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章 实践走向 7
一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 7
远离实践的理论状态 7
理论逻辑与实践特性 9
历史原因与外来影响 14
走向文学实践的方式 17
二 基本思路与现状反思 23
三个认识与理论自觉 23
历史状态与现实处境 26
第二章 范畴开掘 39
一 “意识形态”与文学本质 39
文学特性与意识形态知识谱系 39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联 43
意识形态是文学的一种价值 48
二 “意识形态”与理论姿态 51
作为问题的文学意识形态性 51
审美与意识形态性 54
文学表现方式与意识形态 56
三 文学理论研究对象思辨 60
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确定 60
理论品质对研究对象的限制 66
几种应该关注的观点 70
四 形态认识与理论自觉 71
文学理论形态的构成 73
对文学理论基本形态的认识 76
第三章 原理反思 81
一 话语方式 81
独特的文学理论话语方式 81
话语方式的历史与现实状态 83
文学理论话语方式的内质 87
二 知识、方法与思维 92
与教学紧密相连的文学理论 92
学科特性与教学实践矛盾 96
知识、方法和思维的关联 99
三 学科定位与特点 104
学科定位 104
学科特点 107
四 理论历程 109
中国文论发展脉络 109
西方文论发展脉络 113
马克思主义文论概要 119
第四章 理论演进 126
一 “言意论” 126
中国古代言意关系探讨 126
言意论的内在价值 132
二 “范式” 139
“范式”对文学理论产生的影响 140
从“范式”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144
范式建构的价值与可能 149
三 “形式主义” 155
形式主义文论的内在逻辑 155
形式主义文论的发展过程 157
形式主义文论终结的原因 163
四 现当代文学观念 172
现当代文学观念局限 172
文学观念的拓展路径 174
后现代提供的动力 175
多民族文学构建的基础 178
五 诗歌方式 181
诗歌是一种什么方式 181
个人和时代的精神 184
第五章 现象关注 191
一 新时期文学理论 191
问题:丰富、单一与偏狭 191
导因:观念忽视与实践遮蔽 194
思路:理论价值寻找 198
前景:学派化多样共存 202
二 在实践中生长的理论 206
课堂与学科 206
实践与逻辑 208
三 中西方文论交流与融汇 213
西方文论资源 213
理论创新诉求 215
关注中国文学现实 217
四 影视艺术亚文化形态 219
起点:与传统艺术的差异 220
条件:与现代文化的认同 225
意义:价值功能及其释放 229
第六章 地方资源 236
一 从边缘到中心 236
开启当代云南民族文学研究 236
主要倾向与不足 238
省外的研究与贡献 245
发展方向及理论设想 249
二 富有特色的研究 253
丰富的研究状态 253
鲜明的地域特色 256
三 地方化研究的价值 259
理论意义 259
研究深化 263
四 城市文化与文学 265
城市:想象中的世界 266
边疆城市文化 273
后记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