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篇 3
读书与看书 3
“手”和“脚”的认知价值 7
照片的哲学意蕴 11
视野与背景 15
反映是一种模型 19
论“宏观认识” 26
“碎片化”与整体思维 42
人活在当下吗? 47
作为嗜好的体悟 51
为什么会“心不死”? 55
“实践优先”的中国哲学 59
想“通”了的感觉 66
思维模型的平面与立体 70
学哲学要有“飞起来”的感觉 75
方法篇 83
国画上为什么见不到影子? 83
研究生的培养与制造 86
有机的“机”意味着什么? 90
问“为什么”的边界 95
作为功能模型的“五行” 99
“拆物”的智慧 106
对“稳”的领会 111
当时间成为一种资源 114
人才评价中的“多多益善” 118
技术人工物的“寿命” 125
赌气与赌博 129
论“重为轻根” 132
为什么要“虚其心,实其腹”? 135
解读“反者道之动” 139
伦理篇 147
“链接”的理性选择 147
论“发乎情,止乎礼” 150
无为与无所不为 154
手机依赖的不由自主 158
科幻电影中的伦理 165
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 171
工程风险的由来 180
网络自由谈 185
论“奇技淫巧” 191
“五常”中为什么要有“智”? 198
社会篇 205
“灯”的文化史刍议 205
早熟与晚熟 209
社会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213
论“半科盲” 219
现代人眼中的古装戏 226
印刷术与理学 229
论“过日子” 234
被“设计”的孩子 237
生活的“快”与“慢” 241
机器的“失灵” 246
为什么会期待“偏方”? 250
学术生命探析 253