠有泪——记解放后北大中文系第一位研究生朱家玉 114
九 绝色霜枫 120
十 叛逆 牺牲 殉道 127
第三部分 比较文学 137
一 比较文学的过去和现在 139
二 二十一世纪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第三阶段 163
三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合与分 178
四 双向诠释与比较文学 185
五 “学科之死”与学科之生(笔谈) 205
六 异国心灵的沟通——纪念安德烈·纪德诞生一百四十周年 211
七 从镜子的隐喻所想到的 218
八 不同文化中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欣赏 231
九 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237
十 中国的世纪末颓废——十里洋场邵洵美 242
第四部分 新人文精神 253
一 二十一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255
二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人文精神——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讲演 272
三 改变殖民主义时代的精神世界——重温与阿尔曼多·尼兹教授的友谊 285
四 生态文明新思维 289
五 生态思维与建构性后现代主义 297
六 互动认知与文化多元 301
七 科际整合 321
八 文学:面对建构人类新的精神世界 375
九 后现代思潮的转型与文学研究的新平台——2011年8月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上的发言 396
十 文学研究的新契机 405
第五部分 文化转型 415
一 时空巨变与文化转型 417
二 文化转型与文化冲突 431
三 文明冲突及其未来 443
四 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相遇 472
五 西方的文化反思与新的中西相遇 480
六 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探讨世纪之交的人生巨变 494
七 以东方智慧化解文化冲突 513
八 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几点思考 526
九 在反思和沟通的基础上建构另一个全球化——在“东西方互动认知”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544
学术年表 553
编后记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